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讲到如,「如来者,诸法如义」。一切经一开端,如是我闻,「如」就是一如的意思,万法一如,性相一如,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见不到,是因为迷,是因为执著,亏吃在这个上面。

  【相从性生,仍应会归於性。】

  因为它本来就是性,我们硬要把它看作相,把它从性上拉出来,这是错误的。

  【则非、是名两句】

  《金刚经》上这个句子用得很多。

  【即开念佛法要也】

  江味农居士一生四十多年的时间,用在《金刚经》上,可以说他是《金刚经》的专家,是《金刚经》的权威,但是他在行门上所取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说法是他的发明,古人没有这个讲法,他说得很有道理。

  【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

  《金刚经》上这两个字,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则非」,都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是名」,都是从相上讲的。明白这个意思,看《金刚经》就能看出味道出来了。清净性中没有念,哪里会有念?念叫妄念,本无妄念,本来无念。

  【是名】

  这从相上讲。

  【明妄念繁兴】

  繁是繁多、繁杂,兴是起来。无量无边的杂念起来了,这是妄念。

  【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

  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是怎样降伏这些妄念?净土宗的方法,实在讲比《金刚经》简单,《金刚经》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抓不到要领,还是没有法子下手。净宗,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解决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金刚经》就解答完了,问题都解决了,你才晓得净宗不可思议。般若 要是离开净土,决定得不到究竟,就跟《华严》一样,《华严》到最后,要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能圆满。所以净宗是真正的大圆满,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必须,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定要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念掉。宗门里头有说,禅宗里面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用的方法是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是觉。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不怕,一起来马上就提起佛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过来。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只要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这个叫做念佛,真正念佛人是这个念法,要转得快,不要叫妄念继续发展,不可以叫妄念继续,要让佛号继续,这就对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说这一部《金刚经》句句都是念佛法门。诸位从这个理上仔细去观察,你能够体会到,体会到古人所讲的,般若 跟净土有密切关系,它密切到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密切关系,你就都明了了。

  【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

  这跟般若 就相应,完全相应,要念到无念而念。

  【妄尽情空】

  妄是妄念,妄念没有了;情是情执,也没有了。

  【一心清净】

  一心清净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心清净,佛土就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是这样往生的,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虽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不可以不晓得,特别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几时你念到心清净,往生就得到了;有人念一辈子佛,心不清净,所以他不能往生。有人在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心清净,他就往生了。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心里很不平,太不公平,那个人念了几十年不能往生,他才念几句怎么就往生?很不服气。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往生是要心清净,一念相应一念生,一念佛号心是真的清净,那一念就生,念念清净就念念生。我们往生那个关键的时刻,就是临终最后那一口气,那一口气,那一句阿弥陀佛,心果然清净,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往生。

  《饬终津梁》里面说,《饬终津梁》文字比较深一点,以后有人改写,写得很浅,叫《饬终须知》,教给我们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让他往生。念了一辈子佛,临终要是遇到善知识,能够帮助他,往生不成问题。最怕的遇不到善知识,家亲眷属在旁边,这个也舍不得,那个又舍不得,这个又一把眼泪,那个一把鼻涕,完了,他还能往生吗?他心就不清净,那就坏了。自己修学的功夫不到家,外头的缘那就是真的主宰你的命运,外缘一定要殊胜。《饬终须知》里头说,最好家亲眷属隔离,这世间人看不近人情,家里人都不能送终,是不近人情,他能往生。因为家人他有感情,他到那个时候忍不住,一流眼泪一悲哀,那就真的完了。他本来心清净的,一下就乱掉了,这个叫冤家对头。本来他可以往生,又把他抓到六道里面来了,这还叫孝顺,这简直叫颠倒。家亲眷属一定要明了,要通达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一丝毫悲哀的念头不可以有,一心一意帮助他往生,这才是正确的。实在讲,多数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被冤亲债主害了,本来都是可以去的,临终又哭又闹把他搞得一塌糊涂,心搞乱掉了,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的是你想修行想走,硬就是把你拉回来,这个太可怕了,非常非常可怕。我们明白这些事情,平常要提高警觉,要预先防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有功夫,像我前面跟诸位报告的,我们看到过去台南将军乡老太太往生,站著走的,她没有告诉家人。我又给你讲的,大概十年前的样子,旧金山有一个老太太坐著走的,还把儿子、孙子的孝服都做好了,还留了遗嘱,没有跟家里人讲。这个都是聪明,怕一讲的时候他又哭又闹,那就不能走了,不能往生了,这是有智慧、聪明,不告诉家人。走了以后他们发现,那不碍事了,怎么哭怎么闹也不相干,她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心净则土净。底下这一段经文是上面这一段的一个小结,结束。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这句话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诸菩萨」是从初信位起,十信初信菩萨到等觉菩萨。如果分开来看,诸菩萨是指初信到十回向,四十个位次。「摩诃萨」是大菩萨,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叫摩诃萨,所以称为诸菩萨摩诃萨。

  经【应如是生清净心】

  如是,像前面所说的。

  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末后两句是总结,把修行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包括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质的享受与精神享受,两种都包括在其中。问题、关键在那个住,「住」就是分别执著。实在讲,享受不碍事,没有问题,关键就在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前面讲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也就是说你烦恼具足,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麻烦就来了。物质、精神上的生活,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知足常乐」。我们这一生的福报,前生修的。福报如果很大、很多,自己受用足够,分享别人,这个好事情,符合於菩萨精神。前世我们布施的少,这一生生活过得比较苦,知足常乐,我们不希求物质的享受,那你也很自在!心清净,在生活上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净,这种生活就是正常的。追求物质的享受,那是不正常的,那是大错特错。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求清净心,我们要求智慧,我们要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生活得过且过就好,随缘度日。随缘好,一切都随顺;富贵,随顺富贵;贫贱,随顺贫贱,就对了,你在菩萨道、菩萨行里面,就没有障碍。怕的是攀缘,不肯随缘,那就叫造业。不肯随缘的人,造无量的罪业,能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不能。因为一个人一生他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头没有,怎么求也求不到,命里头有的,不求它也来,何必要求它?这就是《了凡四训》讲得透彻。

  我们这一次从台湾带来《了凡四训》的一套录音带,简要详明,现在净宗学会的同仁,他们发心把它做成CD片,做成一万套;大概我们讲经完之后,有一个佛七,有七天,佛七圆满,这个CD可以做好,每一个同修都送一套。一定要多听,你才知道,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那个希求的念头就没有了。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的心就定了,佛法上修学,真的,障碍不能完全去掉,一大半可以去掉。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