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请掀开经本,第三卷,第八面,请看经文: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请看注解:

  【此节经文是结束前文。为自开口说至此处,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义趣甚深。】

  一般同修们都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过去在五祖会下,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他开悟了,大彻大悟,后面就不要讲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刚经》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 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间法,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他向老师,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虽然言语不多,忍大师听了之后,点点头给他印证,证明确实是明心见性了。我们知道六祖能大师没有读过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做粗活之人,没有出家之前砍柴卖柴度日,那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我们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烧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穷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里面去卖,是相当苦的工作,他没有读过书。到五祖的道场,五祖的徒众很多,刚刚到那边去,他去的时候发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备出家的条件,有出家的环境,忍大师徒众学生那么多,惠能去了当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顺序排班,他排在最后一名。这个道场,老法师徒弟几百人、几千人,他排在末后。所以他并没有剃度,没有剃头,先派到槽房里面去做工,槽房就是厨房里面的工作。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忍和尚的道场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饭,那个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槽房里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别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庙里做苦工,我们现在说做义工,做苦工,其实他在那个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罗蜜,他是真修。他的缘分,跟《金刚经》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为卖柴,听到一个客人念《金刚经》,他在这个窗外听,听得很欢喜,就问这个客人,你念的是什么?客人就教他,客人对他很尊重,虽然他是一个卖柴的人,但是从他谈吐问答,知道他有相当的智慧,所以就告诉他,五祖忍和尚在黄梅传法,你要是对《金刚经》有兴趣,听得有心得,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参访,这才到黄梅。工作八个月,老法师年龄太大,要传法了,传法也有条件,必须真正开悟,法才可以传,没有开悟纵然跟老法师时间再久,也没有法子得法。老法师传法是相当的民主,公告给全寺这些信徒,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见解有没有开悟,如果开悟祖位就传给他,忍法师是第五代,传到下面这就第六代,衣钵就传给他。这个衣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衣钵就是证据,得到这个衣钵的,这就是一代的祖师。

  世尊灭度之后,这个衣钵就交给迦叶尊者,一代一代相传,传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到中国来,把佛的衣钵也带到中国来,达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国算是第一代,中国的初祖。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忍和尚,这个故事我们不必多说,诸位都相当熟悉。从这一首偈,就是这一段经文当中,彻悟了,五祖将衣钵传给他,他是居士,没有出家,衣钵就传给他。由此可知,传衣钵不一定要出家,问题是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个重要,剃头不剃头不重要,这是我们从这里看,很明显的这桩事情。诸位现在有很多想发心出家,你听听这个故事,你就晓得那个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开悟了!

  为什么惠能会开悟,神秀没开悟?神秀跟忍大师十几年,在那个道场里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他还得不到衣钵,原因在什么地方?诸位听了这二十几天《金刚经》,应该明了,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离分别执著的,神秀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不能见性。惠能大师高明处,就是他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留意。

  这一段经文,注子里说了,不仅是前面这一节,这一小段,可以说是自从《金刚经》开始,一直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算是一个总结;「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点睛结穴是比喻,关键的所在。世间人常说画龙点睛,取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这两句做为日常生活当中观照的依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说,《金刚经》上任何两句四句,都可以做为观照的功夫,不一定是这两句,但是这两句的确是好。用这两句观照的人非常非常多,关键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这个功夫。禅家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妄念。往往我们妄念起来,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妄念止不住。经文虽然常常念,到那个时候忘掉了,把经文忘掉了,妄念继续不断起,这就叫功夫不得力。观照要紧!前面我们讲过,要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本来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跟《金刚经》这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讲都是整个佛法修持的总纲领,不能够局限这两句话一定是用在般若 ,用在禅宗的,其他的用不上,你就错了,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不局限在念佛,参禅、学教、念咒统统用得上,关键是观照要相继,不能断。一断,妄念就起来了,妄念起来那就是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决定不能间断,要把自己分别、妄想、执著统统打掉。

  《金刚经》一开端:「降伏其心」,这两句话很好。境界现前,想到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现前,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这就是应无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们所读到的,得无所得,行无所行。得,无论得什么,出家修行人得禅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说过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得八地菩萨的果位,人家不执著,心里面干干净净,得如不得,这是讲修行。无论在果位,无论在法门上,都是这个态度,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在世间法里面,譬如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得财富了,得荣誉了,世间上得地位了,你学了《金刚经》,得无所得,你的心是平静的,没有得就没有失。得的时候欢喜,欢喜是烦恼,心要平静才好。欢喜,心动了。丢掉的时候,觉也睡不著,苦得不得了,又生烦恼。得也是烦恼,失也是烦恼,你看那个多苦,那个都叫搞轮回业。佛教给我们,我们要过正常的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在所有境界里头不动心,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是何等的自在!这就叫做观照。我们要把这个观念转过来,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烦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业障就现前了,所以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这个功夫,那叫会用功。

  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一段经文,就是穿衣吃饭,每天上班工作,就这个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钵,他上班工作。我们穿衣吃饭,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观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饭,不执著吃饭的相,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随缘,那就自在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庄严、很慎重,认真去做,一点都不马虎。穿衣,衣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会是很凌乱,让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饭也有威仪,也吃得很规矩,我们现在常讲的,你能够讲求卫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们通常讲,吃饭最好是吃七分饱就够了,狼吞虎咽,那个相也不好看,也不卫生,吃了一身的病来了。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现在不太讲究了。从前我们中国人,吃饭规矩很大,诸位读《礼记》就知道,连菜怎么摆都有规矩的,都不能乱摆,菜也按阴阳五行来摆,这个很麻烦的事情,你摆错了,人家会笑话你的,你没有学问、没念过书,现在不讲求这些了,所以从前一举一动都有规矩,而生其心是说这个。换句话说,佛菩萨一举一动,都给我们世间人做榜样,做好的榜样。我们既然发心学佛,就要学佛菩萨的生活,学佛菩萨怎样过日子,也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样,在社会是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叫做佛法。学佛就是把我们从前那个凡夫的生活,六道轮回的思想,把它抛弃掉,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以大菩萨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这样学佛才能得真实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处。

  学佛,《金刚经》自始至终,我们才讲到四分之一,后面还有四分之三,愈往后面愈精彩,要紧的意思都在后面。《金刚经》不太好讲,难在这里,精彩的在后面,前面要是都讲出来,到后头没得讲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后面愈清楚,这就是讲的时候比较困难一点。我们因为听众同修们,不一定能够从头听到尾,有时候今天来了,明天他不能来,前半部他来听了,后半部他没有缘分,因此后面重要的,往往我们也提出来讲几句,虽然不能讲得很多,但是都透一点消息,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好处,知道怎么修行。真正发心修行,《金刚经》是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心地。心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慈悲。应无所住就是清净,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盖一切法,行於布施,实在讲就是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经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这个经文错会了意思,以为行於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这就搞错了,大错特错。释迦牟尼佛没有到哪里去捐钱,他每天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他没去捐钱。这就是说明,行於布施…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