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前面所说的。上一次经文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我们这个本子第六十七面。

  因为众生有执著,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因为众生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六道十界都是从众生妄想当中所生出来的现象。而它的事实真相,就是世尊在经中为我们说明的,一弹指有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这种现象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又因为这个现象,虽然它是刹那生灭,实在上说它是刹那在转变,因此佛教给我们要生心。由此可知,无住生心不仅是般若 的中心,实实在在说,它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相应就叫做随顺法性。这是佛在经上,尤其是在《金刚般若 》上,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多次的教导我们要无住、要生心,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知道理论,明了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世尊教导我们的苦心,教导我们的真实,使我们充分的理解到如经所说信心不逆,我们在佛法修学才有成就,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满。这几句是总结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意。接著我们看今天的经文,第五十二段,证以报身不住。佛教我们无住生心,他自己当然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请看这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请翻开六十八面看小注:

  【有人,指发大道心之人。】

  正是开经,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人就是指这些人,也就是发无上菩提之人。「大身」,就是无上菩提所证得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就是形容佛的报身之大。如果不读赞佛偈,单单看到经文上的大身,我们不晓得大到什么程度才叫大。从赞佛偈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佛的这个身相实在是太伟大,大到我们无法想像,也显示出我们众生太渺小了。大身是果报,证得无上菩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应化身是所现之相。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说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於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从初地到等觉,菩萨所证的程度不相同,因此见到佛的报身也不一样。初地跟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见的又不一样,应化身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不出《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还算是众生,所谓是九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萨。

  【世尊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

  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是说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的世间寿命八十岁,世尊八十岁圆寂的,这是属於应化身。而佛的自受用报身,像《华严》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无量无边。这种说法是称赞的话,还是实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理解,佛门里面没有妄语,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无量的相好是事实,这不是称赞,也决定没有夸张。哪来的那么多的相好?我们凡夫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甚至於初学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究竟圆满大觉人的事实真相。我们知道,自受用报身是性德圆满的显示;自性的功德无量无边,所显示的德相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於大乘了义的经论,稍稍能够涉入、能够体会,对於这桩事情自然就不会怀疑。

  因此,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萨地位上,圆满的大觉在最初也像我们现前相彷佛,虽然性德里面本来具足,但是性德无量劫来,被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所遮盖,性德不能现前,必须要靠修德来开发。因此多劫勤修六度,这一句就是讲修德,在因位修德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也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觉悟的。那就是我们虽然勤修六度,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们这一生闻到佛法,对於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念头有没有?恳不恳切?是不是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显然的说明,我们这个念头不恳切,我们对於世缘依旧看得很重,所以无明烦恼习气不能断,纵然这一生勤修六度,也不过是带来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佛法所谓是有漏的痴福,修的是这个。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觉悟,一定要学菩萨。

  「福慧双严」,严是庄严,我们回向偈天天念庄严佛净土,我们拿什么去庄严?要修福慧。什么是福、什么是慧?这在《金刚经》上我们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菩萨所修的慧是无住;应无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那就有福没有慧;无住不生心,有慧没有福,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六道十界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金刚经》上所讲的福慧双严,一定要以本经所说的标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已经跟诸位详细说明过,无住生心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点点滴滴上来下手,这叫真功夫。功行圆满,功是功夫,这个行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像世尊在本经开端为我们所示现的穿衣吃饭。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这是出家人的工作,我们要把它看作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一桩事情都是圆满的功行,也就是说每一桩事情都具足无住生心,这才叫修行,这个才叫学佛,这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些句子跟无住生心是异曲同工,实在是妙极了!无住就是一,生心是多,再多都离不开一。一是什么?无住。无住就是自性圆满显示,生心是自性无量德能的随缘显现,所以宗门常讲「万法归一」;万法是生心,归一是无住。所以合大乘经论,体会世尊这一句究竟圆满彻底的开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也就是说要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我们来过日子,你就是过诸佛菩萨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所谓是转凡成圣,那个枢纽关键就在此地,这样的生活才叫福慧双严,才叫功行圆满,方能证得。

  世尊是圆满证得,我们开始学的时候是分证的证入,天台所讲的六即佛,我们从分证慢慢再证到圆满。实在说,分证恐怕我们功夫还不够,我们现在开始学,道理明白了,方法懂得了,怎样在生活当中去做,真的去做,我们能做到这个功夫,这在六即当中叫观行即佛。观是观念,我们的观念转过来了。从前凡夫的观念,生心有住,生心有住是凡夫的观念,现在我们晓得,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是诸佛菩萨的观念。把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叫行、观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之中,落实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叫行、观行。如果说连这个做不到,观念转不过来,生活上做不到,你再降低一层,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有名无实是决定不得受用,你的佛法再通达,甚至於你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你丝毫受用都得不到。诸位要知道,现前得不到受用,将来我们生命报终的时候,依旧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一桩非常可怕之事。观行的功夫得力,拿这个功夫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净宗所说的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相似位是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分证位是净宗的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必须要知道。

  【无论果位因地,相与非相,皆不可取。】

  世尊在这里为我们做证明,他是以究竟圆满的果位,自受用的报身,现的这个大身,他不住。不住,虽得这个身,心里面若无其事,我们一般讲没在意。没在意就是心里面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甚至於念头都没有,这叫真的无住。果位层次很多,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往后面看,它是因,往前面看,它是果。譬如初地,初地向前看,三贤位,那它是果,往后面看,二地、三地,那它是因,因地、果地也要把它辨别清楚。证到究竟圆满佛,那是圆满的果位,那个没有因了,等觉菩萨往佛看,它是因位,往法云地菩萨看,它是果位,这个地方的果位、因地,要这样子看法。

  相与非相,相是现相,是事相;非相是讲的心性,或者说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无住是两边都不住,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能认为这个无住大概叫我们不住一切有,有可以不住,能不能住空?不能!凡夫修行如果住空,果报在无想天,四禅的无想天,他什么都不想了,他住空,在无想天,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深的到四空天去了,他因为住空才有四空天,他要是不住空,哪来的四空天?凡夫空有不能住,住有那是四禅以…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