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8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一面,第二行,从第二行看起:
【菩萨摄受众生,财施不可无。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财施为究竟耳。】
世尊在般若 会上,尤其是在金刚般若 这一会,特别为我们强调无住的重要,无住,必须要舍,必须要一切放下。在这样教诫之下,财施实在说是第一个项目。诸佛菩萨要想帮助众生,众生是凡夫,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也就是说贪瞋痴的念头没断,帮助他的方法一定要能恒顺众生。《华严经》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在恒顺里面完成随喜功德,这也是佛家有个俗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有欲望,先要满足他的欲望,然后诱导他开智慧,这是佛门的善巧方便。诸位要记住,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可以用这个方法,但是不能执著。因此财施就非常普遍,不仅是不可无,很普遍。我们就佛法住持在世间来说,佛在大乘经上,教给我们修学,必须是以戒为师,要严持戒律;又告诉我们,一定要以苦为师,为什么佛要说这一句?我们冷静的观察就明白了。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戒律重要,都知道要严持戒律,为什么做不到?怕吃苦,不肯吃苦,於是就不能持戒,要想严持戒律,一定要明了以苦为师。而这个苦,世间人以为苦,世间人以为这是苦,物质生活的条件很差,以为这是很苦。而初学也的确以此为苦,可是真正依教奉行必得受用,得什么受用?得乐的受用。
诸位要晓得,苦里头有真乐;反过来说,世间人以为乐,乐里头有真苦,这个很少人知道。乐里头有真苦,苦里头有真乐,没有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不知道。怎么说苦里头有真乐?它乐在哪里?它乐在自在,你看,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多快乐!心自在了,身就自在,虽然粗茶淡饭,甚至於衣食不全,但是人家健康长寿、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快乐!这叫有真乐在里头。反过来看看世间这些富贵人家,有多少人来伺候他,一不小心得了痴呆病、老人病,半身不遂,要死不死,要活又活不了,乐里头有大苦。我学佛这些年,就看到不少大富贵人家、豪门贵族,没享几年福,以后就躺在床上享,一天三班护士伺候他,躺在那里享福,那是乐里头有大苦。而这种苦,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这叫花报,果报一定在三途。学佛的人,以苦为师,苦里头有乐,现前身心自在、健康长寿,花报。果报要不是往生去作佛、作菩萨,来生也必定得人天福报,决定不堕三途。所以苦里头有乐,真乐;乐里面有苦,是真苦。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
佛教我们要修布施波罗蜜,而布施里面特别教导我们要财施,前面我也特别给诸位点醒,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里面,第一个就是财,财色名食睡,这是世间最不祥之物,我们要认清楚它,它不是好东西。纵然现前了,要知道舍离,要知道跟它远离,它不是好事情,怎样舍离它?布施。财来了之后就施掉,不可以积,经上说得很好:「积财丧道」。这是佛对我们的宝贵教训,你要是积财,钱多了,道就没有了。道没有了,麻烦就来了,现前给你带来的是烦恼、忧虑、牵挂,来生果报在三途,你被谁害了?被钱财害了。所以来了就施,绝对不存,这样就对了,可是这里头有因果。愈施,财来得就愈多,愈多愈要施,要记住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事实,万万不可以起悭贪,被五欲六尘所迷惑,那就错了。
佛法传到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佛的道场在过去确实是名实相副的富丽堂皇,这是属於财施。为什么要建立庄严的道场?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为什么自己建立庄严道场?诸位要晓得,那是为了接引众生,众生看到这样金碧辉煌、庄严灿烂,他就进来了,接引众生的方法,不是出家人贪图享受。出家人如果贪图享受,那就坏了。在佛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果报是阿鼻地狱。虽然道场建得富丽堂皇,但是出家人的生活,还是过一种很清苦的生活。出家人的住处,住广单,广单就是现在讲的通铺,不是一个人一间房间,许多人睡在一起。可见得他的生活还是简单,还是很朴实,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由此可知,富丽堂皇的建筑,是供养佛,是供养一切众生,决不是出家人贪图享受,一切都是为了摄受众生,是为这个,这些财都用在这上面。这些建筑,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硬体的设施,里面更重要的还得要用软体的设施。软体的设施是什么?在古时候寺院里面天天讲经说法,弘传大乘,这是如来家业,菩萨的事业,他做什么?他在教学。现代的软体比过去又要充实,随著科技的发达,我们印经、做录影带、做录音带、做CD,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个道场信众提供法布施,还能够对其他的地区,乃至於对世界其他的国家,广泛的行法布施,希望一切有缘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就是宗旨在行法布施。我们自己的生活能多忍受一点清苦,把这个钱财留下来修法布施,佛弟子要常存此心。时时刻刻记住,我们在生活上能少用一分钱,摄受众生就多一分钱的力量。不但出家人要记住,在家人也不例外,这才真正是如来弟子,才是一个真正修菩萨道的人,所以一切财施是为了法施铺路而已。底下这一段说:
【金刚般若 ,直指本性。若能见性,便可成佛。】
这一小段说得不错。《金刚般若 》的宗旨,就是在无住生心。直指本性,本性是什么?我们学《金刚经》,本性有没见到?当然没见到。见到你不就成佛?你就不是众生了。虽然没见到,总得要晓得什么是本性,假如这个经念了多少遍,什么叫本性还不知道,你这个《金刚般若 》叫白念了。证都没法子证到,总得晓得。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无住跟生心是一,就见性了;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就是本性。无住跟生心是两桩事情,那不是本性。我跟大家透消息只透这一点,不再说了,你们如果从这一点能够体会,那就算不错了,虽没见性,知道本性是什么,这已经很难得了。知道本性是什么,就有见性的可能,本性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个见性是没有可能性,见性成佛。佛跟凡夫的差别在哪里?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由此可知,性就是真心,会用真心的人就是佛,不会用真心的人是凡夫,真心是一心,妄心是二心,你明白了吗?无住跟生心要是二,是二心,是凡夫,哪里是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那就是真心。知道无住跟生心是一,才样样都是一,万法归一。上一次我记得我也透露了一点,众生跟佛是一,生佛是一,真妄是一,性相是一,事理是一,乃至於邪正是一,因果是一。宗门所谓「识得一,万事毕」,毕就是成圆满究竟佛。由此可知,净土宗修行的目标就是一,一心不乱,只要你证得一心,你就晓得一切万法无不是一,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归一。那个归是「就是」,万法就是一,一就是万法。用心在一切法里面,离一切妄想执著,这就归了一。我们今天归不到一,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是分别心,不是一心,多心。佛法里面所谓三心二意,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叫三心。二意是意根、意识;意根是末那。凡夫人用的是三心二意。若用一心,地位最低的也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大乘经上常,住地菩萨,也是诸位看到有这么一个名词,叫住地菩萨;住地菩萨是什么?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法身大士。他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法相宗里面所谓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刚刚转过来,就是住地菩萨。这在天台家讲是分证佛,便可成佛,成的是分证佛,他不是假佛,是真佛,但是不是究竟圆满佛。究竟圆满必须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他才破一品。
【岂但自己了生死,令众生了生死而已。】
不只自己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也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超越六道轮回。
【直可度无量无边众生,皆令成佛。】
实在讲,经的功德不只於此,还要大,大到能够度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众生,能令一切众生成佛。
【绍隆佛种,莫过此经。】
绍是继续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续佛慧命;隆是光大,把它发扬光大。这一句,真正为佛弟子不能没有此心,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做,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有这个责任,都有这个使命。这是我们在这次讲席当中,屡次的说明。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是属於修学指导的纲要,指导的原则;不仅仅是宗门重要的一部典籍,实在上说所有大乘,无论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离开《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即使念佛法门也在其中。我们这个佛号念不好,功夫不得力,原因都在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彻底放下,所以佛号念不好。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做到无住生心,往生决定有把握,可见得《金刚般若 》对於念佛人帮助是很大的。
我们继续看底下经文,显胜所以。前面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超过恒河沙数的恒沙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果报?底下这一段经文说明了,这是显胜所以。
经【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一段里头,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个字,「随」字,随说,这是一个字眼,是一个关键字。由此可知,说经的处所不是个道场,你随说的。
【随者,随缘、不限定之意。】
我们现在讲没一定。底下举几个例子,「如随人」,你遇到你的亲戚朋友,你给他说《金刚经》一句两句,你只给他讲一句两句,时间也不长,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只要他喜欢听,都可以给他说。不认识的人,他也没有意思要听,我们能不能跟他说?行!我们念《金刚经》,念出声音,他不就听进去了!你们想一想,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卖柴的时候,柴火卖掉之后收了钱,想回家去的时候,不就是听人家在念《金刚经》,他在窗外,大概念《…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