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的人念得很欢喜,声音念得很大,他就在窗外听听,听听他就开悟了,那个读《金刚经》的人并没有意思要度惠能大师。所以要知道,读诵读出声音有好处。不读声音,自利;读出声音,自利利他。别人是有意无意都落在八识田中,落在八识田中是金刚种子,所以这是随人。「随机」就不一样,这个机一定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根器也不相同,有利根的、有钝根的,你也可以跟他讲《金刚经》,讲个几句也行。这两条都是对人来讲的,「人」是普通人,「机」是学佛之人。「随时」是任何时候。「随处」是无论什么地方。在马路上碰到也可以跟他讲几句《金刚经》,随时随处。「随众」,众,在我们佛法里面,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社团、团体,这不是个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佛法里面讲,四个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这叫众。这就是你给大众说,前面你给一个人说,你给大众说。众,团体性质也不相同,种类也很多,我们这个社会里,社团太多太多了。「随文」,文是经文,随便哪一句,四句叫一首偈,叫一偈;两句叫半偈。说《金刚经》,大家都要说,学了普遍就要去说。我还没懂得,没懂那个地方不说,哪一句懂了就说哪一句,那就不会说错。不懂的就不要说,没有搞清楚的就不要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听懂一句就说一句,听懂两句就说两句。要存著时时刻刻利益众生,这是报佛恩。佛没有别的愿望,希望一切众生都有缘能闻到佛法,都能够理解佛法,都能够以佛法修持。大家都能依照佛的教训,社会祥和、天下太平,众生得大利益。「随说是经」,这句话非常非常要紧。乃至四句偈,这是讲的说得少。我刚才说了,四句不算少,一句是少,最少的,一句两句都可以,不一定是四句,能说四句当然更好,四句是完整的一偈。

  【此处,指说经之处。说处如此,说经之人可知矣。言处必兼言人也。】

  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当知此处。说在此,而意在彼。我们要懂得言语的艺术,说这个处,实际上是说什么?实际上是讲,说经的那个人。说经的那个人,他的功德那真是更大了。如果我们在街上碰到一个熟人,在马路旁边碰到一个熟人,这个熟人对於佛法也很有兴趣,听说你现在这几天在听《金刚经》,他要向你请教请教,马路旁边就是说处,那就是处所。说的时间虽然不长,一分钟、两分钟,你要晓得那一分钟、两分钟,那个地方就等於塔庙,没有两样。此时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供养这个地方,都尊重这个地方。连这个地方都尊重,他为什么尊重?因为有人说《金刚般若 经》。人当然是主,地是宾,宾主我们要分清楚。就是客人、主人,我们要分清楚,那个客人都那么尊重了,主人可想而知。说经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那还用得著说吗?这些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我们在一生当中,能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能消无始劫极重的罪业。大家都求消业障,业障怎么消?这个方法是真能消。即使我们命不好,常常遇灾难横逆,这些灾难统统都化解了。处处平安、处处吉祥,这个我们能够得到的。

  【说者不可著相】

  这个底下几条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如法说、如理说,才能得利益。不如理、不如法,经上讲的功德利益那是没分的;要如理如法。理是什么?无住生心,这是理。所以,说者不可著相。

  【远离名利,恭敬供养。】

  这就如理如法。我们发心一生随时随处弘法利生,我们只发这个心,决定不求名闻利养;如果有这一念就坏了,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妄想,这个念头是烦恼。这样的念头叫迷惑颠倒,会叫我们堕落,决不存这个念头。可是虽然不存这个念头,名闻利养来不来?来,它一定会来。愈是没有这个念头,来得还愈多。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要把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这个东西来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来了,来了是什么?魔来干扰,这一看,魔来了。魔来了不怕,你认识它,它起不了作用;你要不认识它,它就起作用。譬如,我们这个道场人很多,大概每个人身上都带著有钱财,进来个小偷,进来小偷不要紧,进来小偷我们认识他,认识他,他就不敢动手,不敢下手。不认识他,我们的财务要受损失,才会被他偷,认识他,他不敢下手。他虽然来了,他也规规矩矩来听经,他也是个好人,他不是个坏人。所以魔来不怕,要认识他;认识他,魔不起作用。不但他不害我们,反而会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弘法利生。这就是要有慧眼认识清楚,不为他所害。名利来的时候,就用名利摄受众生,我把它拿来做这个事情,不可以贪图享受;一贪图享受那就坏了,那你就迷了,就上当了。所以自己绝不贪图享受,把它拿来作弘法利生的工具,这样就好。

  恭敬供养,供养的范围包括非常的广大。普贤行愿第一条「礼敬诸佛」,是恭敬,第三条是「广修供养」,由此可知,恭敬供养在菩萨修行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求佛法,用什么求?用恭敬供养求。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你就得二分利益。由此可知,求学佛法,你能够得到的,与你的恭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至於供养,《行愿品》里头说得好,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养」,这要懂得,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完全把它做到,这叫供养。大家在这上面不能把意思错会,以为供养一定要拿些钱、拿些礼物去送老师,你就辜负老师一番苦心。他不要这个,他要你明白他所说的道理,所教给你的方法,你认真去做。所以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当中第一个就是依教修行供养。你要做到,你做不到没用处。说的人,这样才是如理如法。我们学佛是从恭敬当中求来的,但是我们要把佛法送给别人,可不能说我是恭敬当中求来的,你要是不恭敬我不给你,那就不如法。因为这个地方句子说:说者不可著相,远离名闻利养,远离恭敬供养,不可执著恭敬供养。它这个句子是连下来的。为什么?众生迷惑颠倒,他不知道恭敬供养,不知道,我们不能不救,那就没有慈悲心,不知道也要帮助他。换句话说,我们学佛是磕头作揖求来的,别人学佛我们对他磕头作揖送给他,要这样才行。我们会磕头作揖求,我知道佛法好处,识货。现在他没有恭敬心,他不识货。不识货不能说不给他,也得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送给他、介绍给他。

  【闻者不可不存恭敬,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

  接受佛法的人,要知道知恩,要晓得报本,要报恩。报恩不是对个人,对个人来讲,那个报恩报得太小了。如何报恩?前面讲绍隆佛法,那是真报恩,续佛慧命,将佛法发扬光大,这是真正报老师之恩,真正报佛祖之恩。这是说明,一个说的人、一个听的人,都得要如理如法。

  【大般若 经云:帝释每於善法堂,为天众说般若 波罗蜜法。有时不在,天众若来,亦向空座作礼供养而去。此即诸天遵依佛说,恭敬说经处之事实。】

  这的确是事实。在中国古时候的教育重视,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所坐的座位,儿子不能坐,现在不讲求这些。在团体当中,这个团体有主人,像这个道场,道场有住持,这是一个道场领导的人,他的座位,乃至於他拜佛的拜垫,他虽然不在,别的人不能在那个拜垫上拜佛。他没有在,他的座位别人不能坐,为什么?尊重处所。对这个处都这样尊重,对他的人更没有话说了,这个道理在此地。养什么?养恭敬心。敬,这个恭敬是性德,培养性德。佛法,就连这个般若 ,前面讲直指本性,其目的是要我们明心见性。性从那里见?从恭敬当中。所以普贤行愿,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第一条礼敬诸佛。把礼敬摆在第一条,你就晓得那个多重要!人人都知道礼敬,世界就太平,怎么会有动乱?佛法重视,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也重视,也把这桩事情放在第一条。我们在五经、十三经的《礼记》里面看到,诸位要是读《礼记》,《礼记》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恭敬,儒家也把它订在第一条。世出世间法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敬」这个字上。孝敬,孝是体,敬就是相,就是作用,有体有用。孝从哪里表现?从敬。敬父母、敬尊长、敬老师、敬一切众生,那个孝道才显示出来。

  我们人间现在不讲了,诸位要知道,天上还讲求。对於演说正法的处所,天神要是从那里经过,他一定站在那个地方合掌礼敬,他才走。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有人在这里讲过经,现在人都不在了,我们一点感触没有,天人能感觉到。实实在在说这里面很有道理的,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叫磁场,磁场不一样,场的能量很强,特别是正法。我们是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场的强弱我们感觉不出来。可是非常精密的科学仪器能够测验得出来,所以具有科学常识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我们感觉不出来,天人他能够感觉出来。由此可知,他们感觉比我们要灵敏。对这个磁场的感觉很敏锐的,他能感觉到,所以他对这个地方特别恭敬。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心正的人、心清净的人,他的磁场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他跟诸佛菩萨,跟一切善神,心心相应;相应就得到加持,本身场的能力已经很强,又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切这些妖魔鬼怪,不但不能靠近他,远远的都躲开了,场的能力很强,他不敢接近,不敢接触到,这些用现代科学能够证明的。

  这一段是世尊在《大般若 经》里面举出忉利天主,帝释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作玉皇大帝。这些都是善神,聪明正直,他用什么方法教化众生?也常常为天人宣扬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里面建立共识,我们六和敬,六和敬的基础建立在见和同解上,大家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够接近、一致,能够维持到一个水平,这才叫真的和合,真的团结了。大乘是正法,大乘是心性的流露,也就是说诸佛菩萨真心的显露,诸佛菩萨的真心跟一切众生的真心无二无别,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前清宫廷里面提倡读《无量寿经》,使…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