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的人念得很歡喜,聲音念得很大,他就在窗外聽聽,聽聽他就開悟了,那個讀《金剛經》的人並沒有意思要度惠能大師。所以要知道,讀誦讀出聲音有好處。不讀聲音,自利;讀出聲音,自利利他。別人是有意無意都落在八識田中,落在八識田中是金剛種子,所以這是隨人。「隨機」就不一樣,這個機一定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根器也不相同,有利根的、有鈍根的,你也可以跟他講《金剛經》,講個幾句也行。這兩條都是對人來講的,「人」是普通人,「機」是學佛之人。「隨時」是任何時候。「隨處」是無論什麼地方。在馬路上碰到也可以跟他講幾句《金剛經》,隨時隨處。「隨衆」,衆,在我們佛法裏面,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社團、團體,這不是個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佛法裏面講,四個人以上聚集在一起,這叫衆。這就是你給大衆說,前面你給一個人說,你給大衆說。衆,團體性質也不相同,種類也很多,我們這個社會裏,社團太多太多了。「隨文」,文是經文,隨便哪一句,四句叫一首偈,叫一偈;兩句叫半偈。說《金剛經》,大家都要說,學了普遍就要去說。我還沒懂得,沒懂那個地方不說,哪一句懂了就說哪一句,那就不會說錯。不懂的就不要說,沒有搞清楚的就不要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聽懂一句就說一句,聽懂兩句就說兩句。要存著時時刻刻利益衆生,這是報佛恩。佛沒有別的願望,希望一切衆生都有緣能聞到佛法,都能夠理解佛法,都能夠以佛法修持。大家都能依照佛的教訓,社會祥和、天下太平,衆生得大利益。「隨說是經」,這句話非常非常要緊。乃至四句偈,這是講的說得少。我剛才說了,四句不算少,一句是少,最少的,一句兩句都可以,不一定是四句,能說四句當然更好,四句是完整的一偈。

  【此處,指說經之處。說處如此,說經之人可知矣。言處必兼言人也。】

  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當知此處。說在此,而意在彼。我們要懂得言語的藝術,說這個處,實際上是說什麼?實際上是講,說經的那個人。說經的那個人,他的功德那真是更大了。如果我們在街上碰到一個熟人,在馬路旁邊碰到一個熟人,這個熟人對於佛法也很有興趣,聽說你現在這幾天在聽《金剛經》,他要向你請教請教,馬路旁邊就是說處,那就是處所。說的時間雖然不長,一分鍾、兩分鍾,你要曉得那一分鍾、兩分鍾,那個地方就等於塔廟,沒有兩樣。此時此處,一切天人、阿修羅都供養這個地方,都尊重這個地方。連這個地方都尊重,他爲什麼尊重?因爲有人說《金剛般若 經》。人當然是主,地是賓,賓主我們要分清楚。就是客人、主人,我們要分清楚,那個客人都那麼尊重了,主人可想而知。說經之人,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那還用得著說嗎?這些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修無量無邊的功德,能消無始劫極重的罪業。大家都求消業障,業障怎麼消?這個方法是真能消。即使我們命不好,常常遇災難橫逆,這些災難統統都化解了。處處平安、處處吉祥,這個我們能夠得到的。

  【說者不可著相】

  這個底下幾條非常非常重要,爲什麼?要如法說、如理說,才能得利益。不如理、不如法,經上講的功德利益那是沒分的;要如理如法。理是什麼?無住生心,這是理。所以,說者不可著相。

  【遠離名利,恭敬供養。】

  這就如理如法。我們發心一生隨時隨處弘法利生,我們只發這個心,決定不求名聞利養;如果有這一念就壞了,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妄想,這個念頭是煩惱。這樣的念頭叫迷惑顛倒,會叫我們墮落,決不存這個念頭。可是雖然不存這個念頭,名聞利養來不來?來,它一定會來。愈是沒有這個念頭,來得還愈多。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要把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東西來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來了,來了是什麼?魔來幹擾,這一看,魔來了。魔來了不怕,你認識它,它起不了作用;你要不認識它,它就起作用。譬如,我們這個道場人很多,大概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有錢財,進來個小偷,進來小偷不要緊,進來小偷我們認識他,認識他,他就不敢動手,不敢下手。不認識他,我們的財務要受損失,才會被他偷,認識他,他不敢下手。他雖然來了,他也規規矩矩來聽經,他也是個好人,他不是個壞人。所以魔來不怕,要認識他;認識他,魔不起作用。不但他不害我們,反而會幫助我們,幫助我們弘法利生。這就是要有慧眼認識清楚,不爲他所害。名利來的時候,就用名利攝受衆生,我把它拿來做這個事情,不可以貪圖享受;一貪圖享受那就壞了,那你就迷了,就上當了。所以自己絕不貪圖享受,把它拿來作弘法利生的工具,這樣就好。

  恭敬供養,供養的範圍包括非常的廣大。普賢行願第一條「禮敬諸佛」,是恭敬,第叁條是「廣修供養」,由此可知,恭敬供養在菩薩修行裏面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求佛法,用什麼求?用恭敬供養求。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你就得二分利益。由此可知,求學佛法,你能夠得到的,與你的恭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至於供養,《行願品》裏頭說得好,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養」,這要懂得,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完全把它做到,這叫供養。大家在這上面不能把意思錯會,以爲供養一定要拿些錢、拿些禮物去送老師,你就辜負老師一番苦心。他不要這個,他要你明白他所說的道理,所教給你的方法,你認真去做。所以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法供養當中第一個就是依教修行供養。你要做到,你做不到沒用處。說的人,這樣才是如理如法。我們學佛是從恭敬當中求來的,但是我們要把佛法送給別人,可不能說我是恭敬當中求來的,你要是不恭敬我不給你,那就不如法。因爲這個地方句子說:說者不可著相,遠離名聞利養,遠離恭敬供養,不可執著恭敬供養。它這個句子是連下來的。爲什麼?衆生迷惑顛倒,他不知道恭敬供養,不知道,我們不能不救,那就沒有慈悲心,不知道也要幫助他。換句話說,我們學佛是磕頭作揖求來的,別人學佛我們對他磕頭作揖送給他,要這樣才行。我們會磕頭作揖求,我知道佛法好處,識貨。現在他沒有恭敬心,他不識貨。不識貨不能說不給他,也得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送給他、介紹給他。

  【聞者不可不存恭敬,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

  接受佛法的人,要知道知恩,要曉得報本,要報恩。報恩不是對個人,對個人來講,那個報恩報得太小了。如何報恩?前面講紹隆佛法,那是真報恩,續佛慧命,將佛法發揚光大,這是真正報老師之恩,真正報佛祖之恩。這是說明,一個說的人、一個聽的人,都得要如理如法。

  【大般若 經雲:帝釋每於善法堂,爲天衆說般若 波羅蜜法。有時不在,天衆若來,亦向空座作禮供養而去。此即諸天遵依佛說,恭敬說經處之事實。】

  這的確是事實。在中國古時候的教育重視,在一個家庭裏面,父親所坐的座位,兒子不能坐,現在不講求這些。在團體當中,這個團體有主人,像這個道場,道場有住持,這是一個道場領導的人,他的座位,乃至於他拜佛的拜墊,他雖然不在,別的人不能在那個拜墊上拜佛。他沒有在,他的座位別人不能坐,爲什麼?尊重處所。對這個處都這樣尊重,對他的人更沒有話說了,這個道理在此地。養什麼?養恭敬心。敬,這個恭敬是性德,培養性德。佛法,就連這個般若 ,前面講直指本性,其目的是要我們明心見性。性從那裏見?從恭敬當中。所以普賢行願,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第一條禮敬諸佛。把禮敬擺在第一條,你就曉得那個多重要!人人都知道禮敬,世界就太平,怎麼會有動亂?佛法重視,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也重視,也把這樁事情放在第一條。我們在五經、十叁經的《禮記》裏面看到,諸位要是讀《禮記》,《禮記》翻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裏面講的一切恭敬,儒家也把它訂在第一條。世出世間法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敬」這個字上。孝敬,孝是體,敬就是相,就是作用,有體有用。孝從哪裏表現?從敬。敬父母、敬尊長、敬老師、敬一切衆生,那個孝道才顯示出來。

  我們人間現在不講了,諸位要知道,天上還講求。對於演說正法的處所,天神要是從那裏經過,他一定站在那個地方合掌禮敬,他才走。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有人在這裏講過經,現在人都不在了,我們一點感觸沒有,天人能感覺到。實實在在說這裏面很有道理的,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叫磁場,磁場不一樣,場的能量很強,特別是正法。我們是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場的強弱我們感覺不出來。可是非常精密的科學儀器能夠測驗得出來,所以具有科學常識能夠理解這個道理。我們感覺不出來,天人他能夠感覺出來。由此可知,他們感覺比我們要靈敏。對這個磁場的感覺很敏銳的,他能感覺到,所以他對這個地方特別恭敬。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心正的人、心清淨的人,他的磁場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們用現代的術語來說,他跟諸佛菩薩,跟一切善神,心心相應;相應就得到加持,本身場的能力已經很強,又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一切這些妖魔鬼怪,不但不能靠近他,遠遠的都躲開了,場的能力很強,他不敢接近,不敢接觸到,這些用現代科學能夠證明的。

  這一段是世尊在《大般若 經》裏面舉出忉利天主,帝釋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些都是善神,聰明正直,他用什麼方法教化衆生?也常常爲天人宣揚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裏面建立共識,我們六和敬,六和敬的基礎建立在見和同解上,大家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夠接近、一致,能夠維持到一個水平,這才叫真的和合,真的團結了。大乘是正法,大乘是心性的流露,也就是說諸佛菩薩真心的顯露,諸佛菩薩的真心跟一切衆生的真心無二無別,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前清宮廷裏面提倡讀《無量壽經》,使…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