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二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29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小注第九段看起:
【說經之人,代佛宣揚,便同真佛在此。說此大法,紹隆佛種,便是住持叁寶。故曰:如佛塔廟,皆應供養。】
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無不是弘法度生,這是菩薩唯一的一樁大事。弘法利生範圍是無限的深廣,我們在大乘經裏面,特別是《華嚴》,爲我們具體的呈現出來。而在各種不同方式當中,以言詞演說可以說是最爲方便。但是諸位要知道,除了言詞演說之外,其他的方法也非常之多,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能夠明白。因此無論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發心爲大衆講經說法,都是屬於代佛宣揚。有一些同修們常常誤會,認爲講經說法是出家法師的事情,不是在家居士的事情,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在家居士一樣的講經說法。既上了講臺,就是代佛宣揚,就應當接受大衆的禮敬,這是正知正見。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也常常講經說法。佛的出家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也經常聽維摩長者說法,這是世尊許可的、同意的。出家人聽在家人講經說法,也要按一般規矩,像尊敬佛陀一樣,頂禮叁拜、右遶叁匝,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毫無輕慢之心。沒有說我出家了,你是居士,沒有這個心,沒有這樣的分別執著。而示現的平等,在家跟出家講法完全平等,這也正是世尊在本經上爲我們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來弟子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古代,諸位都曉得唐朝的玄奘大師,這是我們中國出家人到印度去留學,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他在印度當時,兩位老師,他親近兩位老師,戒賢論師是出家人,勝軍居士是在家人,兩個老師,一僧一俗。玄奘都是執弟子禮,從來沒有分別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出家人不拜在家人,這就分別執著了,是法就有了高下,這就不平等。這樁事情,尤其到晚近,這個分別執著誤會很大。在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了一個佛學院,時間雖然不長,可是影響力很大,他的佛學院叫支那內學院。他寫了一個小冊子,《支那內學院院訓》,裏面就把這些事情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說明佛法是師道。師道那一定要遵守尊師重道,尊師是爲了重道,因爲重道才尊師。師有在家、有出家,師第一大。
我們雖然是出家,這個在家居士是我們的老師,直接傳我們道的,他是我們的和尚,這一點諸位也要明了。和尚這個稱呼,是直接傳法給我的人,直接教導我的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和尚。和尚不一定在家出家,這個諸位要曉得。佛門裏面,法師這個稱呼也不一定在家出家,只要是弘法利生的,都稱爲法師。但是現在世俗習慣都稱出家人爲法師,很少稱在家人。和尚,也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稱的。法師、和尚,在家出家都可以稱的。你是個在家居士,你教了幾個學生,那幾個學生就稱你作和尚,你是他們的和尚。如果你是在家居士,你還教幾個出家人,那幾個出家的弟子也稱你爲和尚。然而現在習慣上沒有了,在家的我們都稱老師,不稱和尚,其實他的身分確確實實是和尚。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人不能稱,這個決定是出家身分。所以說和尚、說法師,未必是出家的身分。這個叫師道,是受到人天恭敬的,這個地方說的是忉利天人。
說經的人,得到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諸天鬼神的恭敬,便同真佛在此,他是代佛說法的,他是佛的代表人。說此大法,紹隆佛種。佛法浩如煙海,在這許許多多佛法當中,《金剛般若 》是大乘佛法的總綱,所以稱它作大法。這是比其他一切經典格外的殊勝,格外的受到尊重,它的效果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由此可知,這部經法的重要性。因此這個人、這個處所,便是住持叁寶,跟出家人住的道場沒有兩樣。諸位要記住,前面所說的,是講說經的人跟說經的處所。說多少?一句、二句、叁句、四句,這是四句偈。時間縱然再短,都受到天龍鬼神的恭敬供養,如佛塔廟;如,當然不是。像前面跟諸位報告的,我們在馬路上碰到一個人,跟他講幾句佛法,那個地方就如佛塔廟,天龍鬼神他就恭敬供養,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沒有恭敬心,因此得法益少。印光大師常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天龍鬼神他們的感觸比我們靈敏,他們煩惱比我們輕,智慧比我們長,所以他知道禮敬,他知道供養。
「雖說說經處」,這一段經文,文字上是講的說經的處所,可是它意在言外。「意實在人」,這是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的,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意思是在說法這個人。爲什麼不說人,說處所?處所都這麼恭敬,何況其人?用處所來顯示諸天鬼神對於說法人的恭敬,不用這個方法顯不出來,這是說法的善巧。「然而尊重說經人若此」,尊重說經的人到這種程度。由此可知,說經人之尊貴,世間任何事都不能夠跟他相比。底下反過來說:
【倘說經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妄談般若 ,誤法誤人。其罪業之大,亦不可言喻。】
這是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裏面,給我們提出的警告。這是真的,古德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經不能說錯,說錯了要負責任的,要背因果的,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要注意到的。你雖然沒有發心出來講經說法,平常談話當中,親戚朋友談到佛法,要注意這個問題,你要是說錯了,也要背因果。不是說我沒有上臺講過經,不一定要上臺,任何地方只要談到佛法,可不能把佛法講錯了,這個很重要。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要用真誠的態度、恭敬的態度,知道多少說多少,不知道的可以不必說。儒家也說得好,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人家問我們佛法,我們知道的就答覆他,我們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不太清楚的,我們要老老實實說,你問的這個,我自己也不清楚。決不可充面子、要好看,強不知以爲知,那個可以痛快一時,後果不堪設想,那個果報太可怕了,這個必須要曉得。在一切法裏面有兩句是純真無妄,決定不錯,能夠常常挂在口邊,那是無量功德。哪兩句?一句是「阿彌陀佛」,這個決定不錯,十方諸佛都這樣稱的,你決定不會說錯的。碰到人,阿彌陀佛,那是無量功德。第二句是「看破、放下」,這個決定不會錯,不會說錯,不會誤人。這兩句常常挂在嘴上,無量功德,功德不可思議。常常能挂在口上,就說明心上真有,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心裏頭有,常挂在嘴上,不知不覺慢慢他就做到了,甚至做到自己還不曉得,這個功德叫希有的功德。看破放下,身心自在,一心念佛,是決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法不能說錯。
譬如我們發心出來講經,發心出來講經是第一功德,可是要如法。不要認爲這個事情好,功德太大了,我也發心去講,結果把經講錯了,不但沒有功德反而墮落,一定要如法。諸位同修看到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這個小冊子我們印了很多,都在外面結緣,《念佛論》最後,老法師給我們舉了幾個念佛往生的例子,其中出家的是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舉了一位男居士,鄭錫賓居士,青島湛山寺的信徒。鄭居士,沒有多久學會講《彌陀經》,就學會講這一種,他很熱心,到處講《彌陀經》勸人念佛。在那個時代,我們能夠想像而知,都在鄉村偏僻的地方,到處去講經勸人念佛。聽衆在我們想像當中,也不過是十個八個,這個村莊講完了,再到那個村莊,他挺熱心。一年到頭到處去講,沒講幾年,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的,他從皈依到往生就六年,這時間不長。預知時至,坐著往生的,沒有生病。他《彌陀經》講完了,聽衆裏頭有幾個老朋友,他就要求老朋友,他說:我要走了,你們替我租個房子。這些朋友聽了就很奇怪:你要走了,何必租房子?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怕死在人家裏不方便。這些朋友們聽說:你有這個把握,那不在乎,到我家去。那個人說,到我家去,個個歡迎。人家有這個本事,從皈依到往生六年,講經是消業障、消罪業,那個力量是第一。所以大家發心講經,好事情。
我過去在臺中,在李老師的會下,李老師看到我們這些學生,有一些命很苦、很薄、短命的,那個短命人相貌一看就看出來了,李老師經驗豐富,年歲很大了,看的人事很多,看到這些人,他就勸他:孩子!你要發心出來講講經。講經是消業障,真的是延年益壽、消災滅罪,這是最有效果的。他老人家這麼一勸,就不少人跟他學講經,學個一部、兩部,也是到處去講。在臺灣從南到北,也是到鄉下去講,聽衆多的有叁、四十個,少的也是七個、八個的樣子,但是統統都熱心的去勸人念佛。我們要這樣子學法,老老實實的學,老老實實的講,守住一個原則,但求無過,不求有功,不要想我要講得怎麼好,不想這個。凡是求好心切都出毛病了,不求好,只求沒有過失,只求沒講錯,講的是不好,不要緊,沒講錯那就是好,我們用這種態度來學、來講,就不會有過錯了。否則的話,特別是般若 ,般若 不好講,如果講得不好,人家聽到之後,怕他墮到空的那一邊,因爲什麼都沒有了,變成惡取空,那個麻煩更大,所以般若 是很難講的一部經。末後江老居士教誡我們,應兢兢自審,不可少忽者也。應當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不可以疏忽,一定要認真、要努力,講的時候必須有充分的准備,這是初學的時候,要認真的修持。前面所說的少分,四句偈,爲人說四句偈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經【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受持讀誦,爲人說四句偈,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如果能夠受持全經、讀誦全經,所得的功德利益必定超過前面太多太多了,多到我們無法想像,不要說說了,說不出,想像都想像不到。這小注裏面我們要看看:
【言受持複言讀誦者】
受持一定包括讀誦,讀誦未必有受持,這是一定的。…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