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0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五面,請看經文: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這一段經文是「請示名持」,名是經名,持就是受持。經名是全經的總綱領,我們佛門裏所謂大總持法門。經題是一部經的總持法門,明了之後,受持就不難。我們看底下小注:

  【爾時,意顯領會得綱要時,便當行持,不容稍懈。所謂解時即是行時是也。】

  由此可知,請示經名放在這個地方,用意的確非常之深。一般經典,當機者請教經名,多半在一部經將要講完的時候,而《金剛經》請示經名,它在這一部經的當中,跟其他經不一樣。這裏面除了以下我們還要說明這理由之外,實在講最重要的,實在無過於解時即是行時,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明了趕緊要去做,不做有什麼用處?行就是要去做,不能夠有絲毫的懈怠,要認真、要努力。世間人悠悠度日,不知道時光就是命光,古人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此地我們看到須菩提尊者,真正是所謂現在人講的分秒必爭,他爭取時間是辦大事,不像我們現在這社會工商界也是分秒必爭,爭什麼?賺大錢!這跟我們不一樣,都是在爭時間、爭時效,可是目的不相同,果德自然也不一樣。佛法爭取時間確實了生死、出叁界,果報是得大自在。世間人錢要是多了,麻煩就多,這些我們細心去觀察都不難理解。

  【他經請問經名,多說在全部之末。今在中間,何故?】

  爲什麼《金剛經》的經題,說在這一部經的當中?

  【須知此經後半部之義,是從前半部開出。其義前半部中已有,不過說之未詳耳。若非長老再問,則說了前半部便可終止。】

  這把理由說出來了。這個理由也真的是事實,但是沒有前面講的「解時即是行時」這句話來得懇切,聽了、聽明白之後,真的馬上就要去做,我們才能真正得利益。本經分爲上下兩部分,或者我們講前後兩部分也可以。尊者所問的兩個問題,這是我們在本經一開端就看到,他問的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問了這兩個問題。而在前半部,世尊的確把這兩個問題都答覆,所以後半部如果尊者要是不問,《金剛經》在前半部就結束。如果在前半部結束,這個地方提出來請示名持,與一般大乘經沒有兩樣。前半部說完,尊者又向世尊提出問題,於是世尊再不辭辛勞詳細爲大家開示,這是後半部的經文,可以說後半部是前半部的補充,是前半部的詳細說明。這到前後兩半部的時候,有詳細的報告。

  【故此經名,雖似說在中間,仍與他經無別。請示持法,以便大衆遵依。】

  《金剛經》的大主意是明了了,怎麼個修法?也就是說,如何把金剛般若 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使我們的生活變成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般若 是智慧,金剛是最尊、最貴的,也就是說高度的智慧,至高無上的智慧,那是我們的生活。反過來看,我們這芸芸衆生,生活在無量無邊苦惱之中,這是我們現前的生活。怎樣把現前苦惱的生活,變成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受持《金剛經》了。可見得這個的確是非常重要,無怪乎須菩提尊者這樣的渴望,想知道這個經題受持的方法。持,底下解釋這個字。

  【古人釋「持」字義】

  古德解釋這個字的意思。

  【曰任弘】

  這是解釋「持」這個字。

  【任是擔任,就是自行。】

  直下承擔,我就要這樣做,這是持的一半的意思;另一半意思,

  【弘是弘揚】

  我一定要這樣做,我還要幫助別人這樣做,這才行。自己這樣做,要不能幫助別人,那你只持一半,並不圓滿,圓滿一定要弘揚,這指勸他。所以佛在經上一再的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由此可知,持的意思,包括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樣持經才算是圓滿。

  【請問經名,即是請求開示總持之法。】

  這個要知道的,這個意思通一切經,任何一部經講到末後,當機者一定向佛請示經名。請示經名的用意,就是請求開示怎樣修行,在行門裏面抓到綱領,這綱領在佛門裏面叫做總持。

  【信、解、行叁,不能定說有次第,不能定說無次第。】

  不可以定說,有時候講次第,有時候沒有次第。《華嚴經》上就交代得很明白,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次第;圓融就是沒次第,就是不能說次第。這個說法才圓滿,才真正得受用。所謂有一種聰明伶俐之人,他的信解行證是一樁事情。我們在佛經裏,看到世尊講經說法,聽衆之中有些人聽了一半,還沒有聽完就開悟。《楞嚴經》上,世尊講到第叁卷講圓滿,《楞嚴》十卷,叁卷講圓滿,才講叁分之一,阿難開悟了,呈偈白佛,佛給他印證。有些人聽經沒聽一半證果了,證叁果、證四果的,這個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此地講的,不能定說有次第,他沒有次第,他信解行證融會成一體。這樁事情也得要跟同修們說明,不說明總有懷疑。從哪裏說起?得從叁學、叁慧說起。小根器的人,所謂是小乘人,小根器的,所謂小根器是小心量的,心量小,分別執著很重,這叫小根器的人,他次第修學,他有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有次第的。大根器的人,大乘菩薩,說不上次第,菩薩學的叫叁慧。叁慧是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叁慧。叁個都叫慧,諸位要知道,慧是哪個慧?戒定慧之慧。因此,沒有戒定,哪來的慧?沒有戒定慧,哪來的叁學?這個諸位要知道。現在有一些人沒搞清楚,聽說菩薩修戒定慧叁學,他也就要學菩薩,叁慧真正的意思沒搞清楚。

  我在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二、叁十年前,我在臺北大專佛學講座,那個時候我擔任總主講。有一位同學,輔仁大學的同學,我還記得清楚,名字忘掉了,好像是姓林,名字一下想不起來,年歲太久了,在上課之前他走到我面前來,他說:法師,我下次不來聽經。我就奇怪,我說:爲什麼?你在我們大專講座表現得很不錯,從來不缺課,聽了好像也滿歡喜,很有受用,爲什麼明天不來?他說:我聽經已經聽了兩年,這就聞慧,聞法已經聞了兩年。他一說這個我就明白,我說:大概你不來聽,回家去修思慧,去想是嗎?他點點頭,我說:思以後,你再去修,對不對?他說:是的,沒錯。我說:今天這一堂聽不聽?他說:這一堂我要聽。我說:好,我就藉這個機會,把大家這錯誤的觀念給它修正修正。他認爲聽經就是聞慧,錯了!問你開了慧沒有?你開了智慧,聽經才是聞慧,你沒有開智慧的時候,你聽經談不上,戒定慧都談不上,哪裏是聞慧!這是很大的誤會。所以菩薩比阿羅漢高,菩薩是大乘,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沒有小乘哪來大乘?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底下一層,怎麼會有上面一層?上面一層一定蓋在底下這一層的,底下那一層修什麼?修戒定慧。你戒定慧叁學完全都沒有,你想搞空中樓閣,那怎麼可能?所以慧是戒定慧的慧,你要得到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慧開了。菩薩修,戒定不談,就修慧。諸位要知道,這上面的包含底下的。戒是第一層樓,定是第二層樓,慧是第叁層樓,講第叁層,一定包括底下兩層;講第一層不一定有第二層;講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講第叁層,一定有底下兩層。菩薩雖然修慧,戒定具足,他要是不具足,慧從哪來?

  這是大學生聽兩年佛法,居然把意思聽錯,難,實在是難!在我想聽錯的人不少,不只他一個,他說出來,別的人還沒說出來,曲解佛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誤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麻煩事!還好他提出來,所以我就說,聽完兩年不聽了,聞慧,回家再去想,去想兩年,想兩年之後再去做,再去修行,再去修兩年,大概總是這個意思。我說:你這個聞經叫道聽塗說,你沒有聽到,你回家去思,叫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兩年之後,你要修,叫盲修瞎練,怎麼能成功?菩薩哪是這個做法?菩薩他胡思亂想、盲修瞎練,怎麼能成功?所以他誤會了。聞思修叁慧,「聞」是指接觸,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眼見色也叫聞,耳聽聲、鼻嗅香、身體的接觸,只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聞字,聞表接觸。「思」表明了,一接觸就明了,不要等到去思,一思就落到第六意識,哪裏算是菩薩?小乘人尚不至於,所以佛用這個字做代表,凡夫對一個事情比較深一點,總是想想才明白,所以思代表明了。「修」代表沒有過失,代表破迷。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一個是接觸,一接觸就明了,明了就不迷。從接觸叫聞慧,從明了叫思慧,從不迷叫修慧。可見得聞思修是一樁事情,所以都叫慧,哪裏可以把它分成叁段,分成叁段就錯了。所以這是不能說有次第,不能說無次第。戒定慧就不能說無次第,聞思修不能說有次第,這才是菩薩修的,菩薩行是高級的佛法。下課我再問這學生,我說:你下次還要不要來聽?他說:要來聽。好!不可以錯解,錯解就很可惜。

  信解行證這四個字,也不能說有次第,也不能說無次第。初學的人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沒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信解行證合而爲一。如果你能夠將信解行證融合成一,你就得真實的受用。可以說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歡喜快樂,真的是快樂無比,法喜充滿;就是我在前面講的,你已經有能力把凡夫無限的煩惱,轉變成高度的智慧,你日常生活是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那個人怎麼不快樂?爲什麼能夠生活在高度智慧裏面,信解行證合一了,這就是菩薩的叁慧。如果把信解行證分做四個段落,你沒入門,你是門外漢,你得不到受用,你學佛學得再多,你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你的生活還是苦惱無邊,你得不到法喜,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說初階段一定是有次第,功夫得力,次第就消融,就融成一片,這是我們要知道,要努力的方向。

  【人必具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

  對於佛法…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