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行業都是幫助社會、都是幫助廣大群衆。《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位法身大士,他們所示現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修的什麼?都是修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一種行業,都是菩薩道、都是菩薩行,都能超凡入聖,只要你懂得這原則,無住生心,就行了。
【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
行就是真幹。
【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爲解。】
佛所講的這些道理,真的見到,透徹明了,這才叫解。
【真實知得皈依叁寶之益,始名曰信。】
皈依叁寶的利益無量無邊,叁寶是我們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導,它在引導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是叁寶。我們一生念念當中都要依靠它,這是一般講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覺正淨。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不染,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知道覺正淨的利益,才叫信。我們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覺正淨,這才叫真正的信佛。
【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
證是我做到了。覺正淨我做到,那你就證得了。戒定慧你做到,那你也證得。在什麼地方做到?在日常生活當中,像世尊在本經前面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每一樁事情裏面都顯示出圓滿的覺正淨,圓滿的六度萬行,圓滿的十大願王,每一樁事情都顯示得那麼圓滿,那叫做證。不是離開生活別有所證,那就錯了,沒那回事情。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不是證,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
究竟證得是成圓滿的佛果,那個叫究竟證得。菩薩所證的叫分證,他所證得的是部分不是全體,雖是部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來做比喻,初叁、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來愈大,都叫分證;到十五滿月,就叫做究竟證,如來果位上圓滿。十四的菩薩像等覺,十叁的菩薩像十地,用這個方法來做比喻。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叁那個月牙,雖然它才是一點點,那個光真正是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跟如來究竟覺所證的是無二無別,一個證得少,一個證得圓滿,所以叫分證,叫究竟。那是真的,真佛不是假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分證佛,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比分證低一個階級,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古人也很難得,方法也很巧妙,所謂捏目所見的第二月,怎麼叫捏目?我們好眼睛看月亮,月亮是一個,咱們拿一個指頭把眼睛用力按下去,看月亮就看兩個,兩個當中一個是真的,一個是相似的,也不能算它是假的,叫相似的,跟真的非常非常相似,就拿這個來比喻相似位,相似所證的。比相似更差的是觀行,觀行是剛剛修,觀行位用什麼比喻?水裏的月亮、月影子,哪個地方有水,就現一個月亮,月影子叫做觀行位。這種比喻都滿好,讓我們對它這個淺深次第有個大概的明了。觀行是真用功,還沒證果。相似是什麼?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在相似位,見思煩惱斷了,無明沒破,法身未顯,那叫相似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分證位。由此可知,都是解行程度上差別所說的。
【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爲一事。】
這個道理事實我們一定要清楚,必須要透徹的,我們在生活當中,修金剛般若 才沒有障礙。信、解、行、證,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就跟我剛才講菩薩的叁慧是一樁事情。信心要清淨,什麼叫清淨?沒有疑惑,有一絲毫疑惑就不清淨,決定沒有疑惑。對佛沒有疑惑,是我們的好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佛是過來人,句句話都是真語、實語、如語,決定沒有疑惑。對佛的教誡,我們理解,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理解。理解,心裏頭就變了,心裏平常憂慮煩惱牽挂統統沒有了,馬上就丟掉。一明了佛的話,馬上就丟掉,那就是行。一丟掉之後,身心清淨好自在,那就是證。可見得信解行證是一刹那當中完成的,哪有次第可言?如果你真的明白,你進講堂是凡夫,出去你就是菩薩,不是凡夫。進講堂的時候,你心有住,出講堂你無住生心,你不就變成法身大士!由此可知,作菩薩、作佛不難,法身大士就是分證佛。
【此之謂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
佛法裏常講的差別平等,這個道理,你把叁慧、叁學、信解行證四科,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什麼叫差別、什麼叫平等,你就懂得。差別跟平等是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你有妄想執著就差別,離妄想執著就平等,真相如是。
【若明佛理,隨拈一法,皆能窮其究竟,歸於平等。是知佛法,無淺非深,深亦可淺,直無淺深次第可說。】
這是跟諸位講真實話,佛法裏的的確確沒有淺深次第。你以爲有淺有深,那還是你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有淺有深;離分別執著就萬法平等,沒有淺深次第。不但次第沒有,淺深都沒有。爲什麼?統統歸一,歸到心性,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怎麼不平等?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變現的,都是自性流露的,這是你真的明白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一切法裏頭隨拈一法,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皆能窮其究竟,究竟是什麼?究竟是心性。任何一法,你要是仔細去觀察、去研求,到最後都歸到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所以說歸於平等。
《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在經題上,《無量壽經》這個經題非常圓滿。「佛說」,一般經上的佛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叁部經經題上都有佛說,那個佛不是指釋迦牟尼佛,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爲衆生都說《無量壽經》,都說《阿彌陀經》,都說《觀無量壽經》,所以這叁經是一切諸佛都說的,其他的經一切諸佛不見得說,不見得都說,因爲佛法要觀機,根機不對,佛決定不說的,這叁部經一定要說,因爲它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那個佛跟其他經上的佛說,意思不一樣。「大乘」,大是指心量之大,廣大無邊,普度法界一切衆生。「無量壽莊嚴」是我們所求的。所求的是性德圓滿的現前,那是無量,用一個壽做代表,無量壽命、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德能,一切都是無量的。莊嚴是表現在事相上的美好,美輪美奂,沒有一絲毫的缺陷,這是莊嚴,所求的。用什麼方法求?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用這叁個方法求。所以「清淨平等覺」,是經題指示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你修清淨平等覺,你就得大乘無量壽莊嚴,你得這個果。經題上是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經題是真的圓滿,究竟圓滿。
「實相顯現時,唯一清淨。並信心二字,亦無痕迹。則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動矣。」
剛才說過了,隨拈一法,隨拈一法窮其究竟都歸到法性,都歸到究竟平等,所以佛家說萬法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性平等,相平不平等?還是平等的,作用也平等。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一般人頂多可以承認性平等,相不平等。我這個相跟佛相長得不一樣,怎麼會平等?我們作用也不平等。其實這種不平等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妄想執著裏頭生出來的,妄想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離妄想執著就平等,這妄想執著一離,相就變,變成佛相一樣,世俗間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佛的相怎麼變現出來的?佛心清淨,佛的相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我們把妄想執著丟掉,放下了,心清淨,現出那個相就跟佛一模一樣,可見得是平等的。從真的方面講是平等的,從假上面講是不平等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無淺非深,深亦可淺,直無淺深次第可說;發心學弘經的人,這句話一定要記住。所以佛法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沒有不自在!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你要不如教修行,就是經上講的受持讀誦,你就很難爲人演說的時候來得這麼圓融自在。一定自己要身體力行,要在行持當中證實佛所講的理論、境界,然後你說出來自自然然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故不可取著其相,而曰則非也。】
經文上「則非」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教給我們不可以取相,不可以著相。取著,取就是分別,著就是執著,在一切現相當中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不但世法裏面我們不要去分別執著,佛法裏頭也不要分別執著,你才能看到真正的東西。一落在分別執著裏面,你就看不到,真的東西看不到,你所看的是假的。佛教給我們是實話,我們要相信。
【然爲接引衆生,啓導進步,又不能不假設一淺深次第,以及種種莊嚴之事。故不可斷滅其相,而曰是名也。】
你自己不錯,修行著實有得功夫,到達信心清淨,平等性現前。法相唯識裏面說得好,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是法相宗講的,修行最重要的原則綱領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識成智又必須要知道,有的是因上轉,有的是果上轉。果上轉,我們就不需要理會,證果自然轉。要緊的是要先因上轉。因上轉的哪兩種?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前五識跟阿賴耶是果上轉。由此可知,修行,法相宗修行人,他著力的地方就是要轉第七識跟轉第六識,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執著,堅固的執著。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別,心就平等了。一切不分別,觀察就妙了,看到什麼?萬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觀察。六、七二識就是分別執著,六識是分別,七識是執著。世尊在本經裏面告訴我們無住,無住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
衆生境界沒轉過來的時候,是凡夫,是二乘,是權教菩薩,對於這些人又必須要行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去誘導他,這是假設一個淺深次第,這個淺深次第是什麼?五乘…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