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个行业都是帮助社会、都是帮助广大群众。《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修的什么?都是修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行业,都是菩萨道、都是菩萨行,都能超凡入圣,只要你懂得这原则,无住生心,就行了。

  【必须真实如法做到,始名曰行。】

  行就是真干。

  【真实见到佛理,始名为解。】

  佛所讲的这些道理,真的见到,透彻明了,这才叫解。

  【真实知得皈依三宝之益,始名曰信。】

  皈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三宝是我们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导,它在引导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三宝。我们一生念念当中都要依靠它,这是一般讲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知道觉正净的利益,才叫信。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的信佛。

  【凡亲眼见得,亲身做到之事,则谓之证。】

  证是我做到了。觉正净我做到,那你就证得了。戒定慧你做到,那你也证得。在什么地方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每一桩事情里面都显示出圆满的觉正净,圆满的六度万行,圆满的十大愿王,每一桩事情都显示得那么圆满,那叫做证。不是离开生活别有所证,那就错了,没那回事情。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是证,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证得。】

  究竟证得是成圆满的佛果,那个叫究竟证得。菩萨所证的叫分证,他所证得的是部分不是全体,虽是部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来愈大,都叫分证;到十五满月,就叫做究竟证,如来果位上圆满。十四的菩萨像等觉,十三的菩萨像十地,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三那个月牙,虽然它才是一点点,那个光真正是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跟如来究竟觉所证的是无二无别,一个证得少,一个证得圆满,所以叫分证,叫究竟。那是真的,真佛不是假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分证佛,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比分证低一个阶级,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古人也很难得,方法也很巧妙,所谓捏目所见的第二月,怎么叫捏目?我们好眼睛看月亮,月亮是一个,咱们拿一个指头把眼睛用力按下去,看月亮就看两个,两个当中一个是真的,一个是相似的,也不能算它是假的,叫相似的,跟真的非常非常相似,就拿这个来比喻相似位,相似所证的。比相似更差的是观行,观行是刚刚修,观行位用什么比喻?水里的月亮、月影子,哪个地方有水,就现一个月亮,月影子叫做观行位。这种比喻都满好,让我们对它这个浅深次第有个大概的明了。观行是真用功,还没证果。相似是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在相似位,见思烦恼断了,无明没破,法身未显,那叫相似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分证位。由此可知,都是解行程度上差别所说的。

  【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证,实际为一事。】

  这个道理事实我们一定要清楚,必须要透彻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修金刚般若 才没有障碍。信、解、行、证,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就跟我刚才讲菩萨的三慧是一桩事情。信心要清净,什么叫清净?没有疑惑,有一丝毫疑惑就不清净,决定没有疑惑。对佛没有疑惑,是我们的好老师,决定不欺骗我们。佛是过来人,句句话都是真语、实语、如语,决定没有疑惑。对佛的教诫,我们理解,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理解。理解,心里头就变了,心里平常忧虑烦恼牵挂统统没有了,马上就丢掉。一明了佛的话,马上就丢掉,那就是行。一丢掉之后,身心清净好自在,那就是证。可见得信解行证是一刹那当中完成的,哪有次第可言?如果你真的明白,你进讲堂是凡夫,出去你就是菩萨,不是凡夫。进讲堂的时候,你心有住,出讲堂你无住生心,你不就变成法身大士!由此可知,作菩萨、作佛不难,法身大士就是分证佛。

  【此之谓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见差别,由差别见平等之理。】

  佛法里常讲的差别平等,这个道理,你把三慧、三学、信解行证四科,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什么叫差别、什么叫平等,你就懂得。差别跟平等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你有妄想执著就差别,离妄想执著就平等,真相如是。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於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

  这是跟诸位讲真实话,佛法里的的确确没有浅深次第。你以为有浅有深,那还是你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有浅有深;离分别执著就万法平等,没有浅深次第。不但次第没有,浅深都没有。为什么?统统归一,归到心性,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怎么不平等?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这是你真的明白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切法里头随拈一法,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皆能穷其究竟,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心性。任何一法,你要是仔细去观察、去研求,到最后都归到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所以说归於平等。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在经题上,《无量寿经》这个经题非常圆满。「佛说」,一般经上的佛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经题上都有佛说,那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为众生都说《无量寿经》,都说《阿弥陀经》,都说《观无量寿经》,所以这三经是一切诸佛都说的,其他的经一切诸佛不见得说,不见得都说,因为佛法要观机,根机不对,佛决定不说的,这三部经一定要说,因为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那个佛跟其他经上的佛说,意思不一样。「大乘」,大是指心量之大,广大无边,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所求的是性德圆满的现前,那是无量,用一个寿做代表,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德能,一切都是无量的。庄严是表现在事相上的美好,美轮美奂,没有一丝毫的缺陷,这是庄严,所求的。用什么方法求?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用这三个方法求。所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指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你修清净平等觉,你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你得这个果。经题上是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经题是真的圆满,究竟圆满。

  「实相显现时,唯一清净。并信心二字,亦无痕迹。则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动矣。」

  刚才说过了,随拈一法,随拈一法穷其究竟都归到法性,都归到究竟平等,所以佛家说万法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性平等,相平不平等?还是平等的,作用也平等。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顶多可以承认性平等,相不平等。我这个相跟佛相长得不一样,怎么会平等?我们作用也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妄想执著里头生出来的,妄想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妄想执著就平等,这妄想执著一离,相就变,变成佛相一样,世俗间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怎么变现出来的?佛心清净,佛的相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把妄想执著丢掉,放下了,心清净,现出那个相就跟佛一模一样,可见得是平等的。从真的方面讲是平等的,从假上面讲是不平等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发心学弘经的人,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所以佛法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没有不自在!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你要不如教修行,就是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你就很难为人演说的时候来得这么圆融自在。一定自己要身体力行,要在行持当中证实佛所讲的理论、境界,然后你说出来自自然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故不可取著其相,而曰则非也。】

  经文上「则非」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不可以取相,不可以著相。取著,取就是分别,著就是执著,在一切现相当中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不但世法里面我们不要去分别执著,佛法里头也不要分别执著,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一落在分别执著里面,你就看不到,真的东西看不到,你所看的是假的。佛教给我们是实话,我们要相信。

  【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

  你自己不错,修行著实有得功夫,到达信心清净,平等性现前。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好,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是法相宗讲的,修行最重要的原则纲领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识成智又必须要知道,有的是因上转,有的是果上转。果上转,我们就不需要理会,证果自然转。要紧的是要先因上转。因上转的哪两种?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前五识跟阿赖耶是果上转。由此可知,修行,法相宗修行人,他著力的地方就是要转第七识跟转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执著,坚固的执著。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别,心就平等了。一切不分别,观察就妙了,看到什么?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观察。六、七二识就是分别执著,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无住,无住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

  众生境界没转过来的时候,是凡夫,是二乘,是权教菩萨,对於这些人又必须要行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去诱导他,这是假设一个浅深次第,这个浅深次第是什么?五乘…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