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三乘佛法,这是浅深次第。小乘里面四果四向,大乘里面五十一个阶级,信、住、行、向,这都是世尊假设的浅深次第。在果证里面有种种庄严,种种庄严是什么?随心所变。你心里不相同,外面境界就生变化,依正都变化。正报是自己身体,身体起变化,相貌会变。人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他那个相慢慢变,就变成像菩萨一样,别人一看生欢喜心。如果每天嫉妒瞋恨,他相也在变,慢慢就变成阿修罗、罗刹,人家看到恐怖,看到就害怕,相随心转。这个正报身在变,环境也在变,环境是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个地方人心地都善良,都忠厚老成,这地方没有天灾人祸,居住的环境依报好。新加坡这个地方许多外国人都赞叹,为什么赞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老实、守法,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上,新加坡虽然小,可以说是世界上模范城市。这是真的,多少国家到此地来,想学新加坡,这正确的。人人能守法,这个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够繁荣,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为我们讲的,比这个更深入,佛法让每一个众生,自动自发改过迁善,断惑证真,这又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许许多多浅深次第,是假设的,经上常常有「是名」,是名是显示这个意思。

  【无有定法这四个字,通贯一切。会得此义,头头是道。荐得少许,活泼泼地。於深义趣,自能领会。】

  这四个字义趣很深很广,要紧的我们能够体会得。贯通一切,不仅是佛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也贯通一切世间法,世间一切法也是无有定法。你要问为什么无有定法?这个原因就是一切众生的念头,哪一个众生有一定的念头!起心动念千变万化,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定,生的法哪有一定?世间众生心想不定,佛说法也就无定。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众生有感,佛就有说,众生什么感?起心动念就是感,众生要没有感,佛就无法可说。就是因为众生动念,动的念又无有一定,又无有定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这四个字,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明白这个义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头头是道。

  荐得少许,这地方是你能够契入一点点,荐得跟我们平常讲契入是一个意思,一般讲证得也是这个意思,你能证得一点点。或者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你能够享受到一点点,这个荐得也是享受到,佛所讲的这些理论与方法、境界,你真正得到一点,真正享受到一点,你所表现的一定是活泼泼的。就是我刚才讲的,你在生活当中法喜充满,快乐自在,一定会表现出来,於佛所讲的甚深义趣自然能够领会。所以佛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实行,要去做,要一门深入。

  有许多同修真正发了好心,在这部经上听到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在劝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遍数听多了,自然就受到感动,发心想为人说经。怎么个说法?讲经好难,怎么个说法?其实诸位不了解,古时候寺院丛林培养讲经的人才,用什么方法?复小座。今天师父在这里讲这一座经,讲这两个小时,到明天早晨,你也上台把这两个小时讲出来,有这个能力,老和尚一定把他提拔出来,专门学教,这是讲经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当护法,为常住工作,为常住工作叫内护,信徒是外护,为常住服务,担任常住的职事。有这个能力,培养出来做讲经的人才。自古以来,我们在佛教寺里没有看到哪一个法师办佛学院、办培训班,没有!诸位去查查,没有这个事情,统统是小座里头培养出来的。所以你如果要学,不难!你们在此地听的,明天你就给人家去讲去,找到你的亲戚朋友,哪一个人要跟你讲话,你就请他坐下来,你给他讲《金刚经》,就行了。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这经上讲四句偈,讲一句也行,讲两句也行,讲四句也行,活泼泼的,一点都不呆板。你真肯发这个心,真肯天天讲,你能讲上三年,你有这个恒心、有毅力,三年以后不知不觉你就成了法师。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当法师,都可以讲经。你要真干才行,要很热心去干,很努力的去干,这就学成功。哪有什么方法技巧?没有。自古以来,就这么成就的。方法技巧,那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而已,哪来的方法技巧。学的时间多,遇到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在这里面产生经验,吃多少苦头,受多少教训,得一点经验而已。顶重要的,就是热心去复讲,把我们所听到的转告别人,把我们自己修持所得的好处利益转告别人,这就是弘法利生,就是续佛慧命。所以要记住,无有定法,这是《金刚经》上,也是一句最高的指导原则。

  【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

  有无都不能执著。

  【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

  这一条很要紧,教给我们怎样去证入。你要想证入这个境界,首先要无住,不著有,不住法相;不可以执无,不住非法相。法相跟非法相都不执著,心就清净,清净心就能反照。怎么个反法?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读《楞严经》看到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怎么个反闻?反照就是反视,我们眼睛看怎么能回头看自己?这地方难,就是这个反字。反的意思是不看他的相,要看他的性,是从相上反归到自性,那就成功了,是这么个意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菩萨为什么觉而不迷?就是他懂得反照,懂得反闻。反闻跟反照是一个意思,《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用一个字做代表,用闻字做代表,在眼就是反视。所以你要晓得这个反字怎么个反法,你才会用得上功夫。如果你要是不懂这个字的意思,你怎么反?你天天想这个字,看,回头看自己,想久了得神经病,麻烦可大!反都反不过来,怎么反闻?我们听到外面音声,怎么能够叫他回过头来闻自己?你要这样想法,叫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你就搞错了!这个反,告诉诸位,从相上去见性,反过来要见它的自性。性是什么?性是了不可得。

  其实这些方法我在前面给诸位透露过,如果你要是很留意听的话,你在这上一听就明了,你就能会入意思。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是什么?是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之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这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教你无住;因为这个相相续不断,所以佛教你生心。生心跟无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证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见色闻声你去观察,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这是反闻,这是反照,你的心马上就平等,绝对不会执著。为什么?不可得。不但外面境界相不可得,我能见能想的这个心也不可得,内外统统不可得,这就证入,这就入实相。前面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现前。这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凡夫很可怜,见到相随著相转,听到声随著声转,这好听、不好听,烦恼都起来。诸佛菩萨听,听而无听,视而无视。什么原因?统统归到自性,反闻闻自性,统统归到自性,自性里不可得,万法平等,当体即空,他归到这地方,他心多干净,他多自在,得大自在!今天时间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