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0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面,请看经文: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一段经文是「请示名持」,名是经名,持就是受持。经名是全经的总纲领,我们佛门里所谓大总持法门。经题是一部经的总持法门,明了之后,受持就不难。我们看底下小注:
【尔时,意显领会得纲要时,便当行持,不容稍懈。所谓解时即是行时是也。】
由此可知,请示经名放在这个地方,用意的确非常之深。一般经典,当机者请教经名,多半在一部经将要讲完的时候,而《金刚经》请示经名,它在这一部经的当中,跟其他经不一样。这里面除了以下我们还要说明这理由之外,实在讲最重要的,实在无过於解时即是行时,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明了赶紧要去做,不做有什么用处?行就是要去做,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要认真、要努力。世间人悠悠度日,不知道时光就是命光,古人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此地我们看到须菩提尊者,真正是所谓现在人讲的分秒必争,他争取时间是办大事,不像我们现在这社会工商界也是分秒必争,争什么?赚大钱!这跟我们不一样,都是在争时间、争时效,可是目的不相同,果德自然也不一样。佛法争取时间确实了生死、出三界,果报是得大自在。世间人钱要是多了,麻烦就多,这些我们细心去观察都不难理解。
【他经请问经名,多说在全部之末。今在中间,何故?】
为什么《金刚经》的经题,说在这一部经的当中?
【须知此经后半部之义,是从前半部开出。其义前半部中已有,不过说之未详耳。若非长老再问,则说了前半部便可终止。】
这把理由说出来了。这个理由也真的是事实,但是没有前面讲的「解时即是行时」这句话来得恳切,听了、听明白之后,真的马上就要去做,我们才能真正得利益。本经分为上下两部分,或者我们讲前后两部分也可以。尊者所问的两个问题,这是我们在本经一开端就看到,他问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问了这两个问题。而在前半部,世尊的确把这两个问题都答覆,所以后半部如果尊者要是不问,《金刚经》在前半部就结束。如果在前半部结束,这个地方提出来请示名持,与一般大乘经没有两样。前半部说完,尊者又向世尊提出问题,於是世尊再不辞辛劳详细为大家开示,这是后半部的经文,可以说后半部是前半部的补充,是前半部的详细说明。这到前后两半部的时候,有详细的报告。
【故此经名,虽似说在中间,仍与他经无别。请示持法,以便大众遵依。】
《金刚经》的大主意是明了了,怎么个修法?也就是说,如何把金刚般若 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的生活变成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般若 是智慧,金刚是最尊、最贵的,也就是说高度的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那是我们的生活。反过来看,我们这芸芸众生,生活在无量无边苦恼之中,这是我们现前的生活。怎样把现前苦恼的生活,变成高度智慧的生活,这就是受持《金刚经》了。可见得这个的确是非常重要,无怪乎须菩提尊者这样的渴望,想知道这个经题受持的方法。持,底下解释这个字。
【古人释「持」字义】
古德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曰任弘】
这是解释「持」这个字。
【任是担任,就是自行。】
直下承担,我就要这样做,这是持的一半的意思;另一半意思,
【弘是弘扬】
我一定要这样做,我还要帮助别人这样做,这才行。自己这样做,要不能帮助别人,那你只持一半,并不圆满,圆满一定要弘扬,这指劝他。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由此可知,持的意思,包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样持经才算是圆满。
【请问经名,即是请求开示总持之法。】
这个要知道的,这个意思通一切经,任何一部经讲到末后,当机者一定向佛请示经名。请示经名的用意,就是请求开示怎样修行,在行门里面抓到纲领,这纲领在佛门里面叫做总持。
【信、解、行三,不能定说有次第,不能定说无次第。】
不可以定说,有时候讲次第,有时候没有次第。《华严经》上就交代得很明白,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次第;圆融就是没次第,就是不能说次第。这个说法才圆满,才真正得受用。所谓有一种聪明伶俐之人,他的信解行证是一桩事情。我们在佛经里,看到世尊讲经说法,听众之中有些人听了一半,还没有听完就开悟。《楞严经》上,世尊讲到第三卷讲圆满,《楞严》十卷,三卷讲圆满,才讲三分之一,阿难开悟了,呈偈白佛,佛给他印证。有些人听经没听一半证果了,证三果、证四果的,这个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此地讲的,不能定说有次第,他没有次第,他信解行证融会成一体。这桩事情也得要跟同修们说明,不说明总有怀疑。从哪里说起?得从三学、三慧说起。小根器的人,所谓是小乘人,小根器的,所谓小根器是小心量的,心量小,分别执著很重,这叫小根器的人,他次第修学,他有次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有次第的。大根器的人,大乘菩萨,说不上次第,菩萨学的叫三慧。三慧是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三慧。三个都叫慧,诸位要知道,慧是哪个慧?戒定慧之慧。因此,没有戒定,哪来的慧?没有戒定慧,哪来的三学?这个诸位要知道。现在有一些人没搞清楚,听说菩萨修戒定慧三学,他也就要学菩萨,三慧真正的意思没搞清楚。
我在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我担任总主讲。有一位同学,辅仁大学的同学,我还记得清楚,名字忘掉了,好像是姓林,名字一下想不起来,年岁太久了,在上课之前他走到我面前来,他说:法师,我下次不来听经。我就奇怪,我说:为什么?你在我们大专讲座表现得很不错,从来不缺课,听了好像也满欢喜,很有受用,为什么明天不来?他说:我听经已经听了两年,这就闻慧,闻法已经闻了两年。他一说这个我就明白,我说:大概你不来听,回家去修思慧,去想是吗?他点点头,我说:思以后,你再去修,对不对?他说:是的,没错。我说:今天这一堂听不听?他说:这一堂我要听。我说:好,我就藉这个机会,把大家这错误的观念给它修正修正。他认为听经就是闻慧,错了!问你开了慧没有?你开了智慧,听经才是闻慧,你没有开智慧的时候,你听经谈不上,戒定慧都谈不上,哪里是闻慧!这是很大的误会。所以菩萨比阿罗汉高,菩萨是大乘,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没有小乘哪来大乘?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底下一层,怎么会有上面一层?上面一层一定盖在底下这一层的,底下那一层修什么?修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学完全都没有,你想搞空中楼阁,那怎么可能?所以慧是戒定慧的慧,你要得到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慧开了。菩萨修,戒定不谈,就修慧。诸位要知道,这上面的包含底下的。戒是第一层楼,定是第二层楼,慧是第三层楼,讲第三层,一定包括底下两层;讲第一层不一定有第二层;讲第二层,一定有第一层;讲第三层,一定有底下两层。菩萨虽然修慧,戒定具足,他要是不具足,慧从哪来?
这是大学生听两年佛法,居然把意思听错,难,实在是难!在我想听错的人不少,不只他一个,他说出来,别的人还没说出来,曲解佛的意思,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误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麻烦事!还好他提出来,所以我就说,听完两年不听了,闻慧,回家再去想,去想两年,想两年之后再去做,再去修行,再去修两年,大概总是这个意思。我说:你这个闻经叫道听涂说,你没有听到,你回家去思,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两年之后,你要修,叫盲修瞎练,怎么能成功?菩萨哪是这个做法?菩萨他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怎么能成功?所以他误会了。闻思修三慧,「闻」是指接触,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眼见色也叫闻,耳听声、鼻嗅香、身体的接触,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闻字,闻表接触。「思」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不要等到去思,一思就落到第六意识,哪里算是菩萨?小乘人尚不至於,所以佛用这个字做代表,凡夫对一个事情比较深一点,总是想想才明白,所以思代表明了。「修」代表没有过失,代表破迷。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个是接触,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从接触叫闻慧,从明了叫思慧,从不迷叫修慧。可见得闻思修是一桩事情,所以都叫慧,哪里可以把它分成三段,分成三段就错了。所以这是不能说有次第,不能说无次第。戒定慧就不能说无次第,闻思修不能说有次第,这才是菩萨修的,菩萨行是高级的佛法。下课我再问这学生,我说:你下次还要不要来听?他说:要来听。好!不可以错解,错解就很可惜。
信解行证这四个字,也不能说有次第,也不能说无次第。初学的人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没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信解行证合而为一。如果你能够将信解行证融合成一,你就得真实的受用。可以说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欢喜快乐,真的是快乐无比,法喜充满;就是我在前面讲的,你已经有能力把凡夫无限的烦恼,转变成高度的智慧,你日常生活是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那个人怎么不快乐?为什么能够生活在高度智慧里面,信解行证合一了,这就是菩萨的三慧。如果把信解行证分做四个段落,你没入门,你是门外汉,你得不到受用,你学佛学得再多,你讲经讲得天花乱坠,你的生活还是苦恼无边,你得不到法喜,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说初阶段一定是有次第,功夫得力,次第就消融,就融成一片,这是我们要知道,要努力的方向。
【人必具有信心,而后研求佛法。】
对於佛法…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