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不能不佩服滿清開國帝王,那是真實智慧,他不用昭書、不用語錄,不用這套。不是說你們大家都聽我的,他不用這一套,他用《無量壽經》,大家都聽佛的。作皇帝的我也聽佛的,我們大家都聽佛的,這真能叫人心服口服,用這個方法來團結人心、來建立共識。非常可惜,宮廷讀《無量壽經》這個辦法,被慈禧太後廢除了。慈禧太後廢除讀經,我們在曆史上看,清朝慢慢就衰了,一直到滅亡。雖然現在一般人,所謂科學的頭腦,不承認這個事情。我們學佛的人跟他們的看法不一樣,我們覺得國家的興亡與這個有密切關系。興衰在人心,人心善良、人心正,他一定就興旺;人心邪、人心惡,一定衰沒。佛法是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幫助一切衆生啓發自性。
這些天神比人聰明,他的選擇,選擇大乘佛法爲大衆宣講。有時不在,不在這兒,不是講經的時候,講經的人不在這個地方,而這些天人從這邊經過,一定要向這個處所禮敬,這是叁寶弟子,帝釋天王也是叁寶弟子。此即諸天遵依佛說,受佛的教導,恭敬說經處,對於說經處所都這麼恭敬,何況其人?我們如果能在這個地方體會這一點消息,我相信每一位同修,一定發心爲人演說,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消災滅罪。要靠自己去做,不做不行。要隨時隨處爲人演說,這在前面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但是我們講經的講堂,不是學校的課堂,學校的課堂,學生是一定的;講經的場所,是流水席,有不少新來後到的,前面沒有聽到的,因此重要的部分就不能不重複多講幾句,這個道理在此地。演是表演,做給人看;說是說明,是言語,爲人說明,那叫說,自己真的把它做到了。《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講的這些方法,我們統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我們日常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裏面,那叫演。本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是演。到須菩提尊者看明白了、懂得了,贊歎希有爲我們發問,釋迦牟尼佛再說。演說是兩樁事情,這個要懂得,這是我常常在講席當中,我們作佛弟子,一定要爲社會大衆做一個好榜樣,諸佛菩薩是九法界有情衆生的模範、好樣子。我們學佛、學菩薩,也就是要給一切衆生做一個好樣子,這叫演。他看到我們好,比他好,所以他才來請教、來問,這一問我們就說,爲人演說。
【法供養者,如普賢大士所說,如說修行、利益衆生、攝受衆生、代衆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是也。】
這是《普賢行願品》裏面的,普賢菩薩爲善財童子先說財供養,然後說法供養,一切財供養都不如法供養,跟《金剛經》說法完全相同,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菩薩在法供養裏面爲我們舉出七條,法供養無量無邊,這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必須要從這幾個例子當中,所謂是舉一反叁、聞一知十,而後才能夠在生活上圓圓滿滿的用上,我們的生活才能得自在,才能夠得到美滿。這幾個例子,必須要很清楚、很透徹,就像數學的公式一樣,才能夠帶入在日常實際的生活工作之中。
第一個是「如說修行」,佛怎樣說,我們就怎麼樣做。行是行爲,包括我們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身語意叁業的行爲,我們叁業行爲跟佛講的不一樣,那自己就要明了,佛所講的是正確的,我們跟佛不一樣一定是錯誤的,要依佛所說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爲,我們想錯了要修正過來,我們看錯了要修正過來,我們做錯了要修正過來,我們講錯了也得修正過來,依照佛經上的標准,如說,用這個標准來修正我們身語意叁業錯誤的行爲,這叫如說修行。譬如佛在本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做到?布施範圍很廣,包括我們整個生活的活動,可以說身心活動統統包括在其中。我們錯了,錯在哪裏?錯在有住。我們的心有牽挂、有憂慮、有煩惱、有妄想,這叫有住,而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如果真正講求修行,那就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把我們一切妄想、執著、憂慮、牽挂,統統放下,統統舍掉,那真的做到無住,這才叫如說修行。如果心裏還有住,那你沒修行,你是不如說修行,哪能成功?學佛學了一輩子,學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嘴巴裏說的是佛弟子,實際上是佛的叛逆弟子,不是佛的孝順弟子,是佛的叛逆弟子,這是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教你這樣做,我們這樣做絕對正確,決定有好處,有大利益。世間人愚癡不曉得,學了佛爲什麼還不聽話,還不能把佛所說的都能夠做到、都能兌現?這裏頭有一個原因,對於佛所講的真實義並不了解,不但它的義理不了解,功德利益也不了解。所以他沒有做到,如果真的搞明白了,說老實話,任何力量擋都擋不住,他非要這樣做不可,那就是經後面所講的,信心不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利益太大太大了。做不到是理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也沒有搞清楚,所以他做不到。由此可知,這個經的講解就非常重要,要講得透徹,要講得明了,使人曉得如說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第二是「利益衆生」。怎樣利益衆生?一定要如說修行。這七句就像七層寶塔一樣,如說修行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第二層建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第叁層建立在第二層的基礎上。然後才曉得,如說修行是根,大根大本,不能如說修行,底下都是空的。像蓋七層寶塔,第一層沒有蓋成功,上面六層就別講了。修行從哪裏修起?就從這一句修起。如說,《金剛經》上說得太高了,我們想做真的做不到,可是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就講得我們很踏實,那個標准就低,讓我們普通凡夫都可以做得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行不行?如果說這四條我還做不到,那好了,你只好往叁惡道去了,人天沒分。這四條是人天法,你要不想墮叁惡道,換句話說,要想做一個人,在六道裏頭作人,去作天人,他的標准就在這四句;這四句做不到,必定是墮叁惡道。我們自己的前途不要去問別人,自己把經典多念一念,反省一下就曉得。我在六道是屬於哪一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貪心重的人是餓鬼道,一般習慣說,人死了都作鬼,人死了不一定作鬼。六道,怎麼斷定人死了都作鬼?但是話說回來,人死了都作鬼,這句話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哪個人沒有貪心,貪心重的墮鬼道去了,所以想想人死了作鬼也滿有道理的。瞋恚心重的人墮地獄;愚癡重的人變畜生,叁惡道的業因。人天道是五戒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道的殊勝之因,這四條你要做不到的話,六道裏頭人天沒分,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佛經裏面我們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告訴大家,那個善是有標准的。不是看看我很善,我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自以爲善,未必真善。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准,就是這四句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准,不是《金剛經》的標准。
《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前半部我跟大家講過,須菩提尊者說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真正發無上菩提心,這個人才是《金剛經》上半部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准。下半部更高了,下半部一定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半部那個善男子,那個善比前面善標准也提高了。同樣是一個字,在所有一切經裏頭標准不一樣,不能不認識清楚。小乘經裏面講的善,善的標准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小乘的善。大乘善,剛才說了,我們《金剛經》是大乘善,大乘善第一個是發菩提心,沒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是大乘善。「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善。我們要把它做到才行,不做到不行,如說修行,要真的做到。
佛法重行不重解,重在行門,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淨土宗重行,《華嚴》也重行,怎麼知道重行?你看叁聖排列就曉得了。普賢菩薩代表行,文殊菩薩代表解,《華嚴經》上普賢爲長子,是重行,文殊爲庶男,是老二。解擺在第二,行擺在第一,這不是跟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西方叁聖,觀世音菩薩表行,大勢至菩薩表解。勢至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所以佛法重在實踐,不是重在說說而已,那個沒有用處的。通常我們講開悟,悟有解悟跟證悟,著重在證悟。證悟你才得受用,解悟沒有用處。解悟是會說不能行,那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定是如說修行,然後才能夠利益衆生。尤其是佛與大菩薩們示現在人間,純粹是利益衆生,像釋迦牟尼佛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的樣子,利益衆生。我們今天如說修行是自利利他,佛與大菩薩他自利圓滿了,所表現的純粹是利他。
「攝受衆生」,攝受衆生就是剛才說的,爲一切衆生做一個好榜樣,讓衆生看到這個樣子生歡喜心、生羨慕心、生尊敬心,然後生學習的心,攝受衆生。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屢次提到的,在在處處我都提醒同修們,要認真修學。認真修學,你的樣子就不一樣,你的心跟一般衆生的心不一樣,你的心真誠、清淨、慈悲。這個現在人講,你的磁場跟別人磁場不一樣,衆生只要靠近你的磁場,他生歡喜心。何況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就是分別、就是想像。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識會變,會變相。這個人心清淨,真誠慈悲,相貌會變,體質會變。本來你身體不健康,現在你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圓滿,一年比一年年輕,人家看到就不一樣了,這是攝受衆生。你怎麼這麼好?學佛好的。你做生意很賺錢,爲什麼賺錢?念阿彌陀佛賺錢的。這是攝受衆生,這是真的。可見得都是在修行利益衆生上,才能真正達到攝受。你要是沒有利益衆生的心,沒有真正修持的心,攝受衆生想什麼方法,也沒有辦法把衆生拉攏過來。
「代衆生苦」,個人有個人的業報,怎麼能代得了?佛也沒有辦法代我們受苦。雖不能代,有等流的,等流是相似的。我剛才說了,以在家同…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