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例子最爲顯著,你們在家同修,前生修得不錯,福慧雙修,所以這一生既聰明又有福報,前世修的。你真正明白佛的道理,佛所講的道理,我們把自己物質生活稍微降低一點,把這些錢能夠節省一點,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這就是代衆生苦。我可以住兩百萬的房子,我現在只要住一百萬的房子就好了,那個一百萬就可以幫助一切苦難衆生,減少我的享受,這就是代衆生苦。我可以享受的,我降低,這是屬於等於代衆生苦。出家人當中,接受信衆的供養;信衆好心供養師父,就是給師父改善生活品質的,師父還過這個苦日子沒有改善,拿你的供養去修布施,這也是屬於代衆生苦;換句話說,能省的應當盡量節省,把這些財物用做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離不開財布施。我們今天印經需要錢財,我們講堂這些設備爲衆生的,這個錄相機是最新的、最好的,價錢也是最高的,爲什麼?希望畫面品質達到最好;讓沒有機會參加我們現場的人,將來能夠聽到錄音帶,看到錄相帶生歡喜心,這都是利益衆生。我們省吃節用,這是代衆生苦。
我們自己能夠真正這樣做,誠誠懇懇的這樣做,這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什麼?不貪、不瞋、不癡。縱然不能把貪瞋癡叁毒煩惱完全拔除幹淨,叁毒煩惱的確減輕了。雖然減輕了,要知道還要減,一定要把它減到幹幹淨淨完全沒有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菩薩善根裏面,除了不貪、不瞋、不癡之外,還要加一個精進。
「不舍菩薩業」,菩薩事業是什麼?度化衆生。菩薩沒有其他的事情。在《四十華嚴》裏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位法身大士,示現在人間,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目標一致的,教化衆生。給衆生,給某一個行業的衆生,給某一類生活方式的衆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最好的榜樣也有標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做這個榜樣,做覺正淨的榜樣。跟衆生正好相悖,衆生是迷邪染。這叫菩薩事業,這個叫如來家業。大家要明了,絕對不是如來家業是出家人的事情,你要這樣想法,你就錯了。出家人當然要擔起,在家人也不例外。諸位要曉得,佛門四衆是一家。四衆要和合,佛法才能夠久住在世間,才能利益一切衆生;四衆分了家,佛教就完了,就滅亡。如果以爲如來家業、弘法利生,這個東西是出家人事情,我們在家人不負這個責任,你就不是佛弟子,你不解如來所說義。如果說在家人沒有這個責任,那你看五十叁參,五十叁參這些法身大士所示現的,五十叁個人裏頭只有六個是出家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這些人不舍菩薩業,都是在紹隆佛法。所以要曉得,肩負如來家業,在家跟出家沒有兩樣,不分彼此。如果這裏面說有彼此,這是你錯誤的觀念,你錯了,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你要把這個錯誤觀念修正過來。四衆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才能夠利益廣大的衆生,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最後一條「不離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不離菩提心,如果要說一句落實在實際生活上的話,就是不離叁皈。叁皈是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不離菩提心就是不離覺正淨。所以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先接受叁皈,叁皈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離開叁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弟子。普賢菩薩舉這個例子,最後一條非要這個不可,他不能用別的。如果他用上別的,那後頭還要用這個不離菩提心,不離菩提心是個總結。自始至終,開始是受叁皈,最後不離菩提心,你看,徹始徹終沒變樣子,始終一如,告訴你始終是一,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維摩所說的不二法門,始終不二,這是真的入不二法門。淨宗講的一心,始終是一心。
【說經即是道場】
可見得道場不重形式,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是說經的那個地方,就是道場。諸位同修記住我剛才所說的,說經那個地方磁場就特別強,我們感覺非常遲鈍,覺察不出來,天人、鬼神感覺的能力比我們強,他們感覺很敏銳,所以強能的磁場他感覺到。即使再短,一分鍾、兩分鍾,形成強大的磁場也永遠不會消失,天人、鬼神能感覺得到,他對那個地方能生恭敬心。
【便與塔廟一般無二,故皆應供養。】
他是禮敬來供養。塔廟是弘法利生的場所;塔是供養舍利的,此地講的廟就是寺院。因爲羅什大師,這個經是鸠摩羅什大師翻的,在譯經史上是屬於早期,以後就不再用廟,以後用寺。早期有的時候還用,用中國古時候這個廟來稱,其實廟跟寺性質不相同。廟是祭祀鬼神的場所,寺院是佛的教學的場所,這個不一樣的,早期譯經我們要了解它。那個時候名詞術語還沒有這麼樣的專門,分得還不是太清楚,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廟就是寺院。寺院是供養叁寶的,叁寶活動的場所,那個磁場那個盛,當然跟一般場所不一樣。可是諸位要記住,佛在一切經上常說,諸法因緣生,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緣生的,緣能生,緣也能滅。這個道場有人在這裏真正修行,就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如果這個道場再大,沒有人真正修行,像黃念祖居士常說的,只有形式、只有樣子,沒有一個人是真修的,雖然形相上是一個佛教道場,它的磁場並不殊勝,並不很強,天人、鬼神經過依舊不理會的。如果這個道場裏面還有一些人爲非作歹,不但佛菩薩不來,妖魔鬼怪趁虛而入,變成什麼道場?魔的道場,就變成妖魔鬼怪的道場。這就是說明,緣生緣滅,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否則的話,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往往會生懷疑,爲什麼古時候那麼盛的道場,現在衰了。從前住幾百人、幾千人的叢林,現在一個出家人都沒有了,緣的關系。這個緣,真修!一切講真的,做不得假。
【法華雲,能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是人則爲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法華》然,一切經皆然。】
這是舉《法華經》爲例子,說明《金剛經》上常講四句偈,一句也行,這不是四句,一句都可以,那《法華經》上有!爲一個人,說得最少,說一句。這是說明,說法的人他的尊重。諸天尊重處所,實在講就是尊重這個人,能爲一個人說大乘法一句,這個人就等於是如來的使者,如來派遣他來的,代表如來說法的,那要說四句偈,要說全經,那就可想而知了。
行如來事,如來事就是前面講菩薩事業。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就是爲一切衆生說法,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樣,給一切衆生學習。《法華經》如是,一切經皆然,這個理是貫通到一切經。所以《金剛經》上一句也行,爲一個人說也行,這大乘經合起來看,意思你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