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二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28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一面,第二行,從第二行看起:

  【菩薩攝受衆生,財施不可無。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爲究竟耳。】

  世尊在般若 會上,尤其是在金剛般若 這一會,特別爲我們強調無住的重要,無住,必須要舍,必須要一切放下。在這樣教誡之下,財施實在說是第一個項目。諸佛菩薩要想幫助衆生,衆生是凡夫,衆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也就是說貪瞋癡的念頭沒斷,幫助他的方法一定要能恒順衆生。《華嚴經》行願品裏面所說的,在恒順裏面完成隨喜功德,這也是佛家有個俗話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衆生有欲望,先要滿足他的欲望,然後誘導他開智慧,這是佛門的善巧方便。諸位要記住,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可以用這個方法,但是不能執著。因此財施就非常普遍,不僅是不可無,很普遍。我們就佛法住持在世間來說,佛在大乘經上,教給我們修學,必須是以戒爲師,要嚴持戒律;又告訴我們,一定要以苦爲師,爲什麼佛要說這一句?我們冷靜的觀察就明白了。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戒律重要,都知道要嚴持戒律,爲什麼做不到?怕吃苦,不肯吃苦,於是就不能持戒,要想嚴持戒律,一定要明了以苦爲師。而這個苦,世間人以爲苦,世間人以爲這是苦,物質生活的條件很差,以爲這是很苦。而初學也的確以此爲苦,可是真正依教奉行必得受用,得什麼受用?得樂的受用。

  諸位要曉得,苦裏頭有真樂;反過來說,世間人以爲樂,樂裏頭有真苦,這個很少人知道。樂裏頭有真苦,苦裏頭有真樂,沒有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不知道。怎麼說苦裏頭有真樂?它樂在哪裏?它樂在自在,你看,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憂慮、沒有牽挂,這多快樂!心自在了,身就自在,雖然粗茶淡飯,甚至於衣食不全,但是人家健康長壽、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快樂!這叫有真樂在裏頭。反過來看看世間這些富貴人家,有多少人來伺候他,一不小心得了癡呆病、老人病,半身不遂,要死不死,要活又活不了,樂裏頭有大苦。我學佛這些年,就看到不少大富貴人家、豪門貴族,沒享幾年福,以後就躺在床上享,一天叁班護士伺候他,躺在那裏享福,那是樂裏頭有大苦。而這種苦,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這叫花報,果報一定在叁途。學佛的人,以苦爲師,苦裏頭有樂,現前身心自在、健康長壽,花報。果報要不是往生去作佛、作菩薩,來生也必定得人天福報,決定不墮叁途。所以苦裏頭有樂,真樂;樂裏面有苦,是真苦。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

  佛教我們要修布施波羅蜜,而布施裏面特別教導我們要財施,前面我也特別給諸位點醒,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裏面,第一個就是財,財色名食睡,這是世間最不祥之物,我們要認清楚它,它不是好東西。縱然現前了,要知道舍離,要知道跟它遠離,它不是好事情,怎樣舍離它?布施。財來了之後就施掉,不可以積,經上說得很好:「積財喪道」。這是佛對我們的寶貴教訓,你要是積財,錢多了,道就沒有了。道沒有了,麻煩就來了,現前給你帶來的是煩惱、憂慮、牽挂,來生果報在叁途,你被誰害了?被錢財害了。所以來了就施,絕對不存,這樣就對了,可是這裏頭有因果。愈施,財來得就愈多,愈多愈要施,要記住這個道理,要明白這個事實,萬萬不可以起悭貪,被五欲六塵所迷惑,那就錯了。

  佛法傳到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佛的道場在過去確實是名實相副的富麗堂皇,這是屬於財施。爲什麼要建立莊嚴的道場?佛教給我們以苦爲師,爲什麼自己建立莊嚴道場?諸位要曉得,那是爲了接引衆生,衆生看到這樣金碧輝煌、莊嚴燦爛,他就進來了,接引衆生的方法,不是出家人貪圖享受。出家人如果貪圖享受,那就壞了。在佛戒經裏面講得很清楚,果報是阿鼻地獄。雖然道場建得富麗堂皇,但是出家人的生活,還是過一種很清苦的生活。出家人的住處,住廣單,廣單就是現在講的通鋪,不是一個人一間房間,許多人睡在一起。可見得他的生活還是簡單,還是很樸實,吃的依舊是粗茶淡飯。由此可知,富麗堂皇的建築,是供養佛,是供養一切衆生,決不是出家人貪圖享受,一切都是爲了攝受衆生,是爲這個,這些財都用在這上面。這些建築,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硬體的設施,裏面更重要的還得要用軟體的設施。軟體的設施是什麼?在古時候寺院裏面天天講經說法,弘傳大乘,這是如來家業,菩薩的事業,他做什麼?他在教學。現代的軟體比過去又要充實,隨著科技的發達,我們印經、做錄影帶、做錄音帶、做CD,不僅僅是對我們這個道場信衆提供法布施,還能夠對其他的地區,乃至於對世界其他的國家,廣泛的行法布施,希望一切有緣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宗旨在行法布施。我們自己的生活能多忍受一點清苦,把這個錢財留下來修法布施,佛弟子要常存此心。時時刻刻記住,我們在生活上能少用一分錢,攝受衆生就多一分錢的力量。不但出家人要記住,在家人也不例外,這才真正是如來弟子,才是一個真正修菩薩道的人,所以一切財施是爲了法施鋪路而已。底下這一段說:

  【金剛般若 ,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

  這一小段說得不錯。《金剛般若 》的宗旨,就是在無住生心。直指本性,本性是什麼?我們學《金剛經》,本性有沒見到?當然沒見到。見到你不就成佛?你就不是衆生了。雖然沒見到,總得要曉得什麼是本性,假如這個經念了多少遍,什麼叫本性還不知道,你這個《金剛般若 》叫白念了。證都沒法子證到,總得曉得。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無住跟生心是一,就見性了;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就是本性。無住跟生心是兩樁事情,那不是本性。我跟大家透消息只透這一點,不再說了,你們如果從這一點能夠體會,那就算不錯了,雖沒見性,知道本性是什麼,這已經很難得了。知道本性是什麼,就有見性的可能,本性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個見性是沒有可能性,見性成佛。佛跟凡夫的差別在哪裏?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由此可知,性就是真心,會用真心的人就是佛,不會用真心的人是凡夫,真心是一心,妄心是二心,你明白了嗎?無住跟生心要是二,是二心,是凡夫,哪裏是真心!無住跟生心是一,那就是真心。知道無住跟生心是一,才樣樣都是一,萬法歸一。上一次我記得我也透露了一點,衆生跟佛是一,生佛是一,真妄是一,性相是一,事理是一,乃至於邪正是一,因果是一。宗門所謂「識得一,萬事畢」,畢就是成圓滿究竟佛。由此可知,淨土宗修行的目標就是一,一心不亂,只要你證得一心,你就曉得一切萬法無不是一,這就是所謂的萬法歸一。那個歸是「就是」,萬法就是一,一就是萬法。用心在一切法裏面,離一切妄想執著,這就歸了一。我們今天歸不到一,就是因爲有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是分別心,不是一心,多心。佛法裏面所謂叁心二意,凡夫用的是叁心二意,叁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叫叁心。二意是意根、意識;意根是末那。凡夫人用的是叁心二意。若用一心,地位最低的也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大乘經上常,住地菩薩,也是諸位看到有這麼一個名詞,叫住地菩薩;住地菩薩是什麼?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法身大士。他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法相宗裏面所謂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剛剛轉過來,就是住地菩薩。這在天臺家講是分證佛,便可成佛,成的是分證佛,他不是假佛,是真佛,但是不是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必須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他才破一品。

  【豈但自己了生死,令衆生了生死而已。】

  不只自己超越叁界,永脫輪回,也有能力幫助一切衆生,超越六道輪回。

  【直可度無量無邊衆生,皆令成佛。】

  實在講,經的功德不只於此,還要大,大到能夠度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衆生,能令一切衆生成佛。

  【紹隆佛種,莫過此經。】

  紹是繼續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續佛慧命;隆是光大,把它發揚光大。這一句,真正爲佛弟子不能沒有此心,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無論在家、出家,四衆弟子都有這個責任,都有這個使命。這是我們在這次講席當中,屢次的說明。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裏面,是屬於修學指導的綱要,指導的原則;不僅僅是宗門重要的一部典籍,實在上說所有大乘,無論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離開《金剛經》所講的原理原則,即使念佛法門也在其中。我們這個佛號念不好,功夫不得力,原因都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徹底放下,所以佛號念不好。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做到無住生心,往生決定有把握,可見得《金剛般若 》對於念佛人幫助是很大的。

  我們繼續看底下經文,顯勝所以。前面說,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四句偈,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超過恒河沙數的恒沙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果報?底下這一段經文說明了,這是顯勝所以。

  經【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這一段裏頭,大家要特別注意一個字,「隨」字,隨說,這是一個字眼,是一個關鍵字。由此可知,說經的處所不是個道場,你隨說的。

  【隨者,隨緣、不限定之意。】

  我們現在講沒一定。底下舉幾個例子,「如隨人」,你遇到你的親戚朋友,你給他說《金剛經》一句兩句,你只給他講一句兩句,時間也不長,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只要他喜歡聽,都可以給他說。不認識的人,他也沒有意思要聽,我們能不能跟他說?行!我們念《金剛經》,念出聲音,他不就聽進去了!你們想一想,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在賣柴的時候,柴火賣掉之後收了錢,想回家去的時候,不就是聽人家在念《金剛經》,他在窗外,大概念《…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