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下的,这都是住有,住空就变成四空天。总而言之,住空、住有都出不了三界。修行人,菩萨呢?菩萨空有也不能住。修行证果的人要一住空,小乘阿罗汉住空、辟支佛也住空,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喝斥他,称他们堕无为坑,无为就是空,堕无为坑。有什么不好处?在修学证果上,他终止了,停住在那里,不能往前进。小乘阿罗汉证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两万劫才知道回小向大。诸位要知道,他终止两万劫,两万劫这么长的时间空过了,这多可惜。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要耽误一万劫的时间。这是修行人,真的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住空」有这个害处。住有呢?住有是决定不能出三界的,那就不必说了,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住。这是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这才明了世尊为什么叫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生心,生什么心?生心一定要依佛的教诲。前面跟诸位说过,因为刹那的相,相在转变,我们生的心善,变出来的相就善,生的心不善,变的相就不善。因此如何生心,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可以说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认真去接受学习。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则修因时,便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

  这话说得有道理。理论上没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金刚经》的文不多,读《金刚经》的人很多,《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懂得的人可不多。这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他没搞清楚。过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两句,就明心见性,后面都不讲了。五祖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就圆满,就结束了。我们这个经听上一百遍、一千遍,还是这个样子。什么原因?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我们还不是少有,我们是多有未明,所以对於这两句经文,我们听了不会开悟。能大师一听他就悟入,他是真的明白。他怎么明白的?做到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的心,用心要这样才行。换句话说,不但是世法一切分别执著我们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分别执著,也要放下。这是佛在本经里头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佛说的。佛在此地举比喻给我们说,佛说法如筏喻者。筏喻是世尊早期讲经常常用的比喻,在小乘经《阿含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个句子。《金刚经》上虽然出现同样的句子,用意不相同。小乘人著相,所以世尊取这个比喻,佛说法就像筏喻一样,我们没得度的时候,要依靠佛法,证果之后那佛法就不要了。像过渡,没有过去我们要船,过去之后登上那个彼岸,船就不要了。这个意思好懂,这小乘经上说的,《金刚经》上不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正坐在船上就不能对那个船有丝毫的执著,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就不是小乘的境界。小乘离跟即不同时,大乘法离即同时,就是无住跟生心是同时,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宗门所谓「识得一,万事毕」,那个毕就圆满、没事了。这个一是什么?一是同时。我们在这里说的,离相跟即相同时,无住跟生心同时。同时就见性了,异时不见性,同时就见性,这一点要知道。

  同时是一切都同时,性相同时、理事同时、因果同时、真妄同时、邪正同时、善恶同时、利害也同时,没有一法不同时。同时就是一,宗门讲的识得一,意思在此地。所有一切经,你们打开经本,「如是我闻,一时」,一时就是同时,不是异时。一时就是一真法界,如果不同时呢?那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六道,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个观念要能转过来,那你修行的功夫就得力了。今天我们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也很认真的干,每天有不少同修告诉我,一天《无量寿经》有人念十遍、念十二遍,但是他境界转不过来,他不晓得同时,不知道是一时。《金刚经》念得很熟,从头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钟,很了不起!我都做不到,我不能不佩服他。他这个境界还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依旧是分别执著,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他境界转不过来。换句话说,他依旧是名字位中人,你说可惜不可惜!没有办法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诸位要知道,我们念佛,观行位才能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不能往生,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口无心,你没真修,真修就是观行位。真修刚才讲了,两桩事情,一个是把观念转变过来,观;一个是行为转变过来,这是观行。行为是什么?六度。观念是什么?无住,这很要紧。无住就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吗?决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那是妄想。妄想障碍了心性,你怎能不放下?这样我们才认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无量法门修行的中枢,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著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把轮回心改成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住,轮回心是有住,有住就是你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牵挂,那是轮回心。诸佛菩萨一切忧虑牵挂、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那叫觉心。虽然一丝毫的分别、妄想、忧虑、牵挂统统都没有,而行布施。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个意思前面都细讲过,不要再重复。不是单单修一个布施,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活动。这把意思懂得了,他为什么要问这个,然后你才懂得佛这个问真有味道,这经文才真有味道。

  【非身,有二意。】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用得很多,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细心去体会。

  【一约证果,所证乃清净法身之体,非此报身之相。则非身指报身言。】

  佛法的确是圆融,玲珑剔透。不会的,那你是句句都说错了,要是会的,句句都圆融,妙就妙在此地。第一个意思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是清净法身,这是讲圆满的果位。如果从分证的果位上来说,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分证的果位就是证的无住,不但是大乘菩萨五十一个果位,小乘四果都不例外,证的是什么?无住。换句话说,无住功夫浅深不同,才分出菩萨这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个阶级统统都是证的无住,有人证得浅,有人证得深。证得浅的,果位就下一点,证得深的,果位就高一点,如此而已。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还有住,你证什么果?这是我刚才说了,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修行,连个初果都没证到。什么原因?就是你心总是有住,你有牵挂,你有分别执著,这害惨了。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你有住。由此可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我问你:他为什么会往生?他心无住,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除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外,他心里头统统没有了,这样人能往生。还有挂念到你的亲情,挂念到你的财产,那就完了,还搞六道轮回。彻底放下,放下之后,身心放下之后是什么?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在生活当中一切随缘,顺境享福,逆境也享福。也许同修们听到就不懂了,顺境享福,逆境享什么福?饭都没得吃,还享什么福?享清福,心清净,心平等。他在顺境里面、富贵里面,没有乐受;这里很快乐,那完了,你就又堕落。逆境、困境里面,他没有苦受,他始终保持清净心,保持他的平等心,那叫真的享受。这才能懂得顺逆是一,不二。维摩入不二法门,顺境、逆境都享受。诸位想想,他那个生活怎么不快乐,怎么不幸福?这样人念佛就决定得生净土,与佛所修的福慧双严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尽虚空遍法界接引度脱一切众生,他是修福。虽然度脱一切众生,他心里头不著相,无住。阿弥陀佛也是无住而生其心,都违背不了世尊这两句话的意义。所以证是证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怕大家听了又觉得是高深莫测,我还讲简单就是无住,清净法身就是无住,就是一切都不执著,相与非相都不执著,空有两边不执著,那就是清净法身,就是证的这个东西,而不是报身之相。所以尊者说即非大身,是指报身讲。第二个意思,也是从果证上,

  【既是法身体,法身周沙界,其大无外,遍入微尘,其小无内,无形相,无数量。】

  这是大小不二,大小不二里面就包含一多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统统在这一句里看出来了。

  【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诸位要晓得,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数是数量。我们的身跟佛身是无二无别,众生跟佛,生佛不二,生佛是一,这些都是跟你讲真话,都是给你说事实真相。说事实真相反而不懂了,给你说假的,你一听就点头,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你听了点头。我跟你讲众生跟佛是一,你就摇头,这怎么是一?那是真相,那是事实,那个不一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著,你见不到事实真相。

  【意显约体言,故说非身。则非身指法身言。】

  这一句话意思是双关的。佛说大身,大身里面就含有两个意思,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两个意思,大身也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这个文里头没有,大身两个意思,一个是从相上说,佛现的身的确是大;如果从法身上讲,法身尽虚空遍法界,那怎么不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虽然现身,虽然是应量,可是诸位要知道,依旧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了不可得,所以他无住。这就是说明,十法界那个相是幻相,这个幻是什么?变化多端,刹那在变化。一真法界是真相,为什么说它是真?佛法里面讲真妄的定义,简单的说,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都叫它假的,都叫它幻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