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泡影」,它会变化。凡是不变的,就叫它真的,这是说变与不变。相究竟是一回什么事?真相如何?真相都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换句话说,一真法界里面它那个相续相是不变的,永远是这个相续相。十法界里头会变,为什么会变?刚才讲了,妄想、执著。《华严经》出现品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六道凡夫妄想执著都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他们没有执著,但是还有妄想,妄想就是无明,无明没有断尽,无明是妄想,所以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虽然也是相续相,但是它不变,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现前对我们来讲非常有用。末后这个结论:
【不必著有,不必著无。】
有无两边都不可以执著,著就是住。
【然后修因时,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尘,而生清净心矣。】
清净心是什么?自性,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清净心。在哪里见?在一切境缘上见,境界就是六尘环境;缘,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一个是境,一个是缘,境界的境,缘分的缘,因缘的缘,缘是讲人事环境,境是讲物质环境,环境把它归纳总不外乎这两种。从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头就见性了,诸位懂吗?怎么见性?生清净心就见性。我在物质环境里面,显示我心很清净,不染,这见性了。人事环境跟一切人往来,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我清净心在这里现前,清净心现前就叫明心见性。为什么会明心见性?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这里见性,清净心现前。世尊这个问的就有味道了,你要是不解这个意思的话,好像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的好像与这不相干。你看那个关系多密切,从这个关系我们真的明白,体悟到了,会作用了,就能应用在我们生活上。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科题里头,小标题里头,小标题是解释经的,实在讲就是注释经文的。约经功校显,就这一部经的功德来做个比较,显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功德不可思议。
这一段开示,世尊先用比喻来说,比喻得好,我们一般凡夫想不出,这一个大的数字比较我们想不出。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在恒河流域,凡是讲到数目字多,数目字很大,他老人家就用恒河沙做比喻,大家都懂,恒河沙很细,确实像面粉一样,跟我们一般这个沙滩的沙要细很多,佛常用这个比喻。这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我们一般人讲不计其数,太多太多了,没法子去算。佛在这个地方用的比喻巧妙,把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的恒河,那里面的沙有多少?这个数字,我们今天用天文数字都没有办法来形容,简直是无法形容。所以尊者他这个想法代表我们凡夫,要是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那恒河数量就无量无数,何况那里面的沙?先用比喻做一个前提,做一个大前提,然后佛再说明他自己真正的意思。
经【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实在说,老老实实说。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诸位要记住这个数字,把恒河里面的沙,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里面恒河沙,再以一粒沙比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第一次世尊给我们校量功德,是用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一个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有没有人能做到?有,大梵天王可以做得到。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福报最大的,他有这么大的财富,但是肯不肯布施另当别论,就是说他有这么大的福报。此地所说的,大梵天王也望尘莫及,不敢想像,这么大的福报。
【实言告汝,说在此而意在下文。】
这个并不重要,这是前提,真正的意思是在底下一节。佛是真的说、实在说,决定不是虚假的。「使知所说、持说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实语,不可不信。」用意在下面。
【恒河无量,河沙无边。借有为法之极大福德,作一比例。以显持说之无为法,福德更大於此。】
但是这一段经文里头,有一个字我们一定要注意,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字,《金刚经》的经文,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后面比前面深,后后深於前前,因此善的标准,后面善的标准比前面的意思要深。最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经讲到此地,这个善像那个不行了,一定要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这个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虽然是一个字,同样的一个字,摆在哪个地方意思不相同,这是我们读《金刚经》决定不能够疏忽。
经【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的实言告汝,用意就在此地,怕你不相信。前面这个布施,那还得了,不得了!刚才说过,大梵天王也望尘莫及,也不能跟他比。我们能不能修这个福报?佛告诉我们是肯定的,能修,不但能修,你修的福报还超过他,比他还要大。用什么方法修?受持,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受持,因为你要是不能受持,你怎么能演说?不能受持,就是这个经义你没有真懂,你没有真懂,你怎么能说得出来,说得叫别人听懂,所以关键在受持两个字,这个是要明了的。前面虽然说,屡次都在讲,唯恐我们疏忽了,显示出佛的苦口婆心。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不止三而四,在《金刚经》上讲了七、八遍。这样屡次重复,这是显示出佛的苦口婆心。
【四句偈等,极言持说极少之经,尚福德胜前,则持说全经,其福更胜,不待言矣。】
经上举的例子,都说四句偈,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这个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古印度人的习惯,四句叫一首偈,长行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不论句子的长短,所以经中讲的四句偈是任何四句经文,这是说少分。由此可知,要是能够受持全经,那个福德就更不可思量。
【受持,则能自度。为他人说,则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萨行。故福德极大也。】
这不是世间任何财布施所能够相比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得很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任何的财宝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向下还有详细的说明。
【布施知离相,是福慧双修。】
前面跟大家报告过,离相是修慧,布施是修福,布施一定要离相,才能够符合无住生心。如果不懂得这个意思,与无住生心就相反了。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搞错了,我们不晓得无住的重要,起心动念心有牵挂,这很糟糕。有一丝毫的牵挂,念佛都不能往生,何况修其他的法门,你怎么能证果?
【又能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非常重要,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是起心动念,果就是业报的相续变化,这个道理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透彻。《华严经》上所说的,所有一切现相,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唯心所现;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执著。所以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把那个相转变了,这也正是世尊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只要你心里面有想,就有十法界;妄想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不能带著妄想去往生,要用清净心去往生,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净宗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要来得殊胜,殊胜的原因在哪里?其他法门要真的清净心现前,明心见性,才算是成就。净宗不必,净宗只要把一切妄念暂时停下,把这个念头集中到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他的清净不是真清净,相似的清净。其他法门相似的清净还是不能出三界,唯独净宗,相似的清净就能往生,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一切诸佛赞叹。因为这个程度,我们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达到真正清净,我们做不到。因此净宗称之为易行道,也就在此地,相对的,其他的法门是难行道。这个是易行道,我们走这个路子,的确是快速稳当。要深信因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这个法子妙极了。
【信心清净,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则能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不退成佛,殊胜果德不可思议。】
这是一切诸佛所称扬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再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受持演说《金刚经》的四句偈,这个话确实是叫人难以相信,这不得不说。
【财施不及法施,具含多义。】
实在这个「多」是无量,里面真的是无量义。无量义太多了,此地是略举七条,略举七条来说明。
【一、财施,施受未必有智。】
施是布施的人,受是接受布施的人,未必有智慧;这个智慧,大家懂得了吗?未必是无住。布施的人著相,接受布施的人也著相,著相就没有智慧,心有住就没有智慧,不见得布施跟接受的人他心是无住。
【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
这话是真的,如果没有智慧,他决定不能修法施,法布施需要智慧,特别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是你真正做到,佛教你无住,你真的就无住了,你做到那才算数,没做到不算数,没做到你没有智慧,你也没有能力修法布施。接受的人没有智慧,这个法的意思不懂。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金刚经》是无上妙法,我现在还有一点钱,有一点能力,我印一千本去布施,《金刚经》什么意思我也不懂,我印经布施,学布施的样子,样子学得很像,其实是不是真的法布施?不是,财布施,我花钱印经,财布施。我懂得《金刚经》是法布施,我不懂《金刚经》,印《金刚经》去布施还是财布施,这个要知道。我为什么印《金刚经》布施?听说印《金刚经》布施会得大福报,你看,他的心里有住,他心有住,这个有这么大的福报我才肯印,如果没有福报不印,一分钱也不出,你看,布施的人没有智慧。接受布施的人,天天在读诵《金刚经》,他心还是有住,听说念《金刚经》福报很大,住在福报相上,住相。希望同修们在这个地方去领略它的意思,你才真正有所体会,你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你生活上,我常讲的,你的生活会过得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你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比神仙还要高。
【二、财施,施得大福。】
布施的人得福报,跟大家结广大的法缘,他将来得财富,这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这些大企业家,亿万的财富,这财富从哪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所得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不要以为他很能干,他的主意很多,手段很高明,他能够发财。聪明智慧比他高的人很多,那个手法灵活的人,超过他的也很多,为什么人家不发财,他发财?一定要知道果报,财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世间人都想,我要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又要健康长寿,那么你就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全是住相!全是住相,所以不是无住生心,你是住相生心,搞的是这一套,所以比不上无住生心。无住生心,高!
【法施,施受皆得大福。】
得清净心。清净心是自性,没有见性的人不晓得,见了性的人,像六祖给五祖提出的报告,虽然话不多,可是说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圆圆满满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那就是有求必应。佛法里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到什么时候有求必应?到见了性之后,能生万法。你没见性,「我求,求都没有应,佛菩萨讲的话不灵」。不是佛菩萨讲的话不灵,你没有达到那个标准,你达到那个标准就有求必应,没达到那个标准嘛。你求是用妄心求,人家求是清净心现前。佛经没说错,你把意思会错了。再看底下一条,
【三、财施但益人身命,法施则益人慧命。】
益是利益、帮助。财布施是让你物质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帮助你健康长寿,你生活过得自在。法布施能够长养慧命,跟前面不一样,慧命里头一定有身命,身命里头没有慧命,这就是法布施的殊胜。
【四、财施伏贪,法施断惑。】
这在功德上讲,那个利益不相同。财布施,减少悭贪的欲望,悭贪是最严重的烦恼,使这个烦恼减轻,不能断惑。惑是什么?愚痴。贪瞋是粗重的烦恼,愚痴是微细的烦恼,很难断。般若 度愚痴,没有般若 智慧不能断愚痴,不能断愚痴就是不能破无明,你就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果位。
【五、财施,双方不出轮回。法施,双方可了生死。】
这个功德利益怎么能比?一个再大的福报,像大梵天王,他也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福报享尽了,还是堕落。我们讲前面经的时候跟大家讲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过去都当过大梵天王,这都不假,一定当过大梵天王,也堕过阿鼻地狱,统统都是事实。
【六、财施,双方受用有尽。法施,双方受用无穷。七、财施,施小则所益小。】
财布施的这个福报,是施跟报成正比例,多施果报就多,大施果报就大,施跟报比例是相等的。
【法布施不一样,小施可得大益。】
像佛在本经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是小施,所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恒沙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的福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