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六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26

  請掀開經本,第叁卷,第八面,請看經文: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看注解:

  【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爲自開口說至此處,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義趣甚深。】

  一般同修們都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過去在五祖會下,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開悟了,大徹大悟,後面就不要講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剛經》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 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間法,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他向老師,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雖然言語不多,忍大師聽了之後,點點頭給他印證,證明確實是明心見性了。我們知道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做粗活之人,沒有出家之前砍柴賣柴度日,那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時候那個時代,我們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燒大竈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窮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裏面去賣,是相當苦的工作,他沒有讀過書。到五祖的道場,五祖的徒衆很多,剛剛到那邊去,他去的時候發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備出家的條件,有出家的環境,忍大師徒衆學生那麼多,惠能去了當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順序排班,他排在最後一名。這個道場,老法師徒弟幾百人、幾千人,他排在末後。所以他並沒有剃度,沒有剃頭,先派到槽房裏面去做工,槽房就是廚房裏面的工作。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忍和尚的道場差不多有二、叁千人,二、叁千人吃飯,那個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槽房裏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別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廟裏做苦工,我們現在說做義工,做苦工,其實他在那個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他是真修。他的緣分,跟《金剛經》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爲賣柴,聽到一個客人念《金剛經》,他在這個窗外聽,聽得很歡喜,就問這個客人,你念的是什麼?客人就教他,客人對他很尊重,雖然他是一個賣柴的人,但是從他談吐問答,知道他有相當的智慧,所以就告訴他,五祖忍和尚在黃梅傳法,你要是對《金剛經》有興趣,聽得有心得,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參訪,這才到黃梅。工作八個月,老法師年齡太大,要傳法了,傳法也有條件,必須真正開悟,法才可以傳,沒有開悟縱然跟老法師時間再久,也沒有法子得法。老法師傳法是相當的民主,公告給全寺這些信徒,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見解有沒有開悟,如果開悟祖位就傳給他,忍法師是第五代,傳到下面這就第六代,衣缽就傳給他。這個衣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傳下來,衣缽就是證據,得到這個衣缽的,這就是一代的祖師。

  世尊滅度之後,這個衣缽就交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相傳,傳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到中國來,把佛的衣缽也帶到中國來,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國算是第一代,中國的初祖。代代相傳,傳到第五代忍和尚,這個故事我們不必多說,諸位都相當熟悉。從這一首偈,就是這一段經文當中,徹悟了,五祖將衣缽傳給他,他是居士,沒有出家,衣缽就傳給他。由此可知,傳衣缽不一定要出家,問題是你有沒有明心見性,這個重要,剃頭不剃頭不重要,這是我們從這裏看,很明顯的這樁事情。諸位現在有很多想發心出家,你聽聽這個故事,你就曉得那個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

  爲什麼惠能會開悟,神秀沒開悟?神秀跟忍大師十幾年,在那個道場裏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他還得不到衣缽,原因在什麼地方?諸位聽了這二十幾天《金剛經》,應該明了,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離分別執著的,神秀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就是因爲有分別、有執著,不能見性。惠能大師高明處,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留意。

  這一段經文,注子裏說了,不僅是前面這一節,這一小段,可以說是自從《金剛經》開始,一直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算是一個總結;「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點睛結穴是比喻,關鍵的所在。世間人常說畫龍點睛,取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這兩句做爲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依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說,《金剛經》上任何兩句四句,都可以做爲觀照的功夫,不一定是這兩句,但是這兩句的確是好。用這兩句觀照的人非常非常多,關鍵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這個功夫。禅家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妄念。往往我們妄念起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妄念止不住。經文雖然常常念,到那個時候忘掉了,把經文忘掉了,妄念繼續不斷起,這就叫功夫不得力。觀照要緊!前面我們講過,要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本來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跟《金剛經》這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講都是整個佛法修持的總綱領,不能夠局限這兩句話一定是用在般若 ,用在禅宗的,其他的用不上,你就錯了,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不局限在念佛,參禅、學教、念咒統統用得上,關鍵是觀照要相繼,不能斷。一斷,妄念就起來了,妄念起來那就是搞六道輪回。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決定不能間斷,要把自己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打掉。

  《金剛經》一開端:「降伏其心」,這兩句話很好。境界現前,想到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現前,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這就是應無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們所讀到的,得無所得,行無所行。得,無論得什麼,出家修行人得禅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說過了,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得八地菩薩的果位,人家不執著,心裏面幹幹淨淨,得如不得,這是講修行。無論在果位,無論在法門上,都是這個態度,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在世間法裏面,譬如你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們得財富了,得榮譽了,世間上得地位了,你學了《金剛經》,得無所得,你的心是平靜的,沒有得就沒有失。得的時候歡喜,歡喜是煩惱,心要平靜才好。歡喜,心動了。丟掉的時候,覺也睡不著,苦得不得了,又生煩惱。得也是煩惱,失也是煩惱,你看那個多苦,那個都叫搞輪回業。佛教給我們,我們要過正常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在所有境界裏頭不動心,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生也沒有滅,這是何等的自在!這就叫做觀照。我們要把這個觀念轉過來,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煩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業障就現前了,所以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這個功夫,那叫會用功。

  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一段經文,就是穿衣吃飯,每天上班工作,就這個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缽,他上班工作。我們穿衣吃飯,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觀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執著吃飯的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隨緣,那就自在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莊嚴、很慎重,認真去做,一點都不馬虎。穿衣,衣是幹幹淨淨、整整齊齊,不會是很淩亂,讓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飯也有威儀,也吃得很規矩,我們現在常講的,你能夠講求衛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們通常講,吃飯最好是吃七分飽就夠了,狼吞虎咽,那個相也不好看,也不衛生,吃了一身的病來了。吃飯有吃飯的規矩,現在不太講究了。從前我們中國人,吃飯規矩很大,諸位讀《禮記》就知道,連菜怎麼擺都有規矩的,都不能亂擺,菜也按陰陽五行來擺,這個很麻煩的事情,你擺錯了,人家會笑話你的,你沒有學問、沒念過書,現在不講求這些了,所以從前一舉一動都有規矩,而生其心是說這個。換句話說,佛菩薩一舉一動,都給我們世間人做榜樣,做好的榜樣。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菩薩的生活,學佛菩薩怎樣過日子,也要給一切衆生做好樣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樣,在社會是給一切衆生做好榜樣,這叫做佛法。學佛就是把我們從前那個凡夫的生活,六道輪回的思想,把它抛棄掉,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以大菩薩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這樣學佛才能得真實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處。

  學佛,《金剛經》自始至終,我們才講到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四分之叁,愈往後面愈精彩,要緊的意思都在後面。《金剛經》不太好講,難在這裏,精彩的在後面,前面要是都講出來,到後頭沒得講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後面愈清楚,這就是講的時候比較困難一點。我們因爲聽衆同修們,不一定能夠從頭聽到尾,有時候今天來了,明天他不能來,前半部他來聽了,後半部他沒有緣分,因此後面重要的,往往我們也提出來講幾句,雖然不能講得很多,但是都透一點消息,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好處,知道怎麼修行。真正發心修行,《金剛經》是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心地。心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慈悲。應無所住就是清淨,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蓋一切法,行於布施,實在講就是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經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這個經文錯會了意思,以爲行於布施,到寺廟去捐一點錢,這就搞錯了,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沒有到哪裏去捐錢,他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他沒去捐錢。這就是說明,行於布施…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