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麗堂皇,讓人家一看就生歡喜心,很歡喜的走進來,這是接引大衆的,真實的莊嚴是在清淨心,這個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淨,這個沒有感應,沒有感應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換句話說,你還是有煩惱,你還是有妄想,還是有憂慮牽挂,依舊過六道輪回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實受用,過佛菩薩的生活,諸位想想,過佛菩薩的生活,豈不就超越六道輪回了。這是佛法,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莊嚴佛淨土。雖然修六度,雖然莊嚴佛淨土,「亦無所住」,心裏頭還是若無其事。事上要認真,要規規矩矩的做,一點也不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幹淨,決定不染,保持著清淨心,這就是無住。因爲你心不清淨,剛才講了,那個莊嚴是假的,心不清淨,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淨,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是真的,它後頭那個般若 ,般若 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那個是般若 。諸位想想看,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終講無住,就是講保持你的清淨心。佛心清淨。
【則非句,不住法相。】
這個經上講的,則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們樣樣如法去做,這是不空。雖做,心地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不住法相。這就是說明兩邊不住,兩邊都舍,空有兩邊都舍,兩邊都不住。
【上來所說,皆是爲生心無住、無住生心作張本。亦即爲發菩提心者,指示方針耳。】
你發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佛這才教給你怎樣自度、怎樣度他?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這樣才是真正自度度他。怎麼去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的身沒有工作,坐在這裏無事,沒工作,那是不是也在修六波羅蜜?是的。怎麼個修法?意對法塵,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外面的,外頭都不動了,坐在這兒不動,心在動。心在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法塵,心在法塵裏面用觀照的功夫,也是在行六波羅蜜,這才叫淨念相繼,沒中斷過。發菩提心要這樣修法。
應,這底下講,應如是生清淨心。
【應者,決定之詞。無論小乘大乘、果位因位。】
果位,像前面所舉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那個時候他是八地菩薩,八地之前看他,是果位,他證了八地;可是九地、十地看他,他是因位,他還在修因,因位、果位這樣看法。我們現在是凡夫,連小乘須陀洹果也沒證,我們完全在因位上。不管你是在果位還是在因位,
【皆當無住】
換句話說,佛成佛了,後半部講到,佛有沒有住在佛的果位上?沒有。不但在後面經文上明說,前面經文上,實在講也很清楚的顯示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不住佛果相,他所表演的,跟我們一般凡夫一樣。佛成佛了,跟凡夫一樣,不住他的果位,這是用事實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不住果位。因位與果位都不執著,都不住。
「決定亦當無住」,這發大心的。因爲小乘大乘、果位因位都不住,我們今天要想學佛,要是住相怎麼行?跟大小乘聖者他們所修學的原則違背了,這個不行,一定要循著他這個途徑去走,這是真正靠得住,真實能得成就。「決定亦當無住,非此不可。」稍稍有住就錯了!
【生心比發心義深。清淨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清者不濁,淨者不染。】
我們常講清淨心,沒有把清淨心的標准說出來,這個地方說出它的標准,清的標准是什麼意思?淨的標准在哪裏?這個很難得。清是不濁,濁是混濁,像水一樣。所以我們供佛,家裏有佛堂,供佛,我講過很多,最重要的要供一杯水,香花沒有都沒有關系,最要緊的要供一杯水。水表什麼?表清淨心,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一定要搞清楚。那一杯水是常常提醒我們自己,供在佛菩薩面前,佛心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汙染,也不混濁,而且是平的,水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平等,心要清淨,取這個意思。《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水表這個意思,給我們看的。有很多人都搞錯了,都以爲是供佛,供養佛的,那就錯了,意思全搞錯了。還有很多人不懂,供茶,那就錯了。茶,你看看不清淨,濁,濁染它統統都有,濁又染,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開水也可以,清水都可以,取清淨的意思,表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心,必須要兩邊不住,清淨心才能現前。爲什麼世尊對於無住這樣重視,就是因爲你只要有住,你的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你的真心就不能現前。
後頭好,後頭佛教給我們,把我們的觀念、思想轉過來。世間法是一場夢,「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要當真,你就好自在、好快樂!事情去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做了不執著,你看你多快樂!如果你執著,你的事情做得好辛苦,做得好累,佛菩薩在旁邊看,可憐,真可憐!可憐憫者。你如果做而無做,無做而做,那做得多快樂!做,認真的做,努力的去做,不休息的去做,心裏頭幹幹淨淨,「做無所做,得無所得」,你就快成佛了,佛雖然沒有成,快了,接近了,這才叫真正的幸福,才叫無量的福德。他稱性,他跟自性相應,跟清淨心相應了,這個福報就大,無有窮盡。《金剛經》上較量福德有六次,這經上,一次比一次殊勝,那就是一次比一次放下得多,你放下得愈多,心愈清淨,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
【雖爲無明煩惱塵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淨本性依然現前。】
我們現在是被無明煩惱,塵垢是比喻,就是比喻無明煩惱,把我們的本性障礙了,也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我們有妄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這妄念;我們有貪瞋癡慢,貪瞋癡慢是汙染;這兩種障礙都非常嚴重。《金剛經》專治這兩種毛病,使我們的心恢複清淨,恢複平靜,平等清淨,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就行了。這個方法,理上通達了,我們曉得了,事上有困難。爲什麼?事上去修,的確心要很細,粗心大意的人,難!因爲不但要觀照,微密觀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剛剛舉的這個例子,吃一口飯都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幾個人知道?穿個衣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一舉一動統統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叫微密觀照,粗心大意的人沒有法子。沒有法子,懂得這個道理,行,我們換一個方法,我們不用《金剛經》上觀照的方法,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會微細的六度行爲,我們只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這個方法簡單,人人都會做。這一句阿彌陀佛,說實在話,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不需要一樣一樣去分析,你老實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動念,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成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六波羅蜜,叁學、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統統具足,這是佛法的總綱領。換句話說,所有一切佛法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個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麼?清淨本性依然現前,就恢複了,這就是得。不能執著得的相,執著得的相就錯了。
【凡發無上正等覺心之人,應令清淨本性現前。故曰應生清淨心。言下有回頭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經文上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是總指前面所說的,要像佛所講的,你要生清淨心,清淨心要現前,這才是佛菩薩。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實在講沒有兩樣,你很難分得出來,用心不一樣。凡夫的心,混濁之心;佛菩薩的心,清淨之心。混濁的心是妄心,清淨心是真心,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這一句,應生清淨心,佛這句話含義很深,有叫我們回頭是岸。從哪裏回頭?不是在生活上回頭,不是在事業、工作上回頭,是在念頭上回頭,把從前那個觀念轉過來就行了。以前你的想法、看法這個念頭,是凡夫的想法,凡夫的念頭,也就是佛常在大乘經上講的輪回心。諸位要曉得,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叫輪回心,所造的是六道輪回業。實在講,我們穿衣吃飯,幹的是什麼業?六道輪回業,佛菩薩穿衣吃飯,圓滿六波羅蜜,那怎麼會一樣,差太遠!我們穿衣吃飯搞六道輪回,他們穿衣吃飯圓滿六波羅蜜。所以諸位同修,你要真的把佛法搞會了,不要說別的,《金剛經》搞會了,你真是快樂無比!你也可以說,這個世界上的人,我最快樂,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的生活,表面上人家看不出,跟人家一樣,實際上完全不相同,真的過的是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回頭是從這裏回頭,這也是很深的警惕。
【說一句生清淨心,無異說明發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謂發菩提心?曰,一心清淨而已矣。】
這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是覺悟,不迷不染,那個心就叫菩提心,覺悟的心。因爲染、迷,我們的心就迷惑顛倒,這是妄心。
【當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間一切皆應不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儒家所講的,世間聖人所講的。人心是妄心,妄心的確很危險,妄念一個接著一個。儒家的聖人實在講也很了不起,他的話講得非常含蓄。危的是什麼?一不謹慎就墮六道。六道的心是貪瞋癡,貪瞋癡這個念頭太重,來生就是六道,人心惟危,沒有講錯,很正確。道心惟微,非常之微細,一轉念就是道心。實在講人心跟道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真心跟妄心是一體。這個意思都是教人,世間法不應該執著。我們再翻過來看:
【覺照即是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乃爲切實。】
這剛才說過了,此地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用功非要心很定、很細的人,才能用得上。這個心裏頭妄想多、雜念多、煩惱多,用不上功,教你也沒用處。即使禅堂裏頭坐禅,盤腿面壁倒很像個樣子,心裏頭還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麼用?沒有用。禅定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身定沒有用處,心要定。所以真正用功在哪裏?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這個方法用不上,剛才講了,念佛,起心動念之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就行了。比這個方法方便,收的效果比這個方法還要殊…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