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这是接引大众的,真实的庄严是在清净心,这个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净,这个没有感应,没有感应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烦恼,你还是有妄想,还是有忧虑牵挂,依旧过六道轮回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实受用,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位想想,过佛菩萨的生活,岂不就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佛法,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庄严佛净土。虽然修六度,虽然庄严佛净土,「亦无所住」,心里头还是若无其事。事上要认真,要规规矩矩的做,一点也不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干净,决定不染,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无住。因为你心不清净,刚才讲了,那个庄严是假的,心不清净,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净,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真的,它后头那个般若 ,般若 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那个是般若 。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终讲无住,就是讲保持你的清净心。佛心清净。
【则非句,不住法相。】
这个经上讲的,则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们样样如法去做,这是不空。虽做,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不住法相。这就是说明两边不住,两边都舍,空有两边都舍,两边都不住。
【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
你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佛这才教给你怎样自度、怎样度他?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样才是真正自度度他。怎么去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的身没有工作,坐在这里无事,没工作,那是不是也在修六波罗蜜?是的。怎么个修法?意对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这外面的,外头都不动了,坐在这儿不动,心在动。心在起心动念,那个起心动念、思惟想像,法尘,心在法尘里面用观照的功夫,也是在行六波罗蜜,这才叫净念相继,没中断过。发菩提心要这样修法。
应,这底下讲,应如是生清净心。
【应者,决定之词。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
果位,像前面所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那个时候他是八地菩萨,八地之前看他,是果位,他证了八地;可是九地、十地看他,他是因位,他还在修因,因位、果位这样看法。我们现在是凡夫,连小乘须陀洹果也没证,我们完全在因位上。不管你是在果位还是在因位,
【皆当无住】
换句话说,佛成佛了,后半部讲到,佛有没有住在佛的果位上?没有。不但在后面经文上明说,前面经文上,实在讲也很清楚的显示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每天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不住佛果相,他所表演的,跟我们一般凡夫一样。佛成佛了,跟凡夫一样,不住他的果位,这是用事实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不住果位。因位与果位都不执著,都不住。
「决定亦当无住」,这发大心的。因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都不住,我们今天要想学佛,要是住相怎么行?跟大小乘圣者他们所修学的原则违背了,这个不行,一定要循著他这个途径去走,这是真正靠得住,真实能得成就。「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稍稍有住就错了!
【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
我们常讲清净心,没有把清净心的标准说出来,这个地方说出它的标准,清的标准是什么意思?净的标准在哪里?这个很难得。清是不浊,浊是混浊,像水一样。所以我们供佛,家里有佛堂,供佛,我讲过很多,最重要的要供一杯水,香花没有都没有关系,最要紧的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清净心,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一定要搞清楚。那一杯水是常常提醒我们自己,供在佛菩萨面前,佛心像水一样清净、没有污染,也不混浊,而且是平的,水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平等,心要清净,取这个意思。《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水表这个意思,给我们看的。有很多人都搞错了,都以为是供佛,供养佛的,那就错了,意思全搞错了。还有很多人不懂,供茶,那就错了。茶,你看看不清净,浊,浊染它统统都有,浊又染,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开水也可以,清水都可以,取清净的意思,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心,必须要两边不住,清净心才能现前。为什么世尊对於无住这样重视,就是因为你只要有住,你的心就不清净;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不能现前。
后头好,后头佛教给我们,把我们的观念、思想转过来。世间法是一场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当真,你就好自在、好快乐!事情去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做了不执著,你看你多快乐!如果你执著,你的事情做得好辛苦,做得好累,佛菩萨在旁边看,可怜,真可怜!可怜悯者。你如果做而无做,无做而做,那做得多快乐!做,认真的做,努力的去做,不休息的去做,心里头干干净净,「做无所做,得无所得」,你就快成佛了,佛虽然没有成,快了,接近了,这才叫真正的幸福,才叫无量的福德。他称性,他跟自性相应,跟清净心相应了,这个福报就大,无有穷尽。《金刚经》上较量福德有六次,这经上,一次比一次殊胜,那就是一次比一次放下得多,你放下得愈多,心愈清净,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
【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
我们现在是被无明烦恼,尘垢是比喻,就是比喻无明烦恼,把我们的本性障碍了,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我们有妄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的,这妄念;我们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毛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恢复平静,平等清净,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行了。这个方法,理上通达了,我们晓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真心,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这一句,应生清净心,佛这句话含义很深,有叫我们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不是在生活上回头,不是在事业、工作上回头,是在念头上回头,把从前那个观念转过来就行了。以前你的想法、看法这个念头,是凡夫的想法,凡夫的念头,也就是佛常在大乘经上讲的轮回心。诸位要晓得,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叫轮回心,所造的是六道轮回业。实在讲,我们穿衣吃饭,干的是什么业?六道轮回业,佛菩萨穿衣吃饭,圆满六波罗蜜,那怎么会一样,差太远!我们穿衣吃饭搞六道轮回,他们穿衣吃饭圆满六波罗蜜。所以诸位同修,你要真的把佛法搞会了,不要说别的,《金刚经》搞会了,你真是快乐无比!你也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我最快乐,真的,一点都不假。你的生活,表面上人家看不出,跟人家一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真的过的是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回头是从这里回头,这也是很深的警惕。
【说一句生清净心,无异说明发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谓发菩提心?曰,一心清净而已矣。】
这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是觉悟,不迷不染,那个心就叫菩提心,觉悟的心。因为染、迷,我们的心就迷惑颠倒,这是妄心。
【当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间一切皆应不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儒家所讲的,世间圣人所讲的。人心是妄心,妄心的确很危险,妄念一个接著一个。儒家的圣人实在讲也很了不起,他的话讲得非常含蓄。危的是什么?一不谨慎就堕六道。六道的心是贪瞋痴,贪瞋痴这个念头太重,来生就是六道,人心惟危,没有讲错,很正确。道心惟微,非常之微细,一转念就是道心。实在讲人心跟道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体。这个意思都是教人,世间法不应该执著。我们再翻过来看:
【觉照即是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乃为切实。】
这刚才说过了,此地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用功非要心很定、很细的人,才能用得上。这个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烦恼多,用不上功,教你也没用处。即使禅堂里头坐禅,盘腿面壁倒很像个样子,心里头还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么用?没有用。禅定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身定没有用处,心要定。所以真正用功在哪里?起心动念之处。我们这个方法用不上,刚才讲了,念佛,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就行了。比这个方法方便,收的效果比这个方法还要殊…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