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日常生活,布施是舍、是放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样样看得破,这就叫行於布施,是这个意思。行於布施,实在讲就是说,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世间人看,让世间人看到之后,生羡慕之心,生仰慕之心,他来学佛。
佛法是师道,师道过去中国跟印度这是相同的,都是很尊重的,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看看大藏经,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拉信徒?没有。不但释迦牟尼佛没有拉信徒,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没有一个人在外头拉信徒?也没有。宗教里面有拉信徒的,教育里面没有拉信徒的,学生怎么来呢?自己来的,来求学,学生要求的,你自己要来求,哪有老师去找你,没这个道理。这些人怎么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有这样好的教导,我们应当去跟他学?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就是学生,佛的弟子们,做学生一定要把老师的道德学问,要向外头宣扬,宣扬的目的不是要人对老师恭敬,不是要人对老师供养,不是这个,宣扬让大家知道,真正发心想求学的,晓得哪个地方某一个人教得好,这样的。所以学生有义务去宣扬,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么方法去宣扬?方法也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一问,你从哪里学来的?我的老师什么人,这样介绍的,并不劝他,他要真发心,他自己就去了。所以是自己认真修行,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这个方法。
由此可知,我们学了佛,皈依三宝,或者是受了五戒、菩萨戒,你要做得很像样,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一看到你,对你起恭敬心,你怎么会这么好?头一个让人家有个观念,你的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快乐?你怎么会这么幸福?我学佛,学佛就会幸福,学佛就会快乐,学佛就会身体健康,学佛就会相貌圆满,这个很吸引人的,用这种方法宣传佛教,用这种方法替佛招生。所以不劝人的,用实际的行动,用这个方法。在言语里面,就是赞叹。像我们今天这一开经,我们要唱炉香赞,这些赞是赞佛的,是不是要拿这个来供养佛?错了,这个赞就是招生的,赞叹佛的智慧,赞叹佛的德能,赞叹佛的慈悲,让别人听,听到之后,佛这么好,我们应该去亲近他,是这个意思。所以赞要唱得庄严,要唱得很稳重,要唱得字正腔圆,让人家听起来听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时候不晓得这里面的用意,跟著这个音调谱唱的时候,字句都分不开,效果就没有了,听到你呀呀呜呜的搞半天,不晓得在唱些什么,一个字也没听清楚,这个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赞的用意,使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佛有这样大的智慧,这么好的学问,使他感动,他来亲近。所以佛门里头招生有它一套方法,这就是不舍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门,我们必须要晓得。再看下面注子:
「是故」,这一段经文一开头,是故须菩提。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
这两个字是连接词,连接前后经文的。
【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交代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总结经文一开头到此地,这是一个总结,说明一切无住。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问了三个问题,这个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发了菩提心之后,那个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了,妄念太多了,妄念要怎样把它伏住?问了这三个问题。佛的回答,都是在无住。
首先讲发心,佛教给我们,心量要大。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一定是出家人;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菩萨、在家佛,佛经里面维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在家的菩萨太多太多了。你们念《无量寿经》,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萨,十六个人,而且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跟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完全平等,一定要搞清楚。在家可以作菩萨,实在讲你学了佛,学了佛就应该作菩萨,什么叫做菩萨?过佛菩萨的日子,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菩萨。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从表面上看,没有两样。我们穿衣吃饭,佛菩萨也穿衣吃饭,我们每天工作,他也每天工作,我们迎宾接客,他也不例外,哪有两样?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无所住,我们是有所住;他生的心好大好大,我们生的心好小,就这一点不相同。我们所生心,得利益是利益自己,利益我家庭,利益我这个团体,我们这个心量很小。佛菩萨生的心利益很大,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差别在这里。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穿衣为自己,吃饭也为自己;佛菩萨穿衣,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菩萨吃饭,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那怎么会一样?这个话怎么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为自己活的,自己寿命看得好重好重,佛菩萨不是。佛菩萨是:我这个身体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的,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他不为自己,所以他穿衣也不为自己,吃饭也不为自己,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学,在这里学。佛法的好处,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不改变你的工作行业,就在你现前生活方式里,你的生活很富裕,你就做很富裕人的样子,给天下富裕人做个好样子;你的生活很清苦,你就给一切清苦人做一个好样子,全都是佛,都是菩萨。在你工作、在你行业当中,你给同行做一个好榜样;人家做事业为自己,为自己一个集团,菩萨的心为尽虚空遍法界,他心量不一样,心量广大,心地清净。心量广大、心地清净、心地慈悲,所以他的身心健康,他就自在、快乐、幸福,道理在此地,事实也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无住,是《金刚经》修学的宗旨,贯穿整个经典,贯穿这全部经典。《金刚经》既然是大般若 的纲要,由此可知,无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 经的中心。这两个字,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说上二十二年?实在讲,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们感觉到二十二年太少了。二百二十年都不多,为什么?佛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我们还不肯做,处处还是要著相,还是要住,那能说佛二十二年说太多了吗?假如我们一听就照做,佛就省事,不必那样辛苦,不必说那么久,这就是说明,佛说法应机而说,这是苦口婆心!一切无住,要记住这个原则。
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六度就是菩萨的生活,六波罗蜜都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六波罗蜜。譬如我们就讲穿衣吃饭,我们说吃饭,吃饭怎么说是六波罗蜜?吃饭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是舍、放下。吃饭的时候,不要执著饭菜的好坏,不要去挑剔,这就是布施。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这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讲求怎么样,那布施就没有了;你在搞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吃饭是不是布施波罗蜜?再细说,这个里头,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具足,就在这一口饭,夹著一箸菜,圆圆满满。你以为布施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吃饭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规矩。吃的时候规规矩矩,餐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饭的时候端坐,这些都是属於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吃饭要有耐心,慢慢的吃,细嚼慢咽,这是忍辱波罗蜜,不可以狼吞虎咽,那就没有忍辱。少吃,尤其现在,少吃肉类多吃青菜,少吃油炸的东西,多吃一些清淡的,你这个肠胃吸收养分没有障碍,这属於精进波罗蜜。我们吃饭的时候,规规矩矩吃饭,不为外面境界所干扰,保持著心地清净,专心在用餐,禅定波罗蜜。吃的色香味,甜是甜的,辣是辣的,不是说一切都不分了,不分那人就麻木了,分得清清楚楚的,般若 波罗蜜。你们想想看,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具足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到哪里修?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哪一样里头不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你就过的是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凡夫一餐饭吃完之后,他什么都不知道,迷惑颠倒,不一样就在这里。学佛跟没有学佛之前,不一样就在这里,这叫真正学佛。学佛的成绩,我也讲得很多,成绩在哪里?成绩在你容貌上,在你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上,知道你有没有功夫,你有没有得利益,这个不能瞒人!刚才我说,身心健康、容貌圆满,这是你修学的成绩。你看哪一尊佛菩萨,那个面孔是苦哈哈的?没有!阿罗汉虽然没有明心见性,还有分别执著,阿罗汉的相貌很奇怪,底下那五百罗汉你们去看看,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长寿的、是健康的,容貌古怪他不是病态,他没有病容。菩萨明心见性,一个个都很圆满。佛经当中常常赞叹,菩萨的容貌如满月,满月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之相,这是你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得不到受用,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不是理论上有错误,就是方法上有错误;理论方法上如果没有错误,修行一定得殊胜的果报,一定得很好的受用。这是讲菩萨修六度时,就是菩萨的日常生活。
「於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这里头,我们前面读过,最重要的是报佛恩。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这不是假的,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会得到?佛菩萨的恩德就太大了。我们报恩,唯一就是庄严佛净土。这是前面说过,用什么庄严?香花庄严,那是假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