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看到佛讲经,佛在讲经之前,许多经典上佛都放光现瑞,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佛一放光,这一部经讲完了。够程度的人,他都明白了。然后再讲,我们这些人,放光怎么放我们也不懂,没有法子,佛只好再用言说。他一放光,我们就懂了,何必还说?这不必说了,离言说相。既离言说相,哪有法可说?无有法可说。末后这一段说:
【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
这个道当作方法讲,用言语来表达,的确是非常有限,它有范围的、有界限的,而且这个范围界限是很有限,有许许多多的意思确实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无法表达出来。我相信这些我们同修当中都有这个体验,可能就在自己本身上,说不出来。譬如我们接触外面境界,我们看到风景、看到很美的东西,没有办法形容得出来,没有办法表达得出来;这就说明你这个言语能力是有限的,文字能力也有限的,比不上光。连光线在摄影机、电视机一照,都照得清清楚楚,那都表达出来了,我们怎么讲、怎么形容都形容不出来,他那里一照都出来了,这是光比言说要强多了。所以,言语道断。何况如来所证的究竟圆满的境界,怎么能说得出来?
【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
行是动,心在那里动。灭了,那就不动,心就定了,清净寂灭。前面一句说明,何以佛无有法可说;后面心行处灭,说明佛哪有法可以证得?如果你心里面还有起心动念,那就有说也有证;到心行处灭的时候,不但是无法可说,也无法可证。这是把这桩事情交代清楚,说明白了。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世尊再以一切贤圣来给我们做一个证明。
经【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解里面讲:
【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
非之就是离开,空有两边都要离开。法与非法都不可以执著;法就是有,非法就是空。这是用证果的人,来为我们作证。
【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
一切圣贤是从小乘初果,他证了果,这就不是凡人,一直到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我们经上常讲三贤十圣,三贤十圣是说的大乘法身大士,这是说的三贤十圣。前面都没有算进去,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这个地位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叫三贤。从初地到等觉,称为十圣。十地菩萨十个位次,加上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我们称为十地。有些经论里面,说得详细一点,叫十一地。诸位要记住,十一地跟十地是一个意思,十地里面包括等觉菩萨,那个十一零头省掉了。中国人喜欢说整数,零头就不算了,其实包括在里头。就像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个整数;实际上还有五个,要细说的话,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翻经的法师,零头他都省略掉了;实际上,里头包含了。这个必须要明了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次?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两边都舍了,他们统统都是两边都舍,两边都不执著,但是不执著的程度有差别,有浅深差别不同,所以才有五十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差别的话,这五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有些两边离的,离得浅;有些两边离的,离得很深,真的没有了。像这个初学的,为什么三贤十圣里头不包括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菩萨也舍掉了,可是有的时候他又现行,或有或无,有时候他真的放下,可是有的时候他又执著了,他又起来了。我们想想,我们岂不亦是如此吗?十信菩萨或有或无,不像登了初住,登到初住位的时候,他就位不退;不但是位不退,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从这个地方,他有进有退,我们就想到,他两边舍,舍得还不够究竟,这样才有差别。
【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
这是解释无为法。无为法是指真如本性,这是无为的。为就是造作,就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我们现在的心,心里头念头,前面念头灭了,后头念头又生了,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生灭心是什么法?有为法,有为法都不是真的。《金刚经》后头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无为是真的。无为是什么?不生不灭,永远保持那个样子,不会改变的,那叫做无为法。法相宗用这个标准来解释,就是用生灭这个标准来解释。它给我们分析,八识是有为法,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跟第八阿赖耶识,都是念头的生灭,有些念头很粗、很明显,我们容易觉察;有些念头很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相宗有个比喻说,好像这个水,我们从水面上看,它很平静,底下流动得很快速;那就形容说,微细的念头我们看不出来。佛告诉我们,阿赖耶里面的念头,我们一般人能够观察得到的是什么?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可以能够觉察得到,我念头生了、念头灭了;可是阿赖耶里面的念头就没有办法,不但我们没有办法,佛说过了,阿罗汉、权教菩萨都没有办法。阿赖耶里面的细念,世尊在经上举个比喻说,弹指。弹指,不像我们弹得这么慢,他是说古时候的武士,体力非常强壮的,那个弹指有力量也弹得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的时间多长?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会知道?以我们的能力弹指,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就这么算法,这是最保守的算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这样微细的生灭念头,所以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很清净,还不够,那个清净还不够发现微细的念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那个心清净几乎跟佛很接近、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发现了,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微细念头;粗的念头断掉了,还有这样细的念头,才发现!发现了,再舍,再把它离开。所以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断极微细的念头。所以两边都要离,离这些东西。
相宗用这个标准,告诉我们心法是有为的,心所有法是有为的,心所有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作用,称之为心所有法。与心法相对的,就是物质,物质称为色法。色法有生有灭。动物,人是动物的一种,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於星球,有成住坏空。换句话说,统统是属於生灭法。还有一类法,不属於这两类的,既不属於心,也不属於色,色法就是物质,但是它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事,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但是这些事也是假的,也是生灭法,叫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类。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我们讲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这不属於心,也不属於色,是我们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有,但是它也是个生灭法。我们有念,它就有生,我没有这个念,它就不存在,这也是有为法。合起来总共是九十四个,九十四类,这叫有为。觉察不出生灭的,那就归纳到无为法里面去了,不生不灭的。虚空,虚空好像没有生灭,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虚空是这个样子,三千年后虚空还是这个样子,虚空没有改变,所以虚空属於无为。定中的境界,是无为法。这些无为法,都还不是真实的,相似的,因为它没有生灭的相,有为里头不能包括它,我们可以说它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真如。百法到最后一条,真如无为,那一条才真的是无为法,真的不生不灭。
此地讲的无为,就是讲真如无为。自性清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原来具足,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造作相,生灭这种现象它没有,所以它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永远是这个样子。《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常住两个字意思好;与常住反面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念念不住。它没有造作相,没有造作相当然就谈不上修证;修是造作,证也是造作,修、证都是造作,这个我们要知道。修证虽然都是造作,我们现在要不要造作?要造!我们要不造修行证果,我们就造三恶道,更不得了!天天都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现在造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方向,要选择目标。佛教给我们,不但恶业不能造,善业也不要,要什么?要净业。善恶两边我都不要。你造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你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轮回。造净业,净业怎么造?《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净业。净业是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不住,那就清净了。
前面江居士跟我们讲过,念佛是净业,念佛就是两边不住。你心里面,念念有佛号,念念有阿弥陀佛,你不落空,念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著有;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念佛这个法子,与《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完全相应。金刚般若 是高度的智慧,念佛跟它完全相应,那念佛这个法子岂不也是属於高度的智慧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小看念佛。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来修金刚般若 ,其成就不可思议,决不是其他的修金刚般若 能够相比的,成就不可思议。
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无修无证,是指自性清净心说的。我们自性清净心没有现前,要修!修的是什么?把自性清净心那些障碍除掉而已。证什么?自性清净心又恢复了,那就叫证。其实这个证,不是新得来的,是旧有的。所以楞严会上,佛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为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并不是本来没有,而你现在得到了,不是这个意思。本来有的,所以叫无修无证。
【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
自性清净心现前,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怎样才能见性?要把生灭心断掉。生灭心,我们从很粗的地方去看、去观察,就是念头,我们心里生灭的念头;把这个念头断掉,真如本性才能够显现出来。念头不好断!果然你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你真的断掉了,它又生一个东西出来,生个什么东西?生个没有念头,这个麻烦不麻烦?那个比这个更难断!世尊在楞严…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