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在学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古老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还特别快。学校用的这些新的科学方法论,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们还是老观念、老方法。虽是老观念,老方法,当然也修正了不少;因为古时候那个真的古老的方法,我前面跟同学们提过,像从前香港海仁老和尚传《楞严经》,经文跟注解都要背,那才是道道地地的老方法。我们现在不要你背经文,也不要你背注解,只是叫你要记,博闻强记,你要有这个能力,你听了之后真能记得住,你复讲才讲得出来。听了之后记不住,那就没法子。这也是得有天赋,学不来的。

  我在台湾早期做学生的时候,参加慈光讲座,慈光讲座都是大学生。李老师为他们编了一套教材,叫《佛学概要》,有十四讲。十四讲,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的期限两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两个星期这个课程就讲完了。十四讲,十四个小时,学生们听完之后,我们把他集合起来,让每一个同学复讲。老师编的是表解,那个讲稿是表解,李老师讲一个小时,这些学生里面讲得最好的,可以讲十分钟。六十分钟变成十分钟,能讲十分钟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数人是五、六分钟就讲完了。这才晓得不简单,不容易!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学经?学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这里,听我讲这个经两个小时,我同样的教材给你,你要是不能讲一个小时,就不能学经,要有这个能力你才能学,打个对折;你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讲掉,这个不行,这个没有办法学。

  学经一定是有他的天赋能力,这才行,其次还得要有法缘,你讲经有那么多人来听,这是法缘。缘从哪里来的?要跟大家结缘,那不结缘,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讲经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样,讲经的人,对於结缘非常重视。像我们学讲经的,这都是老师教的,我们到人家的道场、佛堂,当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怎么拜法?拜都是一样拜,用心不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念的不一样。第一拜要与道场的主人结缘,像这个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长,寺庙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缘,我第一拜跟他结缘。第二拜要跟道场结缘,场所结缘,有缘,第三拜要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缘。这个就是有缘了,将来就有机会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这个道场的主人来邀请你,道场欢迎你,这些信徒们都喜欢来听经,这是有缘。没有缘怎么行?礼佛三拜,心愿不一样。我们要想讲经的时候听众很多,那别人讲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人家讲经你不听,你讲经别人也不听,这没人听。所以真正发心讲经的人,就是非常欢喜听经的,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时候,绝对一次不空过的,不管他讲得好、讲不好,决定要听到底。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你热心听别人讲经,将来你讲经人家也热心来听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样。即使是初学讲经的人,我这一天没有讲经,有时间我都一定会去听。结法缘,跟讲经的法师结缘,跟道场结缘,跟听众结缘,这样才会有法缘。当然结缘要尽心尽力,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几乎天天都有,这个供养跟大家再结法缘,我们印了很多经书,做了录音带、录像带,做了CD,到处跟人结缘,这个缘、法缘才会殊胜,不结缘不行。这是有愿要发心学讲经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足的。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我们得佛法这样殊胜的利益、好处,我们希望把这份好处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才行。

  这是教给我们从读经下手,从读经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学讲经从听讲、从复讲,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古大德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先完全根据老师,根据古大德的注疏,自己不要加意见。讲经如果有过失,那个过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见里面所产生的。如果规规矩矩守住这个老方法,纵然讲得不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听听是不怎么样,有没有毛病?找不出毛病,这个就好!所以初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好好的记住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听众里头有行家来听,我讲的是不好,初学怎么会讲好?但是没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来,这就好了,这就高明。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

  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两大类里面所包含的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位不要认为那个有是无量无边,空难道还无量无边吗?空也不简单,空也无量无边,因为空跟有是相对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个数目字是相等的,都是无量无边,一样一样统统要把它舍掉。舍执著,前面讲了,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舍掉。舍执著,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有,空有两边都不执著。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

  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体,照是用;照也是体,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为体用。但是在我们初学,多数人是先得定,后开慧。我们根性不是大利之人,还是循这个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守规矩,遵守老方法、老规矩。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规矩,过去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们都是走这条路成功的。这个路怎么会有错误?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旧了、老了,我们有新的方法,那就坏了。你这个新方法没经过试验,能不能成就是个未知数。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从那里走过来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认真去深思的。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相信古圣先贤的经验,记取教训,遵循这个道路,我们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说的,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性光就发现了。性光发现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常照,这个功夫相当高。观照、照住、照见,寂而常照,这个照是照见。照而常寂,虽然常照,他的心永远清净,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什么人证得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华严》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证得了,四十一位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这是入佛法界。这是宗门里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涅槃是怎么回事?无余涅槃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无余涅槃就是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示现了个榜样,教给我们要发大心,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什么是大心、大愿?要度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心才叫大心、大愿。到这个地方总算是很具体的告诉我们,要把众生度成佛,这才行。所以此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如果我们讲分证的涅槃,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证得,但是不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证得圆满,那才算数。没有证得圆满,我度众生的这个愿望就不圆满,我的心愿就不圆满。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心的人,发最上乘心的人,这是《金刚经》的当机者。我们学了之后,最要紧就是真发心。要发真实的心,功德利益就现前,就得真实受用。再看后面这一条:

  【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这是真的。《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是整个佛法的要领,不仅仅是般若 部。也就是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纲领就是《金刚经》。因此,这个道理方法,无论应用在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说无论你修什么法门。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佛门当中,确确实实,无论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没有说是没有念过《金刚经》的,很少,很少听到。所以一问《金刚经》都很熟、都念过,至少一生当中也念过一遍两遍。这就是说明,这个经里头所讲的是总纲领。可是你读是一回事情,如果对精义不能透彻明了,不能应用在你的行门当中,那也没有用处,读了也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应用在行门当中。这个行门,此地讲的修何法门,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个法门修学。克实而论,在这几天,同修们听了之后,你也有相当的了解。行门是什么?行门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不是我们修行的法门跟我们的生活脱节,没这个话,脱节了不是修行。从早到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们那个法门之中。修念佛法门的,穿衣吃饭都念佛,与念佛都相应,没有离开念佛。参禅的人,穿衣吃饭也没有离开参究。诸位从这个例子就能够晓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门,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没有超过《金刚经》,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你要领会《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是精华,义是道理。你要能够体会到般若 的真正的义趣,它的理论、它的方法、它的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门当中。

  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就把金刚般若 用在念佛法门当中;参禅的,他就把金刚般若 用在参禅的法门当中;持咒的,亦复如是,持戒的,亦复如是,都把这个原理原则用上了。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们能想像到,当然快速。为什么?他教给我们从根本下手,破三障、断烦恼、开智慧,都是从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个耶是问话)?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也是测验须菩提,测验须菩提实在讲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听了前面,看看程度怎么样。世尊来个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刚经》全经这种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说一段,后面来个小考。这是我们看到,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你…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