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表演的,那是生活,那就是菩萨行。「修菩萨道」,道是存心,道是心。也就是前面这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住跟降伏其心都是属於道。行是讲生活,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工作,我要怎样做?提出这个问题来。
【然此二问,实在相资。】
资就是彼此互相有密切的关系,住就是降,降就是住。两个问题合起来是一桩事情。
【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
可见得问两桩事情,实在讲是一回事,两个问题是一桩事情。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觉悟。禅宗著重在开悟,大彻大悟。教下不例外,也是著重在开悟。教下的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一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统统是属於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在般若 会上提出来的,假如在弥陀会上提出来,答覆就很简单,不用这么麻烦。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都解决了!答覆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这个很重要。在般若 会上,怎么住,怎么降伏,我们真的搞不通。《金刚经》纵然详细给你讲完,你依旧不晓得怎么住、怎么降伏,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但是我传给你这个法门,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错。心住在哪里?住在阿弥陀佛上。怎么样降伏妄想?就用阿弥陀佛降伏妄想,念头一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就降伏住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心就真的安住在净土当中,你能这样修学,没有不往生的,往生决定是品位高高,所以我们要会。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是佛给他印证,须菩提你讲的,你所看的、你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也不错。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不错。
【二善哉】
善哉说了两个。善哉,用现在话就是:好极了!说了两句,两句就表两个意思。
【一赞他大智能见】
你能看出人家生活行为里面,表含著有无量的深义在当中,这是要智慧,没有智慧看不出来的。
第二个赞叹他大慈大悲,能代一切众生发问。一切众生当中很多没有看出来,虽然没有看出来,也有利益,为什么?潜移默化,天天跟著佛,天天看著佛,潜移默化之功,不知不觉受佛的感化,这一说明就更明显,那个力量就更显著,力量就更大了。
【善现所见】
善现是须菩提尊者。
【世尊欲令众生於其著衣持钵、去来动静、日用平常生活中,领取护念付嘱之意。】
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须菩提的见地说出来了,也把世尊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作用说出来了。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是业报身。现这个身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我们不知道,佛清清楚楚,大小乘经里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是来偿业的,酬偿业报。前世做了善因,你这一世就来享你那个福的,前世造恶因,你这一世这个身是要来受罪的,干这个的。佛现这个身是干什么?是来度化众生的。所以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的,不仅是言语讲经说法,点点滴滴全都是。所以是三业教化,身业、语业、意业统统是教化众生。而我们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只晓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生活所为就不知道了,就看不出来了,这就是眼根不如耳根,眼不明,看不出佛所显示的甚深的道理。再看底下一段:
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种答覆,如果我们要不看古人的注解,这答覆你满不满意?你懂不懂?尊者问:应云何住?佛答覆:应如是住。他问:云何降伏其心?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听了会懂吗?这是禅宗的机锋。所以从五祖、六祖以后,禅宗就用《金刚经》印心,很有道理,这个问答就是禅门的机锋话。别人不懂,须菩提懂,因为须菩提看出来了。应云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这样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我这样降伏其心,就这个意思。须菩提当然懂得,可是别人不懂。不但当时与会的人有不少人不懂,当然也有很多智慧很高的,听到佛这么一说,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就听不懂了。我们当然是更听不懂,不晓得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现在还来解释经文,一句一句的来讲。
『汝今谛听』,首先要教他,你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听。凡是弟子向佛请法的时候,佛在说法之前,一定会嘱咐,你要谛听,为什么?如果不能够谛听,佛所讲的,你没听懂,那就白讲了,这个法会就毫无意义。所以,你一定要谛听。
【谛,真实正确。不贡高,不卑下,虚心领受。】
这是谛的意思。这个谛,我们通常讲谛实,就是老老实实。这个地方解释,把他的心态完全都显示出来了,最要紧的,要虚心,这才能够领悟。
【看经闻法,必须抛开一切知见。以一心对境,方能契入。】
这一段也是解释谛听的样子,什么样子才是谛听?佛在的时候,讲经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开悟了。不会听的人,不觉悟!佛不在世,留下来许许多多的经典,会看的人,领悟了,会开悟;不会看的人,念一辈子也不会开悟。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个「谛」字。所以,前面这一句我们不能体会,不懂它的意思,这一句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可以能够明了了。要抛开一切知见,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放下万缘,你认真的一心听。其实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听经闻法的态度,他说了三句,这三句也就是谛听的真实义。第一,「离言说相」,不要执著言说、言语,不要执著言语。看经是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你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跟听经不执著言说相是一个意思。第二,「离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词术语。譬如此地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名字,这是佛教的术语,不能执著;体会它的意思,不著它的相。第三,「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抛开一切知见,就是用清净心来听、来读,不能有知见;知见是成见,那就错了!你能够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你想想你用的是什么心?真心!佛说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你能够用真心去接受,那还有什么话说,那怎么不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经不开悟,我们是用妄心,用妄心对佛的真心,把佛所有这些话全变成妄想,那怎么能开得了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谛听就是要用真心去听,你才会得受用。
所以听经的时候,决定不能打妄想,决定不可以有意见,一直听下去,这样听经,给诸位说,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你要会的话,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修什么?修戒定慧。什么是戒?你坐在那里,规规矩矩,你到佛堂来,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著衣持钵,持戒,规规矩矩的这是持戒。你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抛开一切知见,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定。你在这里听讲经,两个小时讲演,字字分明,句句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所以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学一次都圆满了,圆成了。那怎么不得受用?真的会开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开悟,就是证得。
【二如是】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答覆的话。「克指上文善护念、善付嘱」,指这个意思。「有现前指点、当下即是之义。」本经当机是须菩提尊者,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发大心。肯发大心,就应当直下承当,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从今天起,我就这样做。这样做,前面跟诸位说过两次,要发大心。什么大心?我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叫大心。就像佛,佛给一切菩萨做样子,那个一切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会里头那几位菩萨,也不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菩萨,做样子给他们看的。我们今天发了一个心,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跟佛发的心一样,这叫发大心。那么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证大果。大果在哪里证?当下即是。不是在将来,不是在明天,当下就是。所以这个法,真的是现前指点,一点都不错。指点须菩提的,就是指点我们的。所以,我们如果用清净心来面对著这个经文,确确实实能契入;方能契入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一定要用真诚的心,要用清净心、用恭敬心、大慈悲心,金刚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佛之示现】
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说,这个示现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行为。
【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这是《金刚经》上特别强调的,无我相,佛证得佛果,不住佛相,示同凡夫。佛的福报不可思议,诸位读《华严经》、读《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的果报,佛不住,佛不住极乐世界,佛不住七宝那种享受,他不住,他示现人,跟人一样。不住,这就无我相,示现无我相。每天生活,循规蹈矩,一句话不说,无法相。没说法,一句话不说,无法相。虽一句话没说,他统统做出来了,会的人在他一举一动当中,那他就是说法,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著空,他也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你看妙不妙?如果你学会这个本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不管你是什么生活方式,你能够学会了,学得什么?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你就是金刚般若 会上的当机者,不是须菩提一样,也是须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你才晓得真自在、真清净,而且当下就得到。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烦恼种种问题解决不了,这一下就解决了,般若 真是金刚慧剑,快刀斩乱麻,立刻就见效。
底下这十句,是我常常勉励我们净宗的同学,要知道我们修的是什么,就像善财童子讲的,菩萨道跟菩萨行,我们存什么心?「真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学这个,我们用真诚的心,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一片赤诚。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人欺负我,没有那回事情,我用真诚心对人,人家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我们要成佛,他要当凡夫,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不相同。「清净心」,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面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心要空,心要净,常常保持空、保持净。「平等」,离开一切分别就平等了。「正觉」,觉而不迷。「慈悲」,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只帮助他破迷开悟就行了,离苦得乐他自然得到。这五条是存心。生活、处事、态度,说的底下五条。「看破」,《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想著,世间如梦,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当然一切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去计较,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随缘」。自在随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学这个。「都在穿衣吃饭上显示无遗。」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这个原则,这叫真修、真干!於此体会得,「念佛」必定见佛。能存这个心,这种生活态度,再老实念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必定见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