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4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倒数第四行。

  从判教这个地方看起。「判教」的意思,这是祖师大德们,将世尊过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於后来的初学,有一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就有判别教相。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学校,给学生编排课程标准,是同样的意思,这个科目应该编在第几年、第几个学期,有这个意思。佛法虽然有判别教相,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经不同於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为什么?世间的书籍它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里面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是可深可浅的,初学佛的人能从这里读,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就像这部《金刚般若 》一样,可以从这里下手,一直到成佛还是这一部经典,这就说明佛法不可思议,可深可浅。浅的程度看,很浅;深的程度看,很深。随著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看到这个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跟世间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师大德也是一番苦心,我们后面会谈到。现在看这段文:

  【诸佛出世,教化众生。】

  佛之所以出现在世间,目的就是教导众生。化是成就,因为佛的教导,众生就能够变化气质,就能够化凡成圣。由此可知,教化两个字,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教导是因,我们化凡成圣这是果。

  【必对机说】

  什么叫做「机」,底下说明了。机有两种,一个是:

  【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

  这就说明众生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比较鲁钝一点。佛经里常把一切众生分为三种根性:上根、中根、下根,分为这三种,这是大分。如果细分,这一切众生的根性,可以说是无量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原因就是在障有浅深不同,迷有厚薄不同。有人迷得浅,就显得很聪明、很伶俐,一闻千悟。有些人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善巧方便来给他说,还是听不懂、还是不能够领悟,原因在此地。这是第一类。第二类:

  【时机】

  我们常讲的,时节因缘,这个关系也很大。

  【因时施教,如五时说。】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有不少的学生,发心长时间追随佛陀而不肯离去,像经上常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一生都不肯离开佛陀,於是佛陀讲经说法当然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虽然他们是主要的对象,也不能不顾及大众,可见得讲经说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因为要顾虑到所有各种不同根性,一定要叫人人都得利益。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统统都得利益,佛讲经说法才叫圆满成功了。「五时」,就是由浅而深,这属於佛学常识,我想诸位很多都很清楚。

  世尊成佛,首先是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参与这个法会,我们在经上看到,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凡夫没有分,佛在定中讲,我们怎么能进得去?凡夫没有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没有分,一定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参与如来定中的法会。这是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里面讲三七日,二七日、三七日都有根据。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佛就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圆满了。

  佛所讲的《华严经》,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听也没有听说过。佛灭度六百年以后,龙树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了不起的一位人物,聪明绝顶!他是地上菩萨再来的,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在不太长的时间,把世间的典籍读遍,书念完没得念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於是生起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金刚经》上有说「护念诸菩萨」,大菩萨有责任要护念这些小菩萨。龙树是初地菩萨,所以大龙菩萨就来帮助他,引导他到龙宫,看龙宫里面所收藏的经典。他到龙宫,看到大龙菩萨的图书馆收藏的《华严经》,一看就吓呆了!

  世尊讲的《华严经》,有多大的分量?龙树菩萨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印度计算书本的大小,是用偈做单位,偈就是四句,不论长短,四句就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颂,长行文也一样,四句叫一偈,用这个做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磨成微尘,一粒微尘是一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偈,今天就是用天文数字也说不出来。我们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算什么?太少太少了。「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太阳系。太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细粉,磨成微尘,那一粒微尘是一品,《华严经》有这么多品。

  他这一看,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没有了,觉得自己念得太少太少了,简直不能比!再一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都没有办法受持,我们阎浮提众生恐怕找不到一个人。所以就把它舍弃,再看中本,中本分量还是太大。於是问问大龙菩萨,跟他说还有下本;下本是什么呢?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像我们中国这个大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有提要,有目录提要,那个分量不多。虽然不多,这么厚的精装本也有五本,比起全书当然少得太多,全书一千五百本,这就浓缩成五本。龙树菩萨一看,《华严经》,这是纲要,行!这个可以,就把这部分、小本,带到我们人间来了。以后翻译出来印成书,就是我们世间所流通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是《华严经》的提要。

  这部经的分量,总共有十万偈,四十品。这个经已经失传,梵文经典没有了。传到中国来的这个经文,因为分量太大,古时候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那个时候是贝叶所写的;贝叶经也许有同修们见过,贝多罗的树叶一片,切成长方形的一块,大概是写四行,有的写六行,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诸位想想,那要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恐怕现在大卡车要好几个卡车才装得下。分量多,容易脱落,在那个时候都是手写本,所以流传下来缺失很多。

  东晋时候传到中国,只有三万六千颂;你看看,十万偈,传到中国的《华严经》经文只有三万六千偈。我们也把它翻译出来,很珍贵、宝贵它,这叫晋译的《华严经》,我们也称为《六十华严》,翻成中文六十卷,叫《六十华严》。到唐朝时候,武则天的时代,实叉难陀法师从印度带来《华严经》的梵文本,比晋译增加了九千颂,换句话说,有四万五千颂;还不到一半,要五万颂才是一半,还不到一半。但是《华严经》大致上的意思都能看得出来,翻出来之后称为《八十华严》,现在流通的经本都是这个本子,《八十华严》。在贞元年间,外国向中国进贡,贡品里面有《华严经》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这一品经很难得,它是完整的,没有缺失,在中国翻出来之后,称为《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在《八十经》里面称作「入法界品」,这一品经是完整的。现在可以说,中文本里面《华严经》是相当完整的,流传下来是很完整的,可是跟原文还是差不多去一半的样子,这个是相当不容易。

  这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说的。所以我们想,二七日时间太短了,我们现在念也没办法,不要说是讲,念都念不完。这是我们凡夫执著时间是个定法,其实时间不是定法。时间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我们俗话常讲,人要是逢到欢喜、喜事的时候,觉得这个时间好短!如果遇到苦难的时候,度日如年。可见得这个时间哪是真的?不是真的!尤其诸位在作梦的时候,我们读过古人的笔记小说《黄粱梦》,他做了一个梦,黄粱是高粱小米,在那里煮,那很容易煮熟的,还没有煮熟,他那个梦醒了。打瞌睡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已经过了几十年。说明几分钟可以把它延长为几十年,换句话说,几十年也可以把它浓缩成几分钟,时不是定法。所以世尊讲《华严经》,可以说将无量劫浓缩成一念。《华严》上说「念劫圆融」,可以把一念展开为无量劫,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念。

  这是第一时,第一时所说的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他是对法身大士所说的。当然如来果地上境界,不是凡夫能明了的。说了之后,世尊出定就想了一想,这芸芸迷惑颠倒、苦难的众生要教导他们,不能不用权巧方便,权巧方便怎么办?从幼稚园班办起吧!就这样子了。这才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谛法、讲小乘,这等於说是开班教学,从幼稚园办起。然后看看他们的程度差不多了,可以讲深一点,再讲方等经典。方等也成就了,智慧渐渐开了,渐渐的开智慧,渐渐开悟了,第四个阶段讲般若 ,我们这个经是属於第四时所讲的。智慧大开之后,世尊最后讲《法华》、《涅槃》,而《法华经》的经义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就是导入大华严的境界。这就是由浅而深,由小而大。

  【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这是世尊四十九年用这个方法,跟我们现在办学校一样,先办幼稚园、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

  判教用意就是让我们初学的人有方便契入。

  【使对一代时教】

  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

  【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

  用意在此地,判教用意在此地。

  【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

  这是令人佩服的。这一段是说明,古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判教实在讲很费事,也很用心,把它整理出一个头绪,目的就是便利初学。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

  这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的,贤首、清凉大师都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判教的风气非常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澄观大师所引的,诸家都能够见得到。但是唐以后,这些各家判教的,可以说都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