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 德行

  

  2002年7月19日,福鼎市佛教协会会长德行法师来到九峰寺禅定静修苑,探望暑假期间正在度假避暑进行三周禅定学修的全体同学,有闽东佛学苑男众班和女众专修班师生,佛协文教部人员和来自各地的小住居士们,德行法师为大家讲了开示,下面是法师所讲全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几年,大家对佛教有了深刻认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家好。今天我是第一次到九峰寺来,这个地方是一个修行的好道场,山青水秀啊,实实在在我觉得在我们福鼎可能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在这个地方静修是非常之好。佛教协会文教部的各位老师同学,来到我们福鼎已经有好几年了,这几年来在傅老师的领导下,大家在弘法利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几年,还为闽东佛学苑教课,办《音声海》,每逢佛菩萨圣诞作一些表演等等,为福鼎的佛教作了很多贡献,我代表福鼎佛教界表示感谢,希望文教部今后再为佛教事业多作贡献。昨天文教部小林叫我来这里和大家见见面,和各位师生谈谈学佛的一些心得。我感觉到这几年来,福鼎的佛教啊,特别是对于初学这方面,在傅老师和各位师生的努力下,大家对于佛教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学佛总算有一个目的。我看文教部他们也不是平常的人,几乎都是大学毕业,他们为了佛教舍弃了一切,也不拿什么工资,真心真意为佛教事业作贡献,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表示非常地感谢。

  错了叫迷,破迷要觉悟

  学佛的目的呢就是有八个字,是为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什么叫迷什么叫悟,这点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迷就是我们凡夫的看法,看错了,这就叫作迷;我们思想里面的想法,想错了这也叫作迷;我们日常这个身体的造作,做错了,你不懂得这就叫迷;我们的言语方面,说话说错了,你不懂得这就叫作迷。佛经里面,无论佛说什么法,他的目的就是指出我们思想上的错误,见解方面的错误,行为方面的错误,希望我们要改正,这才叫修行、破迷啊,觉悟了就不会再做这些错误的事情。

  为了身子的享受,去造种种业

  我们日常第一个错误嘛就认为这身体是我,应该要把这个身体看作怎么样的享受好啊,就做出种种的业来。因为这个身体是我,用尽办法要把这个身体享受好,就用种种的方法去外面杀、盗、淫、妄,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这个身体,所以这是身见的一种错误。

  要大彻大悟,才和佛一样

  我们有一个真正的真我。这个假我和真我,我们要弄清楚。《华严经》里讲,佛开悟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智、无上智、自然智,我们的自性里面和佛的本性是一样的,但是要通过修行才能证得,你不通过修行是没办法证得的。虽然佛经里面经常有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跟佛,众生,这三种说到不差别是讲我们的自性,我们的佛性和佛是一样的。你迷的时候叫作众生,你大彻大悟的时候那就和佛一样,就没有两样,但是你要开悟啊才能够三无差别。你听了这句话,认为佛与我一样,没有差别,那就错了,要等到你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没有差别,我们现在差别的太多了。

  觉悟了,就不会犯错误

  所以破迷开悟是目的,佛目的是要我们样样都要觉悟。无论是想法方面,我这种想法有没有错误啊,时时刻刻要觉悟;我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要觉悟;我一天到晚这个身体有没有犯过失呢,要觉悟;我的言语,讲出来的话有没有错误呢,都要觉悟,不觉悟就犯错误。所有犯过失犯错误的都是因为你不觉悟,你觉悟了就不会犯错误了。

  不管你是各界人士中哪一个,学佛都非常重要。学佛是学觉悟,迷是苦的因,因为迷惑才会造作不善的恶业,将来随着你的业,随业各自受报。

  任何事都没有生死事大

  我们从无始以来舍身受身,生死轮回没完没了,所以这个生死事大啊。过去有的人皇帝不做,舍掉,出家去修道;有的当官的官不做;有大富翁,舍掉去修道;有的年纪轻轻舍掉一切享受去修道,目的也是为了这生死大事。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舍身受身生死轮回,没完没了,因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生死大事这么大。

  离苦得乐要通过修行才能证得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什么苦呢?离生死的苦,得到涅槃的快乐,就是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通过修行才能证得。

  改掉错误就叫修行

  修行这两字嘛,修就是修正,为什么要修正呢?因为我们有错误要改正,我们照佛所讲的所指出的,改正我们错误的想法和看法、做法、说法,改掉了就叫修行,你没有改掉等于没有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修行不分出家在家,每个人都要修行,任何人都要修行,不一定是出家了叫修行,我们在家就不是修行,不是这个意思。

  信解行证是学佛四个阶段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首先要这个信。我们不是盲目的信,我们所信的是佛经真理,不是信这个泥土塑的,也不是那个木头雕刻的,也不是信神,也不是信人,更不是信这些邪教,我们所信的乃是佛经真理,这个非常重要。

  信了以后,你单单知道这部经的名字还不行。比如说这部是《金刚经》,你首先要了解《金刚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什么,好比单单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的来历、他的历史,你对这个人也没有了解。我们单单一个信也不行,信了以后要进一步了解佛经里面讲的什么,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它真实的道理,信了要解,信解。

  然后呢,知道了修行的方法、经验,那就要靠你自己去修行了。修行就是要按照佛经里面,佛在经里怎么样指导我们去修,我们要照做。

  信解行证,证就是证果啦,你最终达到你的目的地。如法修行,最终就成道,成道就是证悟,成就。

  不懂佛法,盲修瞎练,危险

  单单一个行,也不行,很多人就是盲目修行,佛经的内容、方法、经验都不懂。有的在家的居士从家里一跑出去,也不经过三皈依就跑到山林里面盖一个小茅篷,他自己住在里面就叫修行,自己做自己吃。我们福鼎经常有人弄个小茅篷在里面,这样叫盲修瞎练,也不行。比如有脚,没有眼睛,这个人乱走路,就会走到哪个深坑掉下去,很危险哪。

  

  没照佛法做,当然不能证悟

  有的人也知道一点佛法道理,修行的方法、经验,但是他做不到,不照做。不照做也不行啊,比如说我们来这个九峰山,这条路我已经知道了,我就站在福鼎城关底下,九峰山就在上面,但两个脚不走路,就永远不能到达九峰山,这就叫作没有照做。没有照做当然不能证悟了。

  要解行并重,才能成就

  要想证悟,解行两种都不能缺少,缺少一个,你都不能成就,所以说解行并重,同样的重要。比如眼睛和脚,你说我很需要眼睛,不需要脚,那不行;我需要脚不需要眼睛,那也不行,两种都需要。解行并重你才能成就。

  如果说我学佛不经过这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那你学佛就学错掉了。

  戒的性质是防非止恶

  学佛的总归纳为戒定慧三学,三藏十二部包括起来也不超过戒定慧。第一个佛给我们讲戒律,戒律它的性质就是防非止恶,它目的就是把不对的地方止掉,要防,不让它以后再犯。

  戒的范围很大,法律制度都要遵守

  戒的范围包括很广,不止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凡是佛在佛经的教训,我们都要遵守,都要照做,这是教诫。除这戒律以外,国家的法律规章,我们也要遵守,不遵守你就犯法了。还有地方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也要遵守,才会受这地方人的欢迎。你这个守法的人到任何一个国家,到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欢迎。比如到新加坡、香港,那边的什么规矩,我们也要遵守。他们那边把口水吐在地上还要罚款几十块,你不遵守,你自己吃亏啊。每一个单位里面都有它的规章制度,这也是个戒律,都要遵守。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叫定

  进一步,有戒肯定你内心里就有定了,守法的人他这个心很静啊,心静下来慢慢你就得定了。《圆觉经》里说:“尸罗不清净,禅定不现前,无量清净慧,皆从禅定生。”这句话就把戒定慧这三种联带起来,好像宝鼎一样,离开了一个,这个宝鼎会倒下。戒定慧三学很重要,第二个就是定,这个定功你们做得比我好,我讲不来,讲到禅定傅老师讲得很好。你们这一段时间都是听讲禅定方面,你们听的也比我多,各方面的知识也比我广。真正讲到禅定这两个字就是说“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样的定才是真正的定。外面所有的种种境界,我们不执着,这就是禅;内心里面见到外面种种的境界,内心里面不会动,那就叫作定。

  禅定内容很广,有深有浅

  禅定如果能做到这个地步,这是很不简单的事。过去有很多的大德,有的菩萨故意到这个城市闹市里面,在热热闹闹的地方修禅定,不管什么境界现前,在他的面前财、色、名闻、利养等等,他根本不会动心,他要做到这样的程度。禅定是很深很广的,有浅有深,但基本内容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如果做到这几个字,那你这个禅定的功夫是很深。

  分别邪正、是非,就是有智慧

  智慧的“慧”,是说能分别邪正,决定是非,哪种是邪的,哪种是正的,哪个是是的,哪个是非的,这个人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就能分别得出来,这种是邪教,这种是正教,这种行为是正的,那种行为是邪的。是非、邪正他看得清楚,这人就有智慧,所以我们学佛要学这个智慧。

  内心烦恼伏下去叫“伏烦恼”

  我上次到福鼎城关,有个居士问:“我们佛教里面什么叫伏烦恼?”他有看到这样的书,但是他不懂伏烦恼和断烦恼。伏烦恼就像一桶泥水,很脏,泥沙一大堆,这堆泥沙就是我们的烦恼,要过一段时间,这泥沙慢慢就沉下去了。我们内心里面的…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