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

  显明法师讲述

  民国61年于台北正觉莲社

  前言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前言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

  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世间法讲孝顺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与顺是两回事,孝是孝敬,顺是顺从,孝不一定是顺,顺也不一定是孝,倘两者皆俱备当然最好。如顺,顺从父母的意思,父母说东,你跟著说东,父母说西你说西,他说好你也说好,他说坏你说坏。这是顺,但不一定是孝。顺从父母,如果父母做坏事,你也跟著做坏事,就不对了,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规劝他,这是孝。规劝可能不太好听的话,忠言逆耳,这是孝,但不是顺。

  孔子对弟子樊迟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生之年,事奉时要尽礼节,父母死了,埋葬时亦要尽礼,遇冥诞纪念日亦要依礼。这是在礼上行孝。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虽然如此,亦谈不上孝。又曰:“今之孝者,皆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要有恭敬心,才能算是孝道。这是世间上说的孝顺父母的道理。

  明·莲池大师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精神上得超生,物质的享受还在其次。物质再好,精神不愉快,还谈得上什么享受?如果精神快乐,粗茶淡饭,亦乐在其中。

  将上述两方面对照一下,佛法讲的出世间的孝道,比世间的孝道又深了一层。佛法讲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乐。

  盂兰盆,华梵兼称,即“救倒悬盆”,如人脚朝上,头朝下,很苦。轮回时等于人颠倒一样。宗密之盂兰盆疏曰:“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迹,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贤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

  本经因缘发起在印度,到了中国梁武帝大同四年时,才开始做盂兰盆会,意义有二:初发起时,本供佛斋僧,到了中国变成施鬼超度鬼神,走了样。在佛陀当年,目连出家动机纯为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学神通以救其母。因目连之母以杀生太多,死后必堕落。神通即精神通达之意,凡夫相对之物格格不入,无法圆融。在佛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结果见其亡母在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目连以钵盛饭飨母,母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饭末到嘴即变成火炭,吞不下,目连自知无力,乃回报佛陀,佛言:亦非我之力能为,须赖众僧之力回向乃可救之。适逢七月十五日,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过错,身心清净。比丘们在三个月之内修持,那里毁犯不如法,欢迎同修大德举发并生欢喜心,目连就在这一天,以各种上味饮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仅救亡,且可延寿。盂兰盆法会缘起从此而来。

  世俗以七月十五日开鬼门关,杀鸡杀鱼以飨祖先,不但无益反增其负,如果父母有知,当会恨你。愿云禅师偈:“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弱肉强食,你吃他,他吃你,斗争永无休息,杀生是有因果的,造成世界纷争,永无宁日,佛教讲孝道,根本就在此,孝与顺要同时进行。净化社会要使每个人的心孝慈才行。

  目连救母以后,年年仿此。梁武帝时还没太走样,到了后来,完全走样,不知供养三宝,大量杀生,大吃大喝,不但不能救倒悬反而造孽。

  饿鬼道是十法界中之一界,属三恶道,然皆不出一念,如一念自私自利是小乘,处处为人著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是大乘菩萨。有十种的念即有十种的形态,如一个人,就具足了十法界善恶的功能。

  盂兰盆形似宝塔,认为好的,即可持来供佛,有五供养、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或在法会时拿来供佛,舍上七天,佛事完了再拿回去亦可。盆即是装种种供养的,先供养佛,再供养僧。供过鬼神的饭菜不能送给出家人吃,鬼神的俗家子孙可以吃,若给客人吃都不太恭敬,何况僧宝?

  佛说盂兰盆经

  这是本经的经题。台宗以五重释题,本经以法供为“名”,解脱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予乐为“用”,大乘为“教”相。本经以目连功行圆满而救母为发起,并为当机众。

  “佛”者,莫以为高深神秘,其实佛陀是有历史可考的,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四年四月八日,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侯罗。“佛说”是指本经乃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有千佛万佛,佛号乃就德而立名,有理想佛、本性佛。如西方弥陀佛,大家心向往之的,亦释迦所说。本性佛,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佛者,觉也。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是究竟的佛,福足慧足所以曰两足尊。进一步言,有三身佛。

  法身约理言,报化身约智言。法身约体。报身约相,应身约用。体相用三大是一体的,智理是一如的,若不互具不名为佛。依分别言有三身,实际只一身。如报身佛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即属于法身,他受用即属于应身,所以三身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周遍一切,尽虚空无一处不是佛的身。曰报身即是福慧圆满具足,应身佛“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的心不净,应身应不进去,众生有感诸佛才有应,如盒盖相承乃能有应,心佛众生一如,学佛即扩充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容乃大”。故对于佛之认识,应约事(历史佛)、约理(心内佛)来讲。

  “说”者,三身说法是一致的,“法报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本性的体是法身,必须从体相而起用,才能叫真说,称性而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根性有利钝,故见佛闻法有大小之别,以分别心闻法,法亦成分别。

  “盂兰盆”,华梵并举,梵语曰乌蓝婆拏,即救倒悬。盆,即装饮食之器具,如碗、钵等皆是。将物尽装一盆,此与佛制不合,应当像宝塔形,分门别类的供养,以法供养来救倒悬,所以盆是能救的,倒悬是所救的。凡夫有荣四倒,二乘有枯四倒,都是颠倒,故佛教教人无我,把我忘掉,证到我空真如、常乐我净四德,各人所了解的不同。常是亘古今而不变,乐是自在快乐,我是主宰义,净是内心清净。二乘以常乐我净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凡夫本来无常的,计以为常,将苦作乐,执为实我,妄计为净。总而言之,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皆不对,若证到了,怎么说都对。

  “经”是通题,佛、天、仙、化人、弟子皆可说经,这一部经曰“佛说”,即简别乃佛所说。以“人法”立题(法供为名,佛是“人”,盂兰盆是“法”。)

  目连随佛出家,道行圆满——修神通的,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常讲有五眼(肉、天、慧、法、佛)六通。神即精神,通即通达,知己知彼,有了神通可以入地、升天、入水、入火,内四大与外四大合成一体,到了罗汉的地位就有神通了,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无障碍。内四大与外四大,元素是一样的。

  本经以“解脱”为体,又言以“自性三宝”为体。解脱为体主要是讲“无明父,贪爱母”,在事相讲救母,在理上讲救无明贪爱之父母,转过来成中道智慧。三宝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住持三宝。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这是佛宝,说四圣谛是法宝,度五比丘是僧宝,总曰“住持三宝”。佛灭度之后的住持三宝,若泥塑纸绘之佛像,曰佛宝,黄卷赤牍,曰法宝,剃度染衣的,曰僧宝。若言“别相三宝”,即法报应三身,以海水为墨,书之不尽,不可说之修多罗,法宝也。三贤十圣,僧宝也。“一体三宝”即以实相观慧,双照诸法,双泯诸法,寂照同时的,曰佛宝。真俗中三谛具足,曰法宝。事理和合,理事相契,曰僧宝。众生迷此三宝,起惑造业,生出了九法界苦集的颠倒,诸佛悟此三宝,修因克果,破除了三惑的恶业。

  本经以“大孝救亲”为宗。“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又经云:“孝名为戒。”如果你能尽孝道,就等于守戒。如地藏菩萨往昔为婆罗门女时,为度母亲,发大慈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孝有世间、出世间之别,世间之孝:第一、尊亲。尊重你的双亲,如同大禹与周武王。二、不辱亲,光宗耀祖。三、能养,奉侍双亲。出世间孝:一、要尽心的供养,以直名孝,以直心表明孝道。二、欲令修善。三、劝令舍恶。四、使证佛道。再者以慈为孝,慈悲心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尽心供养者,如四分律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乃至若不供养得重罪。”如果你不供养父母即得重罪。诱令修善者,如佛说孝子经言:“若不以三尊(三宝)之智,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如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儒家亦言:“父母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哭也。”不过儒家言孝,只限于现在世,佛门言孝,通于三世,世世父母悉令度脱。

  生缘慈者,观众生如同自己父母,久而久之,自然冤亲平等了。故能作此观,可入于“慈心三昧”,“观一切众生是我生生世世之父母,而杀而食者,是杀我父母,食我父母”。法缘慈者,了解一切诸法因缘所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四大合成,冤亲一相。无缘慈者,了解烦恼即菩提…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