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即涅槃,法界一相。如是又进一层,善与恶的归元都是一心所造。众生缘慈是三乘共修的,二乘虽无利他之愿,但也可以修,不过比较软弱一点。法缘慈是菩萨所修,二乘亦修少分。无缘慈是中道的佛法,二乘不知,乃菩萨独修,不共二乘之法门。

  阐扬孝道、慈悲,这是本经之主旨。孝与慈是有连带关系的,在儒家来讲,“无故而伤一虫一草木,非孝也。”况释氏之慈悲乎?目连尊者,迹现二乘,本地早就是大菩萨,以救母缘起,请佛说盂兰盆经,老实说来,还是利他的。是给我们后来众生开一条路。有慈悲心就有顺,所谓顺法性。有孝是佛法的宗要,慈心可以顺法性,佛为父,法为母,若一念不觉,背觉合尘,即成“无明父,贪爱母”,同归苦轮海。反之,若背尘合觉,即成“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脱。(净名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故亦可以“大孝救亲”为宗。

  本经以“拔苦予乐”为用,拔饿鬼的苦,予生天之乐。拔生死的苦,予泥洹的乐。拔除滞寂的苦,予神通的乐。拔除二边的苦,予中道之乐。

  判教以“大乘生酥”、“方等”为教相,属菩萨藏所摄,乃是菩萨的境界,绝不是二乘境界。目连于阿含十二年中得神通。有言本经属小乘藏教所摄,如若为小乘所摄,经中不会谈及“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就观心言,一切时中常修法供,二六时中要修解倒悬,不可须臾离开拔苦予乐之观念。

  “经”,梵语修多罗,契经之简称。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既契理又契机,方可曰经。若偏于一,即不可曰经。含贯、摄、常、法四义,或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五义。亦可作路径来讲,即指示人生应走之大道。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这是本经的翻译时代及人物。

  佛教经典说在印度,皆为梵文,故翻译者须精通两国语言以及佛法。三国后是西晋,法师是尊称,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三藏是经律论,精通三藏的出家人,叫三藏法师。

  本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阿难之问,说灭后于此二日可设斋会。第三名“报恩经”,取目连救母意,但翻译者失考。竺法护所翻译的这部经,可说是最早的。

  竺法护,梵语竺昙摩罗刹。竺、姓也,法护、名也。月氏国人,在今甘肃中部青海东部,世居敦煌,八岁出家,随师父竺高座游历西域,遍访诸国,回到敦煌、长安,一路上都在做翻译的工作,所译经典有一百六十五部之多,晋惠帝时,关中大乱,师与门徒至河南渑池,后来生病往生了,享寿七十八岁。

  序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以下是解释经文。这几句话叫“通序”或“证信序”。一切经典之首同安此语,故曰通序。以六种成就表信,证明为佛所说,故亦名证信序。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三分说经,是出自于东晋道安大师之手。序分是序说一经发起之因缘,正宗分明一经宗要,流通分即将此经流通后代。三分释经,古来曰“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闻如是,或曰如是我闻,一也。六种成就中无众成就,经文之末“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可当众成就也。阿难尊者自谓此经乃我从佛所亲闻,借世法表假我。一切佛经之首以“如是我闻”四字起首,印度外道之经首用阿(无)忧(有),来表明示别故。佛灭度前,大家都很悲哀,阿那律陀叫阿难急急请问佛陀四事:

  一、如何对付恶性比丘?

  默摈(大家精神封锁,不理他,到必要时逐出僧团)。

  二、以什为师?

  以戒为师。

  三、依何而住?

  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经典首句当如何?

  如是我闻。

  可知为佛临终遗言。此之“我”,乃指阿难言。阿难尊者为佛堂弟,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出家,三十年为侍者,与罗侯罗同岁,同在佛成道日出生,故名“庆喜”。

  在未当侍者前所有经典,皆“如是我闻”——如是之法我阿难辗转闻到(转*轮经:阿难比丘,口自宣言,尔时我不见,如是辗转闻,佛游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闻,顺世谛流布。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一切智者,觉行圆满曰“佛”,以四种住应迹人间,示同起居曰“在”。各地时间不一,故以一时标之。“舍卫国”,西域大国名,曰闻物或丰德。“祇园”为须达多长者黄金铺地供佛,只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故取以为名。

  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舍卫国祇园,处成就。他经通常加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现在省略了。上言“通序”,佛说之经典大都有如上所述之六成就。

  佛所说的经典,当然很多,所谓以声为经的,如听者得道。大品般若云,“从善知识所闻”,即以声尘为经。或以色为经的,佛灭后纸墨的传持,“从经卷中闻”。或以法尘为经的,“内自思为经,与诸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契于觉”。

  总言之,经为诸法之本,如依世界悉檀说为教本,为人、对治悉檀说为行本,第一义悉檀说为义本。如来离却四悉檀不说法,皆依四悉檀而说。而经义有“常”、“法”等义。一部经天魔不能破坏,教常。真而不杂,行常。湛然不动,理常。依法言,可轨可持。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为一切的轨范。解释一部经要依义不依文,因为翻译的手笔不同,见解也不同。下文讲“别序”,即一部经的当机众,缘起。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大目犍连,本经之当机众。目连原名“尼拘律陀”,西域树名,以父母祷此树而生。摩诃,华言大多胜,为天王大人所敬曰“大”,普遍的了解内外经典,曰“多”,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曰“胜”。言大即摄多、胜。

  目连原名釆菽氏,印人有以父母之名或地等为名的。釆“菽”氏之菽即胡豆,上古印度有一种仙人在山上修行,爱吃胡豆,故以为名。到目连尊者这一代,他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目连未出家前与舍利弗同拜沙然梵志为师父,师父死后领了二百五十个门徒修净行,(佛之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皆外道归佛),两人相约,若遇明师当相告,一日目连遇到马胜比丘(额鞞)威仪很庄严的走在街上,目连乃问:“汝师为谁?给你讲些什么法?”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沙门本为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后成佛教出家者之专称。佛教立教的根本就是因缘。目连一听,心服不已,即归告舍利弗,两人一同领众弟子归佛出家。一个是神通第一,一个是智慧第一。

  六通即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前五通比较容易,第六漏尽通不容易。神通即精神通达了,凡夫多用识不用智,如能撇开识,用智慧,就容易通达,识即分别心,完全以识为本位,五、六、七、八识皆离不开分别。如果以智慧为本位,精神自然通达。凡夫肉眼,只看近不能见远,一纸之隔即见不著。天眼通就不然,以智慧为基础,是心非眼,如楞严:“能见的非眼,而是心。”观色无障碍,能见六道众生,前因后果。天耳通亦然,能够听的并不是耳朵,有浮尘根(在色体一方面讲没有作用,如人死了,耳朵还存在,但听不见),胜义根(精神系统)。他心通,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我所想的,差不多,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烦恼,外面就现春夏秋冬四季,心里忧喜,就现喜怒哀乐的外表,所谓将己心比他心,也就容易通达了。宿命通,如同今之宿命论,过去多少生以前的事都会知道,常人如果健忘,今生幼小之事亦不一定能记得,根本谈不到宿命通。佛言三世因果业力牵的道理懂了,通过了三世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宿命通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丝毫不爽。神足通,脚力快。凡人脚慢,胖子走路慢一点,瘦子快一点。腿长的比腿短的要快一点。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果离开了色、心二法的障碍,把我、法观空了,没有粗重自体的观念了,要到那里就到那里,很快就到了。漏尽通即漏落生死的烦恼通通尽了。神名天心,通曰慧性,天然之慧,照彻无碍。神足通可示视种种变化,漏尽通可知苦集灭道。六种都叫做神通。

  始得六通,六通是本具的,人人都具足了六通的功能,可惜为烦恼所障蔽,六通不显不自在,神没有通,必须藉修来显通。

  舍利弗与目犍连初闻因缘之法,破见惑,证须陀洹果,得初果罗汉。“始得”者即始觉之智,本具六通即本觉之理。本觉之理无始无终,始觉之智是有始无终。被二障所缠不得六通即不觉,不觉即无始有终。故六通虽本具,必加修德而显。乘性而起的修,才能得六通妙用。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为度母而出家修道,故得道时以度母为急务,父母之恩极重,生身的父母,三年乳哺,推干就湿,没有做过父母不知父母之恩重。“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与子女年龄相差太多了,等你有能力奉养的时候,父母已经等不及了。为人子女者,孝顺为先,当令离苦得乐,叫他精神上得到快乐才是真正的孝顺。学佛者以弘法利生为家务事业,先把你的父母亲眷度脱了,再来度众生。(若以菩萨言,“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是不容易的,自己问题都解决不了,怎能帮助他人?)目连之母在世时恶业太重了,不可能超生。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道眼即天眼,由证道而得故。三界为器世间,六道为众生世间。一念具足十法界,其母未修善,四圣法界不必观,只有在六凡法界来观,天、人、修罗、地狱、畜生各道中皆不见其母。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看到已经死去的母亲生在饿鬼道中。以因果律言,做坏事得恶报,这应该是等流果。如果你做人…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