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顯明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即涅槃,法界一相。如是又進一層,善與惡的歸元都是一心所造。衆生緣慈是叁乘共修的,二乘雖無利他之願,但也可以修,不過比較軟弱一點。法緣慈是菩薩所修,二乘亦修少分。無緣慈是中道的佛法,二乘不知,乃菩薩獨修,不共二乘之法門。

  闡揚孝道、慈悲,這是本經之主旨。孝與慈是有連帶關系的,在儒家來講,“無故而傷一蟲一草木,非孝也。”況釋氏之慈悲乎?目連尊者,迹現二乘,本地早就是大菩薩,以救母緣起,請佛說盂蘭盆經,老實說來,還是利他的。是給我們後來衆生開一條路。有慈悲心就有順,所謂順法性。有孝是佛法的宗要,慈心可以順法性,佛爲父,法爲母,若一念不覺,背覺合塵,即成“無明父,貪愛母”,同歸苦輪海。反之,若背塵合覺,即成“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脫。(淨名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故亦可以“大孝救親”爲宗。

  本經以“拔苦予樂”爲用,拔餓鬼的苦,予生天之樂。拔生死的苦,予泥洹的樂。拔除滯寂的苦,予神通的樂。拔除二邊的苦,予中道之樂。

  判教以“大乘生酥”、“方等”爲教相,屬菩薩藏所攝,乃是菩薩的境界,絕不是二乘境界。目連于阿含十二年中得神通。有言本經屬小乘藏教所攝,如若爲小乘所攝,經中不會談及“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就觀心言,一切時中常修法供,二六時中要修解倒懸,不可須臾離開拔苦予樂之觀念。

  “經”,梵語修多羅,契經之簡稱。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既契理又契機,方可曰經。若偏于一,即不可曰經。含貫、攝、常、法四義,或出生、顯示、湧泉、繩墨、結鬘五義。亦可作路徑來講,即指示人生應走之大道。

  西晉叁藏法師竺法護譯

  這是本經的翻譯時代及人物。

  佛教經典說在印度,皆爲梵文,故翻譯者須精通兩國語言以及佛法。叁國後是西晉,法師是尊稱,以法爲師,以法師人。叁藏是經律論,精通叁藏的出家人,叫叁藏法師。

  本經先後有叁種譯本,第一種就是西晉竺法護所譯,名“佛說盂蘭盆經”。第二是西晉惠帝時法炬法師所譯,名“灌臘經”,有雲仍爲西晉竺法護譯,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蘭盆,臘在夏滿之日,佛依阿難之問,說滅後于此二日可設齋會。第叁名“報恩經”,取目連救母意,但翻譯者失考。竺法護所翻譯的這部經,可說是最早的。

  竺法護,梵語竺昙摩羅刹。竺、姓也,法護、名也。月氏國人,在今甘肅中部青海東部,世居敦煌,八歲出家,隨師父竺高座遊曆西域,遍訪諸國,回到敦煌、長安,一路上都在做翻譯的工作,所譯經典有一百六十五部之多,晉惠帝時,關中大亂,師與門徒至河南渑池,後來生病往生了,享壽七十八歲。

  序分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以下是解釋經文。這幾句話叫“通序”或“證信序”。一切經典之首同安此語,故曰通序。以六種成就表信,證明爲佛所說,故亦名證信序。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叁分說經,是出自于東晉道安大師之手。序分是序說一經發起之因緣,正宗分明一經宗要,流通分即將此經流通後代。叁分釋經,古來曰“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聞如是,或曰如是我聞,一也。六種成就中無衆成就,經文之末“四輩弟子歡喜奉行”,可當衆成就也。阿難尊者自謂此經乃我從佛所親聞,借世法表假我。一切佛經之首以“如是我聞”四字起首,印度外道之經首用阿(無)憂(有),來表明示別故。佛滅度前,大家都很悲哀,阿那律陀叫阿難急急請問佛陀四事:

  一、如何對付惡性比丘?

  默擯(大家精神封鎖,不理他,到必要時逐出僧團)。

  二、以什爲師?

  以戒爲師。

  叁、依何而住?

  依四念處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經典首句當如何?

  如是我聞。

  可知爲佛臨終遺言。此之“我”,乃指阿難言。阿難尊者爲佛堂弟,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出家,叁十年爲侍者,與羅侯羅同歲,同在佛成道日出生,故名“慶喜”。

  在未當侍者前所有經典,皆“如是我聞”——如是之法我阿難輾轉聞到(轉*輪經:阿難比丘,口自宣言,爾時我不見,如是輾轉聞,佛遊波羅奈,爲五比丘說四谛法)。聞,順世谛流布。不異名“如”,無非曰“是”,機感相扣,法席周圓曰“一時”,一切智者,覺行圓滿曰“佛”,以四種住應迹人間,示同起居曰“在”。各地時間不一,故以一時標之。“舍衛國”,西域大國名,曰聞物或豐德。“祇園”爲須達多長者黃金鋪地供佛,只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故取以爲名。

  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舍衛國祇園,處成就。他經通常加上“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現在省略了。上言“通序”,佛說之經典大都有如上所述之六成就。

  佛所說的經典,當然很多,所謂以聲爲經的,如聽者得道。大品般若雲,“從善知識所聞”,即以聲塵爲經。或以色爲經的,佛滅後紙墨的傳持,“從經卷中聞”。或以法塵爲經的,“內自思爲經,與諸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契于覺”。

  總言之,經爲諸法之本,如依世界悉檀說爲教本,爲人、對治悉檀說爲行本,第一義悉檀說爲義本。如來離卻四悉檀不說法,皆依四悉檀而說。而經義有“常”、“法”等義。一部經天魔不能破壞,教常。真而不雜,行常。湛然不動,理常。依法言,可軌可持。法可軌,行可軌,理可軌,爲一切的軌範。解釋一部經要依義不依文,因爲翻譯的手筆不同,見解也不同。下文講“別序”,即一部經的當機衆,緣起。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本經之當機衆。目連原名“尼拘律陀”,西域樹名,以父母禱此樹而生。摩诃,華言大多勝,爲天王大人所敬曰“大”,普遍的了解內外經典,曰“多”,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曰“勝”。言大即攝多、勝。

  目連原名釆菽氏,印人有以父母之名或地等爲名的。釆“菽”氏之菽即胡豆,上古印度有一種仙人在山上修行,愛吃胡豆,故以爲名。到目連尊者這一代,他是王舍城宰相的兒子。目連未出家前與舍利弗同拜沙然梵志爲師父,師父死後領了二百五十個門徒修淨行,(佛之常隨衆千二百五十人皆外道歸佛),兩人相約,若遇明師當相告,一日目連遇到馬勝比丘(額鞞)威儀很莊嚴的走在街上,目連乃問:“汝師爲誰?給你講些什麼法?”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沙門本爲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後成佛教出家者之專稱。佛教立教的根本就是因緣。目連一聽,心服不已,即歸告舍利弗,兩人一同領衆弟子歸佛出家。一個是神通第一,一個是智慧第一。

  六通即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前五通比較容易,第六漏盡通不容易。神通即精神通達了,凡夫多用識不用智,如能撇開識,用智慧,就容易通達,識即分別心,完全以識爲本位,五、六、七、八識皆離不開分別。如果以智慧爲本位,精神自然通達。凡夫肉眼,只看近不能見遠,一紙之隔即見不著。天眼通就不然,以智慧爲基礎,是心非眼,如楞嚴:“能見的非眼,而是心。”觀色無障礙,能見六道衆生,前因後果。天耳通亦然,能夠聽的並不是耳朵,有浮塵根(在色體一方面講沒有作用,如人死了,耳朵還存在,但聽不見),勝義根(精神系統)。他心通,即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我所想的,差不多,誠于中形于外,心裏有煩惱,外面就現春夏秋冬四季,心裏憂喜,就現喜怒哀樂的外表,所謂將己心比他心,也就容易通達了。宿命通,如同今之宿命論,過去多少生以前的事都會知道,常人如果健忘,今生幼小之事亦不一定能記得,根本談不到宿命通。佛言叁世因果業力牽的道理懂了,通過了叁世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宿命通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絲毫不爽。神足通,腳力快。凡人腳慢,胖子走路慢一點,瘦子快一點。腿長的比腿短的要快一點。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如果離開了色、心二法的障礙,把我、法觀空了,沒有粗重自體的觀念了,要到那裏就到那裏,很快就到了。漏盡通即漏落生死的煩惱通通盡了。神名天心,通曰慧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神足通可示視種種變化,漏盡通可知苦集滅道。六種都叫做神通。

  始得六通,六通是本具的,人人都具足了六通的功能,可惜爲煩惱所障蔽,六通不顯不自在,神沒有通,必須藉修來顯通。

  舍利弗與目犍連初聞因緣之法,破見惑,證須陀洹果,得初果羅漢。“始得”者即始覺之智,本具六通即本覺之理。本覺之理無始無終,始覺之智是有始無終。被二障所纏不得六通即不覺,不覺即無始有終。故六通雖本具,必加修德而顯。乘性而起的修,才能得六通妙用。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目連爲度母而出家修道,故得道時以度母爲急務,父母之恩極重,生身的父母,叁年乳哺,推幹就濕,沒有做過父母不知父母之恩重。“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與子女年齡相差太多了,等你有能力奉養的時候,父母已經等不及了。爲人子女者,孝順爲先,當令離苦得樂,叫他精神上得到快樂才是真正的孝順。學佛者以弘法利生爲家務事業,先把你的父母親眷度脫了,再來度衆生。(若以菩薩言,“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這是不容易的,自己問題都解決不了,怎能幫助他人?)目連之母在世時惡業太重了,不可能超生。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道眼即天眼,由證道而得故。叁界爲器世間,六道爲衆生世間。一念具足十法界,其母未修善,四聖法界不必觀,只有在六凡法界來觀,天、人、修羅、地獄、畜生各道中皆不見其母。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看到已經死去的母親生在餓鬼道中。以因果律言,做壞事得惡報,這應該是等流果。如果你做人…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顯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