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純果法師)

  心經講記

  純果法師著

  ——癸巳年講于香牙小菀——

  前記

  一、經題

  二、譯題

  叁、正文

  前記

  《心經》注釋,自古已有很多注解,經中深奧處,古人已經說得極其透徹,實不容後人再來據理解釋一番。

  所以我現在發動寫這本書的因素,只是出于自己的研究性質而已。一般來講,吾人但凡研究一件學說,都可以增加自己的學曆。但如果只一味深深研究閱讀,實不若出于手寫一篇。或經過一番強烈記憶,或絞過一番腦汁而寫成的,總比閱讀又再熟識一點。所以記寫給與我們研究和演講是有莫大的利益的。那麼,姑就這點,就算是我發動寫書的因素吧。

  這書的講稿,記得是在去年二月間完成的。因印務的耽擱,一直挽到現在整整已有一年多才出版。這點,我感到很抱歉,特向諸出資而熱心幫忙者,致其無限的歉意和謝意!

  甲午年五月五日純果記于燈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玆釋此經,大科分叁:一經題,二譯題,叁正文。

  一、經題

  照諸方解釋經題,各有各的不同用法。例如賢首宗解釋經題,先以十種懸門解釋;天臺宗解釋經題,先以五重玄義解釋。然他們這種解釋,固然各有各的深義在,可是在于一般初機學者就很難看得懂。我現在解釋這經題,就是爲適應于一般初機學者,所以上面兩種釋法,權且不用,而以最淺現的文字解釋,藉使一般初機學者,一目了然,對文了義。

  這部《心經》,在于文字的量上,只不過二百六十個字而已。然它所包含的意義,非常廣闊。略則可收攝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廣則可收攝如來所說一代的時教。佛所說一代時教,其文義雖然浩瀚如海,實際研究起來,無非是要破除一切衆生的執見而已。如凡夫的執有,二乘的執空,菩薩的執邊見。然這些執著,這部《心經》就可破除無遺。所以這部《心經》可說是如來破除執著的指要,是一大部《般若經》的精華,是叁藏的中樞,是衆經的關鍵。故此經的重要性是值得人人研究的。我們果真要明白佛的真義,那麼對于這部《心經》不但要重視,而且還要多多學習研究。如此時日一久,其義理自然就會彰顯。此謂〈孔夫子〉說:“溫故而知新”是也。

  至于此經的翻譯,在〈中國〉曆史上,自〈秦〉至〈宋〉,共有五種譯本:

  一、〈後秦〉〈鸠摩羅什〉譯,經名《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字句與〈唐〉〈玄奘法師〉譯本大同小異)

  二、〈唐〉〈玄奘法師〉譯,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現在所解此經)

  叁、〈唐〉〈利言〉尊者譯,經名也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四、〈宋〉〈法月〉譯,經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經》。

  五、〈宋〉〈施護〉譯,經名《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五種譯本中,通常所流傳的僅爲〈秦〉本與〈唐〉〈玄奘法師〉的譯本。其中尤其是〈唐〉〈玄奘法師〉的譯本最爲流行。此原因,大概是他的譯法比較精妙,文約義赅,所以才能受到古德以及現代學者的一致推崇。

  這部《心經》,有人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也有人說是〈觀世音菩薩〉說的。這兩種說法,我們都不能否認他們所說沒有根據。據〈賢首〉國師說,此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依《尋珠》說,此經則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尋珠》所說,乃據〈施護〉尊者的譯本。如譯本雲:“世尊在〈靈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提竟。〈舍利弗〉白〈觀世音菩薩〉言:若有人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雲何修學?而〈觀世音菩薩〉遂說此經。”照此推之,此經則可斷定爲〈觀世音菩薩〉所說無疑。但照這樣說法,卻有兩種疑問,如此經既是〈觀世音菩薩〉所說,何以稱名爲經?答:菩薩所說,有佛作證,皆可名經。縱此說,吾國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法寶壇經》,既不得佛作證,何以稱名爲經?答:此乃後人爲表尊敬故。猶如此間宗教家各自尊其教,而所崇奉者,皆稱爲經。如〈老子〉〈莊子〉〈列子〉,道家稱《道德真經》《南華經》《沖虛真經》,以及耶教之《聖經》,回教之《可蘭經》等類。

  此經的來源,我們大略已經明白,以下就來解釋經題。般若是梵語,乃五種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古德之所以不翻,是因爲吾國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名辭可來代表它,所以依舊仍存梵語。此意思是要一般讀者對它生起尊重。現在有人把它翻做智慧,其實這種翻譯,是很勉強的。因爲現在一般人對于智慧的認識,往往都是錯誤的。譬如現在科學昌明,物質發達,一般人都公認是人類聰明智慧所開發。可是這種智慧決非佛家所說的智慧。須知世間的智慧是帶有姣滑奸詐危害人類的,真有智慧的人決不會這樣作。現在如果把般若翻作智慧,當然是專指出世間的智慧而言。它是超凡、絕情絕見,是沒有分別的。是吾佛所證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吾佛不但自己證到這種智慧,同時也證知一切衆生都有這種智慧。衆生與佛都是平等的。可是衆生雖有,但現在已經迷而不覺。這原因,是衆生的性情好以妄動,凡情執見深重,以致其不動之性變爲情性。以情性而起分別,攪亂本性致使沈濁,乃至不能了見自性真如,所以就把與佛平等的智慧迷失了。這是衆生的執情昧性處。如〈朱夫子〉說:“心之未動則爲性,已動則爲情,所謂心統性情也。”又雲:“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淨器盛之則清,以不淨之器盛之則臭,以汙泥之器盛之則濁。”蓋吾人之性,亦複如是,此聽其衆生善用與不善用已耳。

  智慧,若再分析來說,也有各種的類別,此視衆生的根器而定。大器則有大的智慧,小器則有小的智慧。如凡夫外道,凡情未了,邪見未除,對于世間法,起諸分別,以有爲法,執有執無,執常執斷,生起種種妄執。他們這種妄執,固然不足稱爲智慧。聲聞緣覺的智慧,他們同修四谛十二因緣法,以出世間智,觀察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也從因緣滅,畢竟空無。他們雖能這樣觀察,卻只能破得人空,不能破得法空,只能破其分段生死,不能破其變易生死,其永遠滯在界外的偏空有余涅槃,一味自善其身。所以他們的智慧,是愚法,不是直截了當,終于被佛呵爲“焦芽敗種”之類。他們這種智慧,固然是屬于偏小的智慧。至于菩薩的智慧,則比二乘高了一籌。他們對于叁界一切諸法,觀空不見空,觀有不見有,空有二邊,全不執著。而菩薩的主要任務,在于教化衆生,所以菩薩對于度生之道,往往太過溺愛,以致有了愛見,這樣又執在一邊,偏離了中庸之道。菩薩雖有極度的智慧,但不若佛的智慧那樣曠達。佛的智慧是蕩蕩然,一無所著,決非二乘人所能了解,決非不到二死永亡五住究竟的人所能體會,所以佛的智慧是甚深難解的。如《法華經》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是也。然在體用方面說,智是體,慧是用。體,以法界爲體,用,以法界爲用。所以佛的智慧是整個的,其體也是究竟的。好比佛經常常說,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就是說佛的體用也遍滿一切處,它是沒有限際的。

  至于般若的含義,據古德所解,共有叁種區別: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叁、文字般若。

  一、實相般若。實相,就是堅實義。是諸佛的法身理體,也就是一切衆生的常住不變自性。如世間一切諸法,究其根底,皆是沒有自性,隨著宇宙變遷。這如花木,一到春天,開紅開綠,很美麗,很好看。但一到秋天,就全枯萎了。它們這種變遷,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所以才會隨著時間變更。現在這個實相般若,就不像世間那些無常的東西,它是諸佛常住的法身,是一切衆生的本體。其本體,曆叁世不遷,陶洪爐不變,這就是實相般若。由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也可以證明,人人都具有一個不變的體性,例如我們在幼年時所看到的海水,海水是深藍色的,到了老年再去看海水,海水也還依然是深藍色的。這樣不變,就足可證明我們這個見性是永遠不會變動的。我們所變動的,只是軀殼而已。關于這種說法,在《楞嚴經》佛與〈波斯匿王〉談論最爲詳細,要明白,可參考其文。

  二、觀照般若。觀,是能觀智,照,是所照境。我們六根對六塵,若是沒有般若觀照力去觀察,那麼六根就會被六塵所轉,不知不覺去分別它們。如果我們的真如心變成攀緣心,妄想心,這就是缺乏觀照力所致。但凡,每個博地凡夫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如果想不隨外境所轉,就必須處處提醒警惕,對于一切境界,一定要以般若觀照力去觀察,知道它們是沒有自性,虛妄的生,虛妄的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對于一切境界,果能如是觀照,其幻滅心自然會消滅,同時定力也會逐漸生長。故觀照般若一法,是每個修行人所必須學習的。它是成佛的捷徑,是了脫生死的梯梁。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修行,將來絕對可以成聖成賢的。

  叁、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是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的前方便。上面兩種般若一理一事,雖然各有深義,若是沒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來,那麼實相般若之理和觀照般若之事也就無從推究。所以,文字般若就是學佛人的一件方便。這裏,可能有人會産生疑問,據《起信論》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照這推之,諸法既不可說,爲什麼吾佛已今還以文字聲言唠唠叨叨說出一大藏教呢?答: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此固屬定論。但吾佛爲要教化衆生,不得已從無言說中而說,此如以指標月,以文字般若作爲方便。然以吾佛說法,端在隨機教化,吾佛既以文字般若作爲方便,把實相般若深義介紹出來,在衆生方面,就不可隨意執著。須知這只是吾佛說法的一種權巧方便,是一種修學實相般若的媒介。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因爲實相般若,…

《心經講記(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