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是沒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來,則實相般若的深義,也就無從了解。實相般若若無從了解,焉能修證?所以,吾佛爲將佛法永紀于將來,不得已權宜立此文字般若,以可後人研究。吾人若要修證實相般若,當須在觀照般若上修,這點,我們也要牢牢記住。
梵語波羅蜜多,此翻到彼岸,又雲彼岸到。岸,即道岸。意謂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煩惱爲中流,般若爲船筏。現在衆生留居此岸,故沈溺生死。佛已空五住,盡二死,即已到彼岸。一此一彼,此即佛與衆生之差別處。現在衆生淪陷此岸,隨其煩惱漂流,就是缺乏般若船筏的緣故。猶若〈惠能〉禅師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所以衆生要渡此岸,必須修習般若。般若稱爲船筏,意即渡義,如世人渡河過海,須用船筏。然世人之渡筏,是以金錢作爲川資,佛家之渡筏,則以戒定慧叁無漏學作爲資糧。有這叁者,才能渡此生死海。須知這船筏乃是十方諸佛菩薩所共乘,過去諸佛乘這筏到彼岸,現在諸佛也乘這筏到彼岸,未來諸佛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到彼岸,當然也要乘這船筏。此謂“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以下就來解釋心字。心,有肉團心,緣慮心,積聚要心,堅實心。現在所講的是最後兩個心。因肉團心,有形相,是每個人的父精母血所構造出來。這心有壞滅,現在一般人都認這心是自己的心,這樣認識是錯誤的!殊不知這心是根境相對而産生的妄心。不但有生有滅,有分別,而且奸詭谄詐,我慢貢高。因爲現在一般人認不得這心,所以才受這虛妄心所驅使,而輪回六道。然這虛妄心,不但一般凡夫認不得,就連二乘人也同樣認不得。二乘人雖粗惑已斷,但細惑尚在,往往也被這虛妄心所惑。我們拿個例證,如《楞嚴經》說:“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答道:“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遂,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心,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因爲有這樣的妄執,所以佛特別提出七處征心,把〈阿難〉的虛妄心破得體無完膚,然後又以“十番顯見”重把〈阿難〉的真心和盤托出。我們想想,〈阿難〉是何等人,他是個證果的人,尚且不能辨別這妄心和真心,何況我們這些博地凡夫。我們不但不能辨別,甚至連心的邊緣也認不得的。然而,這心雖難辨別,我們假若細細檢討,總能分得真是真妄是妄。這真心並不在別,就在我們日常所用中。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辨別,是因這真心已被塵影心所覆,所以不能顯現出來。雖不顯現,但也不會遺失。這好比一面鏡子,雖被塵埃所障,而照人的效力尚在,我們若肯摩擦,其鏡子自然就會光亮。故《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楞伽經》說:“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故十法界也是由心所顯,此聽衆生善用與不善用。若是善用,這心就變得善。若不善用,這心就變得惡。我們要成佛,也是由這心去完成,我們要墮地獄,也是由這心去造作。故《佛名經》雲:“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爲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于外相求,無有是處。”故此心能善能惡,包含十法界,即“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指月錄》雲:“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又《傳燈錄》雲:“〈馬祖〉既住上藍,每示衆雲:即心是佛。僧問:爲甚麼即心是佛?祖雲:止小兒啼。僧雲:啼止後如何?祖雲:非心非佛。”又曰:“僧問〈大梅和尚〉,見〈馬祖〉得個甚麼,便住此山?〈大梅〉曰:〈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僧曰:〈馬祖〉近日佛法大別。〈大梅〉曰:作麼生別?僧雲:近又道非心非佛。〈大梅〉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馬祖〉謂大衆曰:〈梅〉子熟也。”又《傳心法要》雲:“師謂〈休〉曰:(〈裴休〉)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般若爲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爲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複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叁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爲叁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要節也。”時下一般人對于此心都不善于處理,故往往不能認識本心。假若能回光返照,萬緣俱寂,死心徹底尋求,總有一日覺悟,其何讓〈迦葉〉尊者一人獨得其訣,故學者應須努力。古人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心經》之“心”字卻是耐人尋味的,如人一心爲四肢百骸之主宰。
至于經字,佛的教典,統稱爲經。經者,常也。《維摩經注》雲:“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阻,衆聖不能異,故曰常也。”其含義,依古所釋,共有五種:一、湧泉義。此說經的含義,無窮無盡,猶若湧泉一般。二、出生義。佛的經典,是很深奧,它能出生無上諸勝妙法。叁、繩墨義。如匠師以繩墨劃定界限,知其分寸。此若佛經,指示邪正,學佛人應以眼力辨別,正則從之,邪應離之。四、顯示義。佛的經典,是導化于人,其理其事,是無遮掩,學者閱之,即知其義。五、結鬘義。經的含義,是很深廣,包含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其文其義,是有陳次,猶若華鬘。此五義,是依古訓。總說一句,經題是一經的綱要,人要研究經典,是要在經題下過一番工夫,經題明白,其義理就會明顯的。
二、譯題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二翻譯。佛應生在〈印度〉,所記載都是梵文巴利文,要成〈中國〉文,是要經過一番翻譯的。這部經是〈唐朝〉〈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唐〉,是朝代名。〈中國〉在〈唐朝〉,有前唐後唐。現在這唐,是屬前唐,即〈唐高祖〉。〈高祖〉諱〈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爲上柱國。〈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國公〉。〈虎〉生〈昺〉,〈昺〉生〈淵〉,皆襲封〈唐國公〉。〈淵〉仕〈隋〉,受〈恭帝〉禅,而有天下。都〈長安〉,國號曰〈唐〉。
叁藏,即經、律、論叁者。法師,以佛教法,爲人師表。意即這位法師,不但博學強識,且通叁藏,而是人天師範。師本名〈袆〉,諱〈玄奘〉,〈河南〉〈洛州〉人。少年出家,與兄長〈捷法師〉同住〈長安〉〈莊嚴寺〉。〈貞觀〉叁年私往〈西域〉,至〈貞觀〉七年到〈印〉土。而中間所經危險的事很多,集有《西遊記》。(非世所流傳小說之《西遊記》)如師到〈罽賓國〉,道路虎豹甚多,師終日閉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危然獨坐。師誠拜谒,老僧口授《心經》令誦,遂得山川路平,怪物潛蹤。後到〈中印〉土,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入〈王舍城〉住〈那蘭陀寺〉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貞觀〉十九年,師還京師,二月于儀鸾殿見帝。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師曰:“當去時陳表叁,上不蒙諒許,乃轍私行。”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師遂奏在〈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帝敕住〈弘福寺〉〈玉華宮〉翻譯,一共譯有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麟德〉元年,師與衆辭決,壽六十五。帝辍朝叁日,敕斂金棺銀椁,四月安塔于浐東原。師在〈西域〉〈戒賢論師〉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傳授〈窺基法師〉。現在這部《心經》是法師所譯。法師對于中國文化貢獻甚大,我們現在能讀誦是經,我們是應該“飲水思源”的。
叁、正文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別號。名雖不同,其人則一。不過照文義來說,〈觀世音〉似乎是在因上講,〈觀自在〉是在果上講。這一點,稍有差別。其意這位菩薩在因中修行時候,他不分別世間一切音聲,所以在果上就得了自在。另一說法:自在,是無畏義,及慈悲義,乃是觀感赴應之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例如世間衆生每受苦惱,往往就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以冀菩薩救護。菩薩尋聲救苦,隨時隨地就來搶救,這是慈悲義。衆生在苦,菩薩來救,總無所畏,這是自在義。在深一點說,菩薩證到實相般若,深達一切諸法空相,縱有晦昧境界現前,也知其相皆空,于理于事,任運自在,這也是自在義。菩薩二字,菩是菩提,此即覺義。薩是薩埵,此即衆生義。菩薩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衆生,此即上求下化之義。現在這位菩薩以自在觀智而自覺,同時也以自在觀智而覺化衆生。而菩薩能…
《心經講記(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