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講記
顯明法師講述
民國61年于臺北正覺蓮社
前言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前言
這一部經是佛教的孝經,講孝道的經。先講本經因緣。
佛門常言“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四重恩即是對上來講,要報父母、師長、衆生、佛菩薩的恩。對下來講,要救濟叁途(地獄——火途,餓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叁惡道及天、人、修羅叁善道)的痛苦。
世間法講孝順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與順是兩回事,孝是孝敬,順是順從,孝不一定是順,順也不一定是孝,倘兩者皆俱備當然最好。如順,順從父母的意思,父母說東,你跟著說東,父母說西你說西,他說好你也說好,他說壞你說壞。這是順,但不一定是孝。順從父母,如果父母做壞事,你也跟著做壞事,就不對了,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規勸他,這是孝。規勸可能不太好聽的話,忠言逆耳,這是孝,但不是順。
孔子對弟子樊遲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生之年,事奉時要盡禮節,父母死了,埋葬時亦要盡禮,遇冥誕紀念日亦要依禮。這是在禮上行孝。子夏問孝于孔子,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爲孝乎?”雖然如此,亦談不上孝。又曰:“今之孝者,皆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要有恭敬心,才能算是孝道。這是世間上說的孝順父母的道理。
明·蓮池大師說:“恩重山丘,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精神上得超生,物質的享受還在其次。物質再好,精神不愉快,還談得上什麼享受?如果精神快樂,粗茶淡飯,亦樂在其中。
將上述兩方面對照一下,佛法講的出世間的孝道,比世間的孝道又深了一層。佛法講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樂。
盂蘭盆,華梵兼稱,即“救倒懸盆”,如人腳朝上,頭朝下,很苦。輪回時等于人顛倒一樣。宗密之盂蘭盆疏曰:“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爲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沈闇迹,載饑且渴,命似倒懸,縱賢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叁尊,仰大衆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
本經因緣發起在印度,到了中國梁武帝大同四年時,才開始做盂蘭盆會,意義有二:初發起時,本供佛齋僧,到了中國變成施鬼超度鬼神,走了樣。在佛陀當年,目連出家動機純爲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學神通以救其母。因目連之母以殺生太多,死後必墮落。神通即精神通達之意,凡夫相對之物格格不入,無法圓融。在佛弟子中,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觀叁界六道,結果見其亡母在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裏冒煙,目連以缽盛飯飨母,母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悭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飯末到嘴即變成火炭,吞不下,目連自知無力,乃回報佛陀,佛言:亦非我之力能爲,須賴衆僧之力回向乃可救之。適逢七月十五日,叁個月結夏安居圓滿,爲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過錯,身心清淨。比丘們在叁個月之內修持,那裏毀犯不如法,歡迎同修大德舉發並生歡喜心,目連就在這一天,以各種上味飲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僅救亡,且可延壽。盂蘭盆法會緣起從此而來。
世俗以七月十五日開鬼門關,殺雞殺魚以飨祖先,不但無益反增其負,如果父母有知,當會恨你。願雲禅師偈:“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弱肉強食,你吃他,他吃你,鬥爭永無休息,殺生是有因果的,造成世界紛爭,永無甯日,佛教講孝道,根本就在此,孝與順要同時進行。淨化社會要使每個人的心孝慈才行。
目連救母以後,年年仿此。梁武帝時還沒太走樣,到了後來,完全走樣,不知供養叁寶,大量殺生,大吃大喝,不但不能救倒懸反而造孽。
餓鬼道是十法界中之一界,屬叁惡道,然皆不出一念,如一念自私自利是小乘,處處爲人著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即是大乘菩薩。有十種的念即有十種的形態,如一個人,就具足了十法界善惡的功能。
盂蘭盆形似寶塔,認爲好的,即可持來供佛,有五供養、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或在法會時拿來供佛,舍上七天,佛事完了再拿回去亦可。盆即是裝種種供養的,先供養佛,再供養僧。供過鬼神的飯菜不能送給出家人吃,鬼神的俗家子孫可以吃,若給客人吃都不太恭敬,何況僧寶?
佛說盂蘭盆經
這是本經的經題。臺宗以五重釋題,本經以法供爲“名”,解脫爲“體”,孝慈爲“宗”,拔苦予樂爲“用”,大乘爲“教”相。本經以目連功行圓滿而救母爲發起,並爲當機衆。
“佛”者,莫以爲高深神秘,其實佛陀是有曆史可考的,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四年四月八日,父名淨飯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輸陀羅,子名羅侯羅。“佛說”是指本經乃釋迦牟尼佛所說,佛有千佛萬佛,佛號乃就德而立名,有理想佛、本性佛。如西方彌陀佛,大家心向往之的,亦釋迦所說。本性佛,即心是佛,心外無佛。
佛者,覺也。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利、利他,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是究竟的佛,福足慧足所以曰兩足尊。進一步言,有叁身佛。
法身約理言,報化身約智言。法身約體。報身約相,應身約用。體相用叁大是一體的,智理是一如的,若不互具不名爲佛。依分別言有叁身,實際只一身。如報身佛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即屬于法身,他受用即屬于應身,所以叁身是一體而不可分的,周遍一切,盡虛空無一處不是佛的身。曰報身即是福慧圓滿具足,應身佛“千江有水千江月”,衆生的心不淨,應身應不進去,衆生有感諸佛才有應,如盒蓋相承乃能有應,心佛衆生一如,學佛即擴充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夠容納萬事萬物,“能容乃大”。故對于佛之認識,應約事(曆史佛)、約理(心內佛)來講。
“說”者,叁身說法是一致的,“法報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本性的體是法身,必須從體相而起用,才能叫真說,稱性而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生根性有利鈍,故見佛聞法有大小之別,以分別心聞法,法亦成分別。
“盂蘭盆”,華梵並舉,梵語曰烏藍婆拏,即救倒懸。盆,即裝飲食之器具,如碗、缽等皆是。將物盡裝一盆,此與佛製不合,應當像寶塔形,分門別類的供養,以法供養來救倒懸,所以盆是能救的,倒懸是所救的。凡夫有榮四倒,二乘有枯四倒,都是顛倒,故佛教教人無我,把我忘掉,證到我空真如、常樂我淨四德,各人所了解的不同。常是亘古今而不變,樂是自在快樂,我是主宰義,淨是內心清淨。二乘以常樂我淨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而凡夫本來無常的,計以爲常,將苦作樂,執爲實我,妄計爲淨。總而言之,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皆不對,若證到了,怎麼說都對。
“經”是通題,佛、天、仙、化人、弟子皆可說經,這一部經曰“佛說”,即簡別乃佛所說。以“人法”立題(法供爲名,佛是“人”,盂蘭盆是“法”。)
目連隨佛出家,道行圓滿——修神通的,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常講有五眼(肉、天、慧、法、佛)六通。神即精神,通即通達,知己知彼,有了神通可以入地、升天、入水、入火,內四大與外四大合成一體,到了羅漢的地位就有神通了,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無障礙。內四大與外四大,元素是一樣的。
本經以“解脫”爲體,又言以“自性叁寶”爲體。解脫爲體主要是講“無明父,貪愛母”,在事相講救母,在理上講救無明貪愛之父母,轉過來成中道智慧。叁寶有自性叁寶、別相叁寶、一體叁寶、住持叁寶。佛在菩提樹下成道,這是佛寶,說四聖谛是法寶,度五比丘是僧寶,總曰“住持叁寶”。佛滅度之後的住持叁寶,若泥塑紙繪之佛像,曰佛寶,黃卷赤牍,曰法寶,剃度染衣的,曰僧寶。若言“別相叁寶”,即法報應叁身,以海水爲墨,書之不盡,不可說之修多羅,法寶也。叁賢十聖,僧寶也。“一體叁寶”即以實相觀慧,雙照諸法,雙泯諸法,寂照同時的,曰佛寶。真俗中叁谛具足,曰法寶。事理和合,理事相契,曰僧寶。衆生迷此叁寶,起惑造業,生出了九法界苦集的顛倒,諸佛悟此叁寶,修因克果,破除了叁惑的惡業。
本經以“大孝救親”爲宗。“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又經雲:“孝名爲戒。”如果你能盡孝道,就等于守戒。如地藏菩薩往昔爲婆羅門女時,爲度母親,發大慈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孝有世間、出世間之別,世間之孝:第一、尊親。尊重你的雙親,如同大禹與周武王。二、不辱親,光宗耀祖。叁、能養,奉侍雙親。出世間孝:一、要盡心的供養,以直名孝,以直心表明孝道。二、欲令修善。叁、勸令舍惡。四、使證佛道。再者以慈爲孝,慈悲心有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盡心供養者,如四分律雲:“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乃至若不供養得重罪。”如果你不供養父母即得重罪。誘令修善者,如佛說孝子經言:“若不以叁尊(叁寶)之智,化其親者,雖盡孝養,猶如不孝,能令二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是報重恩。”儒家亦言:“父母有過,叁谏而不聽,則號泣而哭也。”不過儒家言孝,只限于現在世,佛門言孝,通于叁世,世世父母悉令度脫。
生緣慈者,觀衆生如同自己父母,久而久之,自然冤親平等了。故能作此觀,可入于“慈心叁昧”,“觀一切衆生是我生生世世之父母,而殺而食者,是殺我父母,食我父母”。法緣慈者,了解一切諸法因緣所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四大合成,冤親一相。無緣慈者,了解煩惱即菩提…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顯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