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顯明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

  具飯,總標設供。百味,盡其味之多,味道很多,酸甜苦辣。五果,有根、莖、葉、花、果者,如水果中有帶根的、帶花的等等。汲灌盆器,洗手、洗澡、洗腳等沐浴日用的工具,皆可供僧。香、燒的香,油、塗足用的,南傳多赤足,故腳上塗油,以資保護。錠,燈也,有燈足的叫錠,無燈足的曰燭,如蠟燭。二者可通用。床鋪,坐臥之桌椅板凳,盡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把它放在盆裏邊。盆包括盤子、碟子、碗,在印度總名曰盆,即盂蘭盆。甘美,見仁見智,我認爲是好的,即甘美,否則非甘美。認爲他值錢甘美。此表發心要真誠,並非叫你搜羅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來供養。如世人以名利是好的,出家人不以爲然。布施要清淨,如若偷別人搶別人的錢,或殺生所得之利來供養,不但無功德反而有罪。盡世甘美要作如是解。四事中略去醫藥、花、音樂,依理言應該都具足,即五供養,十供養,無一缺乏。甚至于身心的供養,心的供養,“虔誠獻香花”,只要心中虔誠,一花一香,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以此供養十方大德衆僧,普供養之。

  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一切聖衆,有在山間禅定者。禅定,定與禅定是兩回事,禅爲定之一種,廣義言,“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搬柴運水,迎賓送客,行住坐臥都是定。禅宗曰般若禅,參禅須有最高的智慧,否則不可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功夫,完全是最高智慧的表現,純粹的般若。定,由戒而生。製心一處曰定,即心不動。故禅與定,字面上稍稍有差別。山間禅定,爲修禅之一種方法,不一定山間可修,如果心不受世間五花八門的誘惑,即是禅定之功夫。

  四道果,四果羅漢,斷分別的煩惱,證到須陀洹果,曰見道(見道位)。斷欲界俱生煩惱之前六品,證到斯陀含果,即二果羅漢。進斷欲界後叁品盡,證阿那含果,即叁果羅漢,二、叁果同曰修道位。迷理起分別曰見惑,初果以八忍八智十六心即斷,故曰見道,逆煩惱流,順法性流,又名逆流。分別之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即是貪嗔癡慢疑等,與生俱來的煩惱。俱生的思惑有八十一品,叁界分九地,欲界五趣雜居地有九品,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合爲八十一品思。阿那含時,進斷色、無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煩惱盡,證到四果羅漢,名無學位。

  樹下經行,爲頭陀苦行之一種。或得六種神通,身心自在之四果羅漢,可以統理大衆。或修四谛、十二因緣之聲、緣二乘。或十地菩薩大人,從初歡喜地至第十法雲地,都是破無明、顯法身、證中道之法身大士,隨破隨證隨顯,爲大人之乘,菩薩之別名。別教十信,須經一萬劫信成就。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須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十向心滿。初地到七地,須經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八地到等覺要經過第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證佛果,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在七地以前八地之間,不是任運而修。此言十地菩薩,乃大菩薩,證到十地菩薩之後,可以應身百界,八相成道,現比丘相,由法身的理體而起相、用之應身、報身。法身的體約相,報身、應身約用,即體相用叁大。報身即于摩醯首羅天現高大身。華嚴經中十地後心菩薩要住于色界有頂天,同時要應化身在裟婆世界,五濁惡世,現老比丘相。權現比丘,比丘爲出家之男衆,女衆曰比丘尼,華言乞士、怖魔、破惡。在因中之乞士,在果中曰應供。因中之破惡,果上曰殺賊。因中之怖魔,果上曰無生。比丘叁因即羅漢叁果。出家受具足戒之弟子曰比丘、比丘尼。破無明、顯法性、證法身,能夠現十界之相。佛世出家弟子,很多是權現之比丘,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本地功行不可思議。千江有水千江月,或古佛之再來,或菩薩之化身。

  此言權現比丘,不一定是相好莊嚴,不一定現高僧或名僧,法華常不輕菩薩言:“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有佛性,都是佛的化身,菩薩的示現。”以這種眼光來供養,就不會起分別心了。當解夏節這一天,皆同一心受缽飯之供。或十供養或五供養,盛在缽中,百味雜陳(近世有羅漢齋、如意齋、吉祥齋、上堂齋種種差別)。無論是權現比丘或山間禅定,......根本問題都要具足清淨戒,戒爲大小乘共修,持戒清淨,乃具足比丘、比丘尼之戒體,剃發染衣之人天師範,我們就不應該輕慢他,出家登壇受具足戒後,應該是具清淨戒。如果破戒,在佛法中是不可原諒的,尤其四根本戒,要逐出僧團,權現的比丘亦應具清淨戒,具戒的功德才可爲人天福田。故須禀持具戒,方能受供。“叁心未了,滴水難消;五觀若存,千金易化”。有道無道,你自己知道。身心清淨,其德洋洋無邊。如若破戒,雖亦受供,但難以消化。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能夠供養這些自恣的僧侶,所得之果報,能令現世父母、六親眷屬等超出叁惡道之苦。六親包括父母、兄弟、姊妹。父黨六親即伯叔、兄弟、子孫。母黨六親即姑姨、姊妹、女孫。眷屬即夫妻婢妾、一切表裏姻親等,就可以解脫了,衣食自在。若父母現仍在者增福延壽。若七世以前之父母,可以生自在天,自在化生,生天不是投胎而生,叁種意生身,隨意而生,想生那裏就生那裏。衆生隨業而生,沒有自在。天人衣食自然,若禅悅法喜食,第一義食,如來衣,慚愧衣,都是自然的。入天華光,諸天快樂之相。分言之,萬行因華,般若爲光,第一義曰天,叁德秘藏爲之宅,是名入天華光。由此可知不僅度于今生父母,六親眷屬,不惟拔度餓鬼,悉離血、火、刀叁途苦,不僅可薦亡亦可利益現前父母,存與殁悉離憂苦,功德之大,無以複加。

  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衆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施主作盂蘭盆會供養,本爲父母,故佛指示衆僧,于受食前,先爲施主咒願:“願他七世父母超生,願他現在父母消災免難。”在發願之後,要修禅定作觀,回向。如食前先作五觀,然後再受食。過堂,齋堂曰五觀堂,吃飯正是修五觀之道場。言五觀者: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成道業,應受此食。五觀爲在禅定中修的觀照。在未吃前,先將食物放佛前或塔寺中佛前。供佛及僧,咒願禅定,叁寶具足,布施之福乃得圓滿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衆。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此時目連及諸大菩薩,施者與受施者,一心一德,各以報恩之心,令慈母得益脫苦。

  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上來由于身口意叁業清淨之供養,目連之母,解脫了一劫餓鬼苦。人命由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是一增一減曰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流通分

  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否。

  以下爲流通分。我的母親,得蒙叁寶慈力,衆僧威神力而離苦得樂,未來之佛弟子,是不是也可以修盂蘭盆供,救度他現世父母乃至過去七世父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

  佛贊美目連:太好了!下契群機故曰大善,上契聖心故曰快,佛正想說,而目連即問,正與佛心相契,故曰快問。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若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二衆,國之君王、儲君,朝中文武大臣、丞相。叁公,周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爲叁公。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叁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爲叁公。朝代不同,名稱亦異。百官即文武百官。萬民庶民即老百姓。上至國王下至萬民,行慈孝者,不分在家出家,人皆有父母,不修孝慈非佛弟子,亦非人類。都應該在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歡喜日,佛本在禅定中,無所謂歡喜不歡喜,然衆生離苦得樂,佛當然歡喜。僧自恣日,互相忏悔舉發己過,道行增上,以各式美好飯食安盂蘭盆中,布施十方自恣僧修福。言百味,完全要用素食,不可用葷腥,雞鴨魚肉。如若殺生非但無福可求,依因果律講,尚要還報。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吾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願、發願,信心堅定,信佛菩薩有力量可以超度我父母,然後你自己發願或者受施者爲你發願,願力無邊祈求現在父母無病無苦,乃至過去父母遠離餓鬼苦,生人天中。脫離了叁途,人天爲證聖果之階梯,不可能在叁途中直接就成佛了。人間苦樂參半,易發道心,修福要在人間,故應身佛示現人間(報身佛在色界天),有福報幸福快樂,若到了人間不修,將來仍要墮落。叁途太苦,生天只圖眼前享受,亦不能修,故人中最易修行,生活安定後再進修佛道。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弟子包括了在家出家四衆弟子,修孝順者,作兒女的憶念父母,應當如同父母之憶念兒女。作父母的二六時中沒有不憶念子女的,而兒女每有困難時才想到父母的幫助。如果我們能念念觀心(用心觀),以法供養(否則一天哭到晚沒有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教修事供,不得執理而廢事。不要以爲心中修理供即可,何必花錢買東西來供佛及僧,光有法供無事供不行,蓋事與理必相配乃可。常以孝順之心來憶念父母之慈愛。孔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至其意,養則至其樂,病則至其憂,喪則至其哀,祭則至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尚如此,何況我們佛弟子呢?“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得生淨土證聖果,才是真正之大孝。或者以爲,我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供佛及僧,我的父母應該是已經超生了,現在父母應該離苦得樂了,何必要年年如此呢?當知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令增勝,方名孝子,始曰報恩。盂蘭盆會,或于佛寺供養,或近處無寺廟作法會,在自己佛堂陳設美味素食供佛,然後請高僧來供養,在受供之前,也一樣的會爲你修觀咒願。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無窮無盡,爲人子女者,孝慈之心,亦應無盡也。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盂蘭盆製度既爲佛所製定,爲佛弟子者,自當如法奉行。包括所有一切佛徒。究實言之,不分在家出家,信佛與否皆不能忘本。如若忘本,一切不足言矣。故行孝道,就應當奉行盂蘭盆法會。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目連比丘是盂蘭盆的發起衆,也是當機衆。四輩弟子包括發起衆、當機衆、影響衆、結緣衆。十方諸大菩薩爲影響衆,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山間禅定,樹下經行,六通自在,教化聲緣等爲結緣衆。能說之人——佛,所說之法——盂蘭盆,所得利益——離苦得樂,皆清淨故歡喜。依教奉行,信受實踐。

  本經表面看來,爲世間孝道,其實乃爲出世間之大孝道,叫你離苦得樂,證無生忍,四輩弟子已經包括了十地大人,豈僅人天小乘而已!亦即應由世間小乘而進修大乘,彈呵小乘我空之不究竟,推廣爲法空之菩薩果,普供養而慈孝,念念中修理供養,法供養,觀心,年年七月十五日供佛齋僧,因爲僧寶是續佛慧命的,供養清淨福田僧,即等于供養佛法僧叁寶。供養叁寶的福田求什麼皆可發願,願與行相配合,相信十方叁寶功德無量,能度衆生超苦海,含有秘密、不定兩種深義在內。

  言七月十五日,通以陰曆爲准,如佛誕四月初八,亦用陰曆。佛教很少肯定的指定時間,爲恐後代起诤論,故以解夏節之日爲准。世俗以爲七月十五日這天開鬼門關,鬼門無所謂開,也無所關,以十法界言,鬼有鬼道,且人死了不一定作鬼,如果人人作鬼,鬼道亦有盈滿之患。生天,下地獄,或成佛,作菩薩,或再轉生爲人,皆視其生時造因而定。如因中修十善,來生應該生天,因中悭貪,自然作餓鬼,因果通于叁世,如果把你的祖先都當作鬼來看待,就抹殺了他爲善的一面,反之以爲死後墮落惡道,亦非人子應有之心理。唯有在叁寶之前求佛菩薩加被,已墮落者令超生,已度脫者令蓮品增上,福樂無極。

  如若殺生祭祀,罪過記在他身上,非但不是孝子,反成忤逆子。如已經墮餓鬼道者,希望後代子孫來救他,你不但不救他,反丟一塊大石頭打他,怎能算孝子?拿殺豬宰羊拜拜的方式,是不合理的,用香花水果,甘美素食,求佛菩薩加注,叁業清淨,大家一致的回向,這才是正信之佛子應有的孝行。

  除了供養叁寶外,余皆非正行。國人慎終追遠,喜歡燒紙箔、庫錢給祖先,與佛教元無相涉,可說沒有用。漢祀葬者有瘗錢,用錢而陪葬。佛祖統紀:唐明皇(玄宗)第叁個兒子,即唐肅宗,未即位前爲祭祀官,認爲用金錢陪葬是一種浪費,改以紙作成金、銀。故知唐以前不用紙錢,自此上行下效。豈有我們燒一張紙,他就能當錢用?燒往生紙者,更是罪過,紙上印的往生咒,念往生咒,亡靈當然可以得益,如果不身體力行,口念心觀,叁業相應,叁藏十二部都燒了亦沒有用。叫人不燒紙錢亦不易,唯一補救的方法,是叫他燒一個錫泊紙錢,念一遍往生咒,或念佛名,稱菩薩聖號,仗佛號咒語的力量才有用,否則實在應該免除了。佛弟子對此應該有所了解才是。生前尚且無洋房、轎車可享受,難道死了用紙糊一個洋房、轎車,他就可用了嗎?孝誠可感,不能說不對,但重要的須仰仗佛菩薩之力,否則超不了作用。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顯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