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上师瑜珈 (一)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究给企千仁波切晚年,对弟子的开示。这篇文章可看出老仁波切对弟子的关爱,在圆寂前殷重恳切的对弟子叮咛,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上师瑜珈的重要和弟子们开导。原文是究给企千仁波切讲藏文,之后藏翻英、英翻中,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保持究给企千仁波切的原汁原味,因之这篇开示和其它文章有些许不同,但愿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了解到修行的精随。
究给企千仁波切简介
一代宗师——究给企千仁波切,于二00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六点四十五分于尼泊尔那澜唐的闭关房示现圆寂。仁波切的一生不但是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也是一位通晓佛教哲理、文学、诗、历史、天文学的学者,更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位有高证悟的大师。
究给‧企千出生于神圣的戒氏——夏鲁‧库香的家族。一九二八年,究给‧企千仁波切九岁时,第十三世jia华喇嘛认证他是那烂陀寺的法座持有者。
究给仁波切自坐床直到圆寂为止,他始终精进的持守比丘具足戒,以及菩萨戒和密乘誓戒,他是圆满持守三种戒律的殊胜上师之一。
究给‧企千仁波切被视为无上的神圣上师。因为他的弟子包括萨迦法王,他传授密续总集给萨迦法王。
萨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赞叹究给‧企千仁波切:「有许多人因听闻经典而证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证得智慧,只有很少数人因修行而证得智慧。而究给‧企千仁波切则证悟全部三种智慧。我们应深庆自己具足如此圆满的因缘能见到究给‧企千仁波切,这件事本身就是种伟大的加持。
每当一位伟大的上师往生,弟子们人人感到悲凄、心碎,其他的上师、喇嘛们也痛悼明师殒落。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我个人总会深深惋惜。其实在一位大修行人往生前,总会有若干征兆出现,而且往往透过占卜的方式可以得到证实。
当一位具德上师往生时,所幸总会有与他有关系亲密的其他上师可供弟子们依止。大家一起祈请、念诵经咒,从而获得加持与法益。就我们的传承而言,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通常都是举行金刚瑜珈母仪轨有关的法会。
事实上,上师往生只是回入法界净土,我们无须过度悲伤。上师既然已经示现回归净土,所有的喇嘛及弟子们只须一心祈祷,上师的加持法雨必然遍洒一切具信弟子。我个人也会为弟子们祈福。
所以当我们的上师舍报之时,我们虽然难过,却应保持心情平静。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修上师瑜珈。只要我们在这种时刻精勤修持上师瑜珈,必然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感受到瑞相,因而信心增上,与上师的法缘更加紧密。如果在上师往生后及时尽速进行闭关修法,则必能获得更大的法益,吉祥圆满的觉受也会在修法过程中出现。
每当有大成就者往生时,弟子们必须一起祈请上师迅速倒驾慈航。例如,顶果钦哲仁波切若干年前往生,不久便又转世回来。同样地,乌金活佛以及其他许多喇嘛也在往生后又转世回来。弟子随侍上师的期间可以累积许多功德,当上师往生时,弟子可将所有的功德回向并祈请上师乘愿再来,如此上师则可能迅速转世回来引领弟子。同样重要的,弟子们之间要保持良好友谊及和谐气氛,这样也能促使上师早日转世再来。
虽然上师已经往生,不要觉得他已离开你。你的上师现在在清净法界,任何动静他全都知道,他也了解你的处境。不要觉得你的上师如今已离开你,上师仍如以前一般与你同在。他会庇佑你直至永远。
当上师已往生清净法界,弟子如果修持上师瑜珈,将继续获得上师的加持,并且随着你的精进而加持力持续增加。
所有弟子们都十分精进,因之上师内心愉悦。我也将为你们祈福,并将你们的功德回向。上师深深感念你们的精进,不愿弟子心怀沮丧。最重要的是,上师藉由持续的加持弟子,来示现与弟子同在的喜悦。因此,修持上师相应法功德最大。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
根据密咒乘教法,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应情同父子,弟子视上师如父。传统上,父母完全信任子女,子女也全然信赖父母。弟子对上师的信赖也如同亲生父亲一般。理论上,上师的学养与成就可以令弟子获益甚大,但是若能真正对上师生起铭心刻骨的敬爱,就必须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石。
同样重要的是,弟子同侪之间应亲如兄弟姊妹,共享无与伦比、刻骨铭心的契合情谊。将上师与金刚兄弟视同父母及兄弟就是最佳的持守三昧耶戒方式。假如我们能开始专注于这些与上师相应相契的种种要诀,我们的信心必然增长。
维持上师与弟子关系有三种戒律:小乘、大乘、及金刚乘戒。护持戒律、保持戒律清净,即是维护上师与弟子的关系,这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诚敬持守戒律时,上师即父,弟子也成上师之子。
这三种戒律,小乘、大乘、金刚乘戒,就是上师与弟子间神圣的承诺。戒律代表弟子从上师所领受的纪律及训练,这些承诺将护持彼此的关系。简而言之,上师与弟子间若能随时维持正面态度,则一切契合,上师的悲愿及功德事业也会实现。
三种戒律的精髓就在于上师是慈祥的父亲而弟子则是虔敬的孩子。有了这种关系,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和敬爱将持续增长并且开花结果。
如同孩子的一切都来自父母,弟子必须经常想着自己拥有的任何特质——如出离心、清净心、爱与慈悲、信心与虔诚、学识与智慧等等都是尊贵上师所赐予的。当你向上师祈请时,应如是祈祷:「我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师。」我非常感激我的上师,因为我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祂的加持。密咒乘传统中,所有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师。
上师瑜珈与破除我执
佛陀说痛苦的来源是无明,无明有许多种类,其中之一就是自我的执着,我执导致显现出一种骄傲,意味着自己比他人重要。
我们不断愈来愈看重关于自己的思维、情绪、观念和表象等,这就是我执。不论我们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或是很糟的人,我们都会在思维或感情上认为自己非常重要,因此这里隐含了微妙的我慢。
这种我执与我慢会导致自私的行为。大乘佛法的驯心教法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慈、悲、喜、舍、自他交换以及菩提心的禅观。所有的这些禅观法门可以有利地帮助我们灭除私心,并且减少我执。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观念本来就是个妄想,然而,我们可能在自己心中持有定见,牢牢抓住不肯放。这种执着自我,是执着一个「我」的观念。由于我执,我们不断历经循环不已的情绪,只因为一切都回归同样的参考点——我们的意念与自我表象。
这个参考点就像个磁铁,吸引我们所有的妄想和苦恼。它是个意念和表象,认为我们自己是个可下定义的身份,也就是独立的个体。为了开发内心的定慧,我们就必须转化这个自我的参考点。
如果我们想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骄慢的妄念——就是依止上师。我们修持上师瑜珈时,与上师合而为一,也就是当上师融入自己时,我们的身、语、意与上师融合一起,住于空性。在空性中,无自我也无个人的参考点。
只要我们一想到自我,马上就会显现其他与我们相关的他人以及现象。如同金刚瑜珈母仪轨中解释的,以父精母血结合而生起的本初无明为基础,我们接着便依恋某些事物而对其他一些事物感到嫌恶。从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生老病死等等整个制约的生命在经验中展开。
其实,一旦没有自我,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说是「我的」。我们就不会依恋他人或其他事物。一旦我们并不执着任何人或事物,我们就也不再有任何令我们执迷的亲友或嫌恶的仇敌。反之,我们会体验到怨亲平等的境界,跳脱希望与恐惧的牢笼。这样,个人便挣脱一切的紧张,从一连串的忧虑和悲痛中解脱。一旦个人的自我是空的,其他一切也都是空的。能所皆空。
要跳脱执着自我的苦恼,只有依止上师。当你与上师合而为一且住于空性时,你惯常的自我执着就消失了。你与上师的身、语、意融合一起。你惯常的身、语、意消失于空性,你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身、语、意,与诸上师及本尊无二无别。
我们观想上师以及自己为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为了要断除我执——也就是执着一个自我的意念。这样可以去除我们只注重自我惯常的身、语、意的邪见。修持上师瑜珈不但可以清净我执的迷惑更可以去除对俗世及众生的执着。
信心与敬爱:上师净观
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经由依止上师而得证悟,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与上师融合为一。若不修持上师瑜珈则无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肯定是依赖修持上师瑜珈,否则他也无法证悟。佛陀有自己的印度教师,但过去无量劫他生生世世是无量诸佛菩萨的弟子。上师瑜珈就是真正的证悟之道,修持上师相应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足信心与敬爱。
藏地伟大的上师不计其数,藏传佛教的每个教派都有开山五祖,如宁玛五祖、噶当五祖、萨迦五祖、噶举五祖、格鲁五祖等共二十五位。每一位大师都是经由修持上师瑜珈而得证悟。
这二十五位创建西藏佛教的大师都曾示现成就的瑞相,例如把普巴杵插进岩石,在坚实的岩石上留下掌印及脚印等等。科学家已经做出可以切割石块的机器,然而这些大成就者却是经由证悟空性而创造奇迹,例如密勒日巴可以乘着太阳光飞上天再回到地面。
如果我们视上师为凡人,我们将只会获得凡夫的加持与福慧;假如我们视上师为已圆满证悟的佛陀,我们则得到无上正觉者的福慧。即使上师没有甚么特殊的福德成就,只是个单纯的人,弟子观想上师为某一本尊也能得到本尊的加持。有个故事,曾有一妇人虔心向狗牙祈请─因为妇人相信它是佛陀的舍利,因之妇人得到佛牙的加持。要知道,修持能开花结果一定要靠信心。
假如我们希望提升及增长…
《上师瑜珈 一(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