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上師瑜珈 (一)
編者按:這篇文章是究給企千仁波切晚年,對弟子的開示。這篇文章可看出老仁波切對弟子的關愛,在圓寂前殷重懇切的對弟子叮咛,一而再,再而叁的把上師瑜珈的重要和弟子們開導。原文是究給企千仁波切講藏文,之後藏翻英、英翻中,我們希望能夠盡量保持究給企千仁波切的原汁原味,因之這篇開示和其它文章有些許不同,但願大家能從這篇文章了解到修行的精隨。
究給企千仁波切簡介
一代宗師——究給企千仁波切,于二00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六點四十五分于尼泊爾那瀾唐的閉關房示現圓寂。仁波切的一生不但是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也是一位通曉佛教哲理、文學、詩、曆史、天文學的學者,更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位有高證悟的大師。
究給‧企千出生于神聖的戒氏——夏魯‧庫香的家族。一九二八年,究給‧企千仁波切九歲時,第十叁世jia華喇嘛認證他是那爛陀寺的法座持有者。
究給仁波切自坐床直到圓寂爲止,他始終精進的持守比丘具足戒,以及菩薩戒和密乘誓戒,他是圓滿持守叁種戒律的殊勝上師之一。
究給‧企千仁波切被視爲無上的神聖上師。因爲他的弟子包括薩迦法王,他傳授密續總集給薩迦法王。
薩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贊歎究給‧企千仁波切:「有許多人因聽聞經典而證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證得智慧,只有很少數人因修行而證得智慧。而究給‧企千仁波切則證悟全部叁種智慧。我們應深慶自己具足如此圓滿的因緣能見到究給‧企千仁波切,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偉大的加持。
每當一位偉大的上師往生,弟子們人人感到悲淒、心碎,其他的上師、喇嘛們也痛悼明師殒落。每當有大修行者往生,我個人總會深深惋惜。其實在一位大修行人往生前,總會有若幹征兆出現,而且往往透過占蔔的方式可以得到證實。
當一位具德上師往生時,所幸總會有與他有關系親密的其他上師可供弟子們依止。大家一起祈請、念誦經咒,從而獲得加持與法益。就我們的傳承而言,每當有大修行者往生,通常都是舉行金剛瑜珈母儀軌有關的法會。
事實上,上師往生只是回入法界淨土,我們無須過度悲傷。上師既然已經示現回歸淨土,所有的喇嘛及弟子們只須一心祈禱,上師的加持法雨必然遍灑一切具信弟子。我個人也會爲弟子們祈福。
所以當我們的上師舍報之時,我們雖然難過,卻應保持心情平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努力修上師瑜珈。只要我們在這種時刻精勤修持上師瑜珈,必然會得到上師的加持,感受到瑞相,因而信心增上,與上師的法緣更加緊密。如果在上師往生後及時盡速進行閉關修法,則必能獲得更大的法益,吉祥圓滿的覺受也會在修法過程中出現。
每當有大成就者往生時,弟子們必須一起祈請上師迅速倒駕慈航。例如,頂果欽哲仁波切若幹年前往生,不久便又轉世回來。同樣地,烏金活佛以及其他許多喇嘛也在往生後又轉世回來。弟子隨侍上師的期間可以累積許多功德,當上師往生時,弟子可將所有的功德回向並祈請上師乘願再來,如此上師則可能迅速轉世回來引領弟子。同樣重要的,弟子們之間要保持良好友誼及和諧氣氛,這樣也能促使上師早日轉世再來。
雖然上師已經往生,不要覺得他已離開你。你的上師現在在清淨法界,任何動靜他全都知道,他也了解你的處境。不要覺得你的上師如今已離開你,上師仍如以前一般與你同在。他會庇佑你直至永遠。
當上師已往生清淨法界,弟子如果修持上師瑜珈,將繼續獲得上師的加持,並且隨著你的精進而加持力持續增加。
所有弟子們都十分精進,因之上師內心愉悅。我也將爲你們祈福,並將你們的功德回向。上師深深感念你們的精進,不願弟子心懷沮喪。最重要的是,上師藉由持續的加持弟子,來示現與弟子同在的喜悅。因此,修持上師相應法功德最大。
上師與弟子的關系
根據密咒乘教法,上師與弟子的關系應情同父子,弟子視上師如父。傳統上,父母完全信任子女,子女也全然信賴父母。弟子對上師的信賴也如同親生父親一般。理論上,上師的學養與成就可以令弟子獲益甚大,但是若能真正對上師生起銘心刻骨的敬愛,就必須以個人的體驗爲基石。
同樣重要的是,弟子同侪之間應親如兄弟姊妹,共享無與倫比、刻骨銘心的契合情誼。將上師與金剛兄弟視同父母及兄弟就是最佳的持守叁昧耶戒方式。假如我們能開始專注于這些與上師相應相契的種種要訣,我們的信心必然增長。
維持上師與弟子關系有叁種戒律: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戒。護持戒律、保持戒律清淨,即是維護上師與弟子的關系,這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誠敬持守戒律時,上師即父,弟子也成上師之子。
這叁種戒律,小乘、大乘、金剛乘戒,就是上師與弟子間神聖的承諾。戒律代表弟子從上師所領受的紀律及訓練,這些承諾將護持彼此的關系。簡而言之,上師與弟子間若能隨時維持正面態度,則一切契合,上師的悲願及功德事業也會實現。
叁種戒律的精髓就在于上師是慈祥的父親而弟子則是虔敬的孩子。有了這種關系,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和敬愛將持續增長並且開花結果。
如同孩子的一切都來自父母,弟子必須經常想著自己擁有的任何特質——如出離心、清淨心、愛與慈悲、信心與虔誠、學識與智慧等等都是尊貴上師所賜予的。當你向上師祈請時,應如是祈禱:「我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師。」我非常感激我的上師,因爲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祂的加持。密咒乘傳統中,所有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師。
上師瑜珈與破除我執
佛陀說痛苦的來源是無明,無明有許多種類,其中之一就是自我的執著,我執導致顯現出一種驕傲,意味著自己比他人重要。
我們不斷愈來愈看重關于自己的思維、情緒、觀念和表象等,這就是我執。不論我們認爲自己是個好人或是很糟的人,我們都會在思維或感情上認爲自己非常重要,因此這裏隱含了微妙的我慢。
這種我執與我慢會導致自私的行爲。大乘佛法的馴心教法中爲我們提供了許多有關慈、悲、喜、舍、自他交換以及菩提心的禅觀。所有的這些禅觀法門可以有利地幫助我們滅除私心,並且減少我執。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觀念本來就是個妄想,然而,我們可能在自己心中持有定見,牢牢抓住不肯放。這種執著自我,是執著一個「我」的觀念。由于我執,我們不斷曆經循環不已的情緒,只因爲一切都回歸同樣的參考點——我們的意念與自我表象。
這個參考點就像個磁鐵,吸引我們所有的妄想和苦惱。它是個意念和表象,認爲我們自己是個可下定義的身份,也就是獨立的個體。爲了開發內心的定慧,我們就必須轉化這個自我的參考點。
如果我們想要破除以自我爲中心的驕慢的妄念——就是依止上師。我們修持上師瑜珈時,與上師合而爲一,也就是當上師融入自己時,我們的身、語、意與上師融合一起,住于空性。在空性中,無自我也無個人的參考點。
只要我們一想到自我,馬上就會顯現其他與我們相關的他人以及現象。如同金剛瑜珈母儀軌中解釋的,以父精母血結合而生起的本初無明爲基礎,我們接著便依戀某些事物而對其他一些事物感到嫌惡。從這一刻開始,我們的生老病死等等整個製約的生命在經驗中展開。
其實,一旦沒有自我,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說是「我的」。我們就不會依戀他人或其他事物。一旦我們並不執著任何人或事物,我們就也不再有任何令我們執迷的親友或嫌惡的仇敵。反之,我們會體驗到怨親平等的境界,跳脫希望與恐懼的牢籠。這樣,個人便掙脫一切的緊張,從一連串的憂慮和悲痛中解脫。一旦個人的自我是空的,其他一切也都是空的。能所皆空。
要跳脫執著自我的苦惱,只有依止上師。當你與上師合而爲一且住于空性時,你慣常的自我執著就消失了。你與上師的身、語、意融合一起。你慣常的身、語、意消失于空性,你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身、語、意,與諸上師及本尊無二無別。
我們觀想上師以及自己爲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爲了要斷除我執——也就是執著一個自我的意念。這樣可以去除我們只注重自我慣常的身、語、意的邪見。修持上師瑜珈不但可以清淨我執的迷惑更可以去除對俗世及衆生的執著。
信心與敬愛:上師淨觀
叁世一切諸佛都是經由依止上師而得證悟,透過修持上師瑜珈與上師融合爲一。若不修持上師瑜珈則無叁世諸佛。釋迦牟尼佛肯定是依賴修持上師瑜珈,否則他也無法證悟。佛陀有自己的印度教師,但過去無量劫他生生世世是無量諸佛菩薩的弟子。上師瑜珈就是真正的證悟之道,修持上師相應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足信心與敬愛。
藏地偉大的上師不計其數,藏傳佛教的每個教派都有開山五祖,如甯瑪五祖、噶當五祖、薩迦五祖、噶舉五祖、格魯五祖等共二十五位。每一位大師都是經由修持上師瑜珈而得證悟。
這二十五位創建西藏佛教的大師都曾示現成就的瑞相,例如把普巴杵插進岩石,在堅實的岩石上留下掌印及腳印等等。科學家已經做出可以切割石塊的機器,然而這些大成就者卻是經由證悟空性而創造奇迹,例如密勒日巴可以乘著太陽光飛上天再回到地面。
如果我們視上師爲凡人,我們將只會獲得凡夫的加持與福慧;假如我們視上師爲已圓滿證悟的佛陀,我們則得到無上正覺者的福慧。即使上師沒有甚麼特殊的福德成就,只是個單純的人,弟子觀想上師爲某一本尊也能得到本尊的加持。有個故事,曾有一婦人虔心向狗牙祈請─因爲婦人相信它是佛陀的舍利,因之婦人得到佛牙的加持。要知道,修持能開花結果一定要靠信心。
假如我們希望提升及增長…
《上師瑜珈 一(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