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P2

  ..续本文上一页应受,应知乐的空性,于乐中不染,受无为之乐。

  八步:受诸心行(破初禅一心支)

  初禅时入一心支,心易生染着,此一心不应受。受诸心行,是指明此一心,“虚诳不实,一心非心,即不敢着,即无罪过,即是三昧正受。”这种状态,是此心寂定不动。“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这一步是把一心支提高到正受三昧的定境。

  关于初禅还应多说几句:

  进入初禅,许多境况状态,都靠自己细心观察分析把握,要用智慧,要依正见行事。在进程中,五支及定心,前后有粗细深浅之分,一般说来,一动触发,就渐渐往深层发展,直至九品高位(古代认为修禅有下中上三品,每品又各分为三,共九品),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一动触谢后,其余之触俱发,觉定也渐深。五支生发,大体也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发一支时,从浅到深,然后再发一支,各自均有深浅之相。二是五支俱发,亦是从浅到深,可见深浅之相。

  初禅证得之时,各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有具足和不具足之分,若十六触具发,可称初禅具足。若发一两触,亦称证得初禅,属不具足初禅。为什么不具足也要算证得初禅呢

  因为发一触二触,也具有十种定法眷属,五支成就,所以要算证得初禅。

  证得初禅后会不会退转

  这是许多修持者关心的问题,回答是会退转,有四种情况。

  (1)退分:得初禅后,由于各种原因,即便退失,有的再修还可得,有的再修也不可得了。一般说来,退失后应回转来修加行,仍然可以再修再得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身心两方面的条件,尤其是对禅定的认识——见地,往往会左右禅定的成果。

  (2)住分:有的人得初禅后就不再退失了,定心很安稳。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守护才巩固得住,一种是任运自如。

  (3)进分:有的人得初禅后,即往前进,好的情况可以进到二禅,甚或三禅。一种是不加功力,任运自如即可进得,一种是勤修即可大进。

  (4)达分:有的人证得初禅后,于定中即发见思无漏,达到所说的涅槃(圆满)境界,当然这是指的小乘圆满境界,有的任运自达,有的修观乃达。

  需要明白的是,进退的情况也是各有不同的。如前所言,禅定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超巨系统,既有生理状况的差别,也有心理状况的差别,因此在定境中的状况也就千差万别,真正的明师切不可以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人,也不可以仅以自身的体验来代替一切,以偏概全是会误人的。所以,智者大师在指出各种进进退退的状况后说:“此义众多,不可具辩。”有的从九品逐次退到一品,直至退尽,有的退至一品又往前进,有的于退中忽发真无漏,断得一切烦恼障碍,猛进至圆满境界。进退状况,与修定者是否善于把握有很大的关系,与平时的心态修养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如果加行不够,不要轻易发心修定,如果偶然得定而又退失,再修又会出现心理障碍,反而不利。

  概括一下,“入此禅有寻、伺、乐、定五种功德,寻,即寻思;伺,较寻思更为深细的思察,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喜,指身发八触而受快乐,其乐超过欲界众生由种种物质刺激感官所生的快乐,修定者初尝此乐,得未曾有,心中庆慰欢喜,有如大热天入清凉池;定,又译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动。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瞋恨、忧戚等不良情绪。初禅以上,也都具有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陈兵先生《佛教气功百问》56页)。《楞严经》中说:“清静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九步:心作喜(对二禅内净喜)

  由于九步和十步是修二禅,所以先介绍一下二禅境界,二禅是弃掉初禅的觉观而进入的定境,有四支:

  (1)内净支。指心已离觉观寻伺等垢,更为明净。初禅得触乐时,身即明净,兼令心净,故名外净,二禅因离寻伺等垢,心识相应不依外尘,故名内净。

  (2)喜支。与初禅依身触生喜不同,二禅喜支不从外来,内心清净,定心与喜俱发,此种喜较初禅之喜层次更高。亦称二禅为俱喜禅。

  (3)乐支。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心地豁然明亮,身心轻快。

  (4)定支。受乐心息,既不缘定内喜乐,亦不缘外念思想,一心不动,故名定支。

  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现在谈如何从初禅境界修心作喜,入二禅境界。

  首先要先修六行。六行又名六行观,它的方法是一厌下地之苦、粗、障,二攀上地之胜、妙、离。现在要进二禅,必须明白初禅的局限处在觉观,觉观仍然是心在动,影响定心,是动乱之定,因此应视初禅为下苦。对觉观生厌离之心,在觉观条件下生的喜乐定,是粗。觉观障碍了二禅的内净,故是障。攀上地之胜,是二禅内净安稳,胜过初禅觉观动乱之定。攀上地之妙,是二禅所得之内净喜,是因内净而发,较初禅之喜支更为美妙。攀上地离,是指若得二禅,心便出离觉观之障了。

  本步之心作喜,即是修六行时,得内净喜,不生受着,从正观心,生真法喜。

  从初禅到二禅,也有中间禅,在修行中,以三种方便,离一禅之觉观,一不受不着得离,二诃责得离,三观析得离。离开初禅,二禅未生时,有中间定法,但此定不牢固,没有“支”来支持扶助,初禅之默然心转变为寂心。这时的中间禅是以六行观为体,若离六行,易生忧悔心。若忧悔现,二禅不会生发,甚至会连转寂心也退失,或再发初禅,或连初禅也退失。这个中间禅要很好把握处理。也有称此禅为“无觉有观三昧”。

  如在中间禅中,专心修习,经久不退,心豁然开朗,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如人从暗室中出忽见日月光明,十种善法功德,也与定心俱发。与初禅不同的,是与内净定俱发,称为内净,是与初禅心为觉观所动相比较而言,初禅心有内垢,二禅心无内垢,故称内净。

  初禅喜乐,实是离欲而生,二禅喜乐,从内净定而生,初禅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喜乐与心识相应,这是区别。

  十步:心作摄(对二禅定支)

  摄,收摄,二禅生喜觉喜,此喜虽正,仍会引起心动,应观喜性,知喜性亦空寂,使定心不乱,不随喜动,故名作摄。

  十一步:心作解脱(对破三禅定乐支)

  三禅有遍身之乐,凡夫得之,多生染爱,若执着在乐上,就像被缚住一样,不能前进,不得解脱。证得遍身乐时,即应用慧去观析,就会得知此乐亦由因缘生,空无自性,虚诳不实。这样,心不染着,即得自在,所以这一步叫心作解脱。

  由于本步已在修三禅,故应先介绍三禅的有关知识,三禅又名俱乐禅,得三禅时,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

  (1)舍 指得三禅时舍离二禅中心受喜的纷扰;

  (2)念 指得三禅之乐,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之定,令乐增长;

  (3)慧 指能用善巧的方法去调心,离贪著于禅定之乐等过失:

  (4)乐 指从内心而发之乐,乐遍全身;

  (5)定 受乐心息,一心寂定。

  修习三禅,仍需用六行观,厌二禅,攀三禅,先要明二禅的过失(局限,或不圆满处)二禅虽然从内净而发,但大喜则心动,定不牢固,故须舍去大喜,舍去因恋喜而涌动之心,一心念三禅功德。可用不受、诃责、观心三种办法遣之。三禅未生时,中间也有定,注意事项亦同二禅中间定,主要是不生忧悔心。

  在修习中,一心湛然安静,这时,乐定未发,心自澄静,这就是三禅中间定(亦称未到地定),之后,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当乐发时,亦有十功德眷属同时生发,但与二禅不同,无动勇之喜。“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五)。乐定初生之时,还未乐遍全身,这是因为,乐定尚浅,心尚有轻微的昏沉(沉没),心虽澄净,而定解力略为低缓,慧力作用还低,故称此为一过。其二是乐定微小,心智勇发,心不安稳。其三是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绵绵美妙,多生贪着,令人心为之迷醉。易生执着,难于舍弃,以上共称三过,这是大障碍,使乐定难于增长。在此境界,要善于调整,有三种方法:1.心若沉没,应该用念、观、精进等法来调整。2.心若勇发,当用三昧定法来收摄。3.心若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使自心醒悟,不贪不着。用以上三法调摄乐定,乐定必然增长,达到乐遍全身。此时,全身毛孔,皆怡然得乐,由于乐法从内出,不依外尘发识,乐满诸根,身乐既满,情得通悦,乐与意识相应,因识内满,故遍身受乐。

  这里回顾一下一禅二禅的喜乐生发状况,以加深对三禅乐定的理解。

  初禅之乐,乐从外发,外识相应,内乐不满。

  二禅之乐,虽从内发,由喜而生,喜根相应,乐根不相应,乐依于喜,喜尚不遍,乐更不能遍全身。

  三禅之乐,乐从内发,以乐为主,内无喜动,以念慧为缘,令乐增长,遍身内外充满,恬愉快乐,世间第一。三禅之乐可分为初发时之受乐,遍全身时之快乐。

  当然,如前所说,得乐之后,要用智慧析,知乐亦为因缘所生,并无实性,心不染着,定心寂然,才是正途。

  深浅进退等相,参阅初禅二禅有关论述。总之,要明白,各禅均存在深浅进退等相,均应很好把握。

  十二步:观无常(对破四禅不动定)

  四禅名不动定,凡夫得此定时,多生常想(即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心生爱取,所以要用慧观,知其生灭代谢,三相所迁,仍是不安之相。从不动定中,观得它的无常。

  先介绍四禅的有关知识。

  三禅功夫精进,经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四禅,四禅有四种功德:舍、念清静、不苦不乐、定。

  (1)舍 舍弃三禅中深心之乐的扰动,不生厌悔,以使真定生发。心不念着,自能舍离,这是四禅的主…

《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