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P3

  ..续本文上一页要特征。故四禅又称俱舍禅。

  (2)念清净 心离诸念,明智照了。

  (3)不苦不乐 心超越苦乐境界。苦与乐都是心未完全寂定的反应,要入真定,必得离苦离乐。

  (4)定 四禅之定,较前三禅更为寂静,虽对众缘,心无动念,如明镜止水。在此种定心中,修学神通等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均易成就。

  四禅的修法,也应先明三禅的过患,三禅阶段,勤求得乐,是很辛苦的,得到之后要守护它,怕失去,亦是苦。在这种乐中,乐法覆住了心念,使心念不清净,既见有如此过患,应在三禅边地修六行观,亦用不着、诃责、观析三法遣去三禅之过患。三禅谢,即有中间禅现前,与观相应。于中间禅勤修不止,得入未到地定,特点是心无动散。亦称四禅方便定。在方便定中继续修习,定心豁然开发,安稳寂然,出入息随之停息,但此系修行所致,并非人为断息。这一点十分重要,切记切记。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净寂,十种善法眷属,亦随之生发,但喜乐动转等均不发生,这种状态下,心如明镜,亦如净水无波,妄念断绝,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所以叫世间真实定,一点染垢都没有。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也不依恶,无所依倚,无种种色相,而内成就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而于定法无所损减,因为是真色定。就如明镜,体为净色,自可得现诸色,如无净色根本,是不能于虚空中现诸色相的。

  证得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神通变化,亦由此出,故称为根本禅定。

  十三步:观出散(对破空无边处定)

  先解释空无边处定。在四禅寂定心中,一心观想广大虚空,便可入此定境。“入此时,心念明净,远离苦乐觉受,唯见虚空无边,不见有自身及世界,由此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精神有如“笼破鸟飞”。”(陈兵《佛教气功百问》58页)

  这里需要说明,四禅定的修持中,也有观空。但那是由于心细不见粗色之相,心粗时即可见色,是因尚未用观色破散色法去断绝色之束缚,故不能称前四禅定为空定,而空无边处定是永断色相的。

  本步修炼观出散,就是修空处定。出,就是出离色界。散,就是散三种色。出散,就是出离色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束缚。凡夫得此定,认为真空安稳,会心生取着。观出散,即可明初入之虚空处,亦是四阴合和故有,并无自性,不可取着。

  修空处定,要明所修境和能修之心。空处定所修之境有二,一是障境,二是相成境。障境有三,需灭三种色障,一种是可见之障碍色,二是不可见障碍色,三是不可见的无障碍色。超越一切色相,即可灭有障碍色相,不念一切相,可以入虚空处,灭不可见无障碍色。破此三色障境,即可入相成之定境了。

  明能修之心,有两点:一、诃赞,想修空处定,应思色法过患,若有色身,即有饥渴病痛,诸多烦恼。色身实是诸苦之本,不可执着于此。一切色皆系缚于心,令心不得自在,徒增烦恼,实系心之牢狱。此是诃责。赞,赞叹虚空无色,虚豁安乐,恬然寂静,无烦恼束缚,此亦修习六行之法。二、观析,在四禅边境,应思念此定,依欲界身,具足色法,为什么没有见到呢

  于是内观己身,一切毛道孔穴,都现虚疏相,或内外相通,或重重无实,深入观察,可以看到如筛、如甑、如蜘蛛网,逐步变得细微,最后人都不见了,内身除尽,外色也一样看不见了。眼见内外色消尽,名叫过色(过色,超越色法)。有障碍之色相、无障碍之色相、可见不可见之色均除尽了,一切色法既灭,一心缘空,念空不舍,色定便离了。但此时空定未发,尚处于中间禅境,要很好把握,无忧无悔,一心念空,勤加精进,一定会证得空处定的。

  在中间禅中,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此是未到地相,于后其心豁然开发,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无色束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鸟在笼,笼破得出。诸色不生,诸相不起,心不忆念,空法持心,此即证得空处定之相。

  空处定亦有深浅,大凡初得虚空定,即离三种色,心与十方虚空相应,于后定既重发,心识更为明净,见空亦更广,定又增深,如是可直至九品。

  进退亦如四禅定,也有退分、住分、进分、达分等。

  十四步:观离欲(对识无边处定)

  “一切爱着外境,皆名为欲。从欲界乃至空处,皆是心外之境,若虚空为外境,识来领受此空,即以空为所欲。今识处定,缘于内识,能离外空欲,故离欲。若凡夫得此定,无慧眼照了,谓言心与识法相应,真实安稳,即生染着。今言离欲者,得此定时,即观破析,若言以心缘识,心与识相应,得入定者,此实不然。何以故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识,皆不与现在心相应故,云何言心与三世识相应

  定法持心,名为识定,故知此识定,但有名字,虚诳不实,故名离欲也。”(《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识无边处定,于空处定中,灭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内观自心,便能入识处定,入此定时,不见一切,唯见现在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广大无垠,内心明利清静。

  修行方法有二:

  (1)诃毁空处,赞叹识处。

  空处定的过患有二,其一是虚空是外法,缘外法入定,定从外生,则不安稳。其二,空处定与虚空相应,虚空无边,心缘虚空,缘多则散,定亦不稳,而识处是内法,缘内法入定则寂静安稳,故诃空处而赞识处。

  (2)观破空处,系缘识处。

  用八圣种观,总观空处定是四阴合和而有,并无实性。别观空处定,亦得出无可贪乐之结论,易生厌离,这样就观破空处定。

  所谓八圣种观,是指观缘空受、想、行、识和无常、苦、空、无我。前四是事观,是对治之法,如病,对治受阴,如痈对治想阴,如疮对治行阴,如刺对治识阴。四无常等是对观四阴之理相。无常观识阴,苦观受阴,空观想阴,无我观行阴。

  系缘识处,是指通过上述观析后,已知空定过患,舍离空定,系念心识,念念不离,一心缘识无异念,空定即谢,识定未生,此即中间定。

  在中间定中,一心缘识,心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此为未到地定。其后,心忽然开发,与识相应,心定不动。在定中,不见余事,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忆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无量无边,都在定中显现,与识法相应,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其境已难于用语言描述。

  十五步:观灭(对无所有处定)

  “此定缘无为法尘,心与无为相应,对无为法尘,发少识故,凡夫得之,谓之心灭,深生爱着,为之所缚,今言观灭者,得此定时,即此识虽少,亦有四阴和合,无常无我虚妄,譬如粪秽,多少俱臭,不可染着,是名观灭。”(《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

  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因为修此定时,不用内外一切境界,在识处定中观心识亦无所有,一心内净,空无所依,怡然寂绝,诸想不起,从生理上看,入此定时身中诸脉及心脏跳动都停息了,但此是定相,绝非死相,修定者要明白,以免惊惶失措,而导致出偏。

  修此定的方法有二,一为诃赞,二为观行。

  首先明识处定之过患,在识处定中,心缘于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识无量无边,若心缘无边,缘多则易使定散坏。其次,空处定时是缘空(外)入定,识处定是缘识(内)入定,不论缘内还是缘外,皆非寂静,皆非真实,故应诃责,唯有心无所依,才是安稳,所以应赞无所有处定。

  观行,应观受想行识,如病如疮,如痛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所缘之识,合和而成,虚妄不实。如是则舍弃识处定,心系无所有处。无所有处既无所依,缘心识即内静息,求不用一切心识之法,知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静息其心,念无所有法。这时,识定即谢,入于中间定。

  于中间定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摇动,此为证得无所有处定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故又名无想定。

  十六步: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定)

  此定名称不易理解,先解释一下,因为入此定时已离无所有的想念,故名“非想”,但还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并未离绝一切观念,故又是“非非想”。

  智者大师说:“非想是两者之对治,从初禅以来,但有偏舍,无有两舍,故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双舍有无,故名弃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极,故最后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时,谓为涅槃,无有观慧觉了,不能舍离。今明弃舍者:得此定时,即知四阴、十二入、三界,及十种细心数等和合所成,当知此定,无常、苦、无我、虚妄不实,不应计为涅槃,生安乐想。既知空寂,即不受着,是名观弃舍。虽求定相,而亦成就此定,尔时即具二种舍弃:一、根本弃舍,二者涅槃弃舍,永弃生死,故云观并舍。”

  本定修行方法:

  (1)诃赞 先明无想中之过患,无所有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明覆被,无所觉了,无可爱乐,故“摩诃衍”云:观于识处,如疮如箭,观无想处,如痴,皆是心病,非真寂静处。更有妙定,名曰非想,无诸过罪,我当求之。

  (2)观行修习 “行者尔时谛观,无所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痛,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不实,和合而有,非实有,如是观已,即便舍离。”心观于非有非无,心是非有,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无有形相,亦无处所。故是非有。为何又说非无

  若言是无,何名为无

  心是无为,离心是无,若心是无,不名为心,以无觉无缘故,若心非无,更无别无,何以故

  无不自无,破有故说无,无有则无无,故言非有非无。如是观时,不见有无,一心缘中,不念余事,这就是修习本定之法,如能常念非有非无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而非想非非想定未发,入中间定。

  于中间定中,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无过,外道证之,谓是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爱着是法,更不修习。凡夫证此定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以其不知四和合,而有自性。然其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以不知故,谓是真实。

  在世间定中,此定智定空有均平,是安稳之定,最为尊胜,等智所不能破。

  

  十六特胜观就介绍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法门,自有其次第,必须全部介绍,但对于悟道来说,未必就要修完十六种观法,可能从二三种观法中,即有机缘契合,从而悟道,也有在随息时,便悟道了,所以要按次第认真修习,何时悟道,是因人而异的,它应是一种不定禅法,其可贵处,其科学性,此是一也。从易到难,均扣根本,步步止观双运,深明禅定之精髓,此其特色之二也。适应性广,不论利根钝根,皆可习修,此其特色之三也。定慧双修,定成慧具,实为上上法门,此其特色之四也。

  般若灭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本法门中每修一步,均以观法灭上步之法,因其灭诸法故,能生后胜法,故本法门皆般若气分所摄。

  四禅之后的四定没有详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能证得前四禅,自会获得足够之智慧去修习后四定和灭尽定,不写灭尽定,也是同一原因。从进入初禅起,即应很好领悟“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一章的内容,以防止出偏入魔。因此,决心修持四禅八定证道的读者,均应通过精读本书,明白义理,达到识见精纯,方可指导修行,引发圣解。

  注㈠觉支:即觉法。观支,即观法,觉支和观支密切相联,当觉发时,本对于触,觉触中冷暖,即是觉支,当觉时,立即分别,知冷异暖,即是观支。此处觉观合用,故名觉观支。觉和观如以心念论,粗念为觉,细念为观。

  支,亦支持义,支,支持禅定也。

  

  

《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