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初探﹝上﹞▪P3

  ..续本文上一页们自心的自性与弥陀的自性如一,依据这个理则来建立佛身,来观佛身。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对身观佛,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了了分明。在此很重要的一点是:无量寿佛即是诸佛,无量寿佛的体性就是一切诸佛的体性,见一佛即见无量佛。如此观佛、见佛后,再来就观眷属:观音与势至两大菩萨,以及无量的眷属众。他们加持汝等,摄受我们前往极乐世界。这是正报的部分。

  

  其中第九观: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见无量寿佛从法界出生,他就是一切诸佛的根本报身,一切诸佛都是其所化现,所以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则有两方面的观法:一是见无量寿佛流出一切诸佛,一是观一切诸佛即是无量寿佛的化现。如此一来,整个法界都是极乐世界,十方诸佛都在极乐世界里。从无量寿佛的毛孔光明示现五百亿化佛,一切诸佛都从其毛孔流出,一一化佛无量功德庄严,都在极乐世界发心成佛,这可以清清楚楚看见。这个观法是法性与缘起的相应,在法性上,因为诸佛体性如一;在缘起上,因为我们现在所修的是无量寿佛的观法,所以从无量寿佛流出,见一佛即是见无量诸佛。观东方佛即是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即是无量诸佛,观释迦牟尼即是无量诸佛即是毗卢遮那佛,这是非一非异的。

  

  从依报到正报的观法其实是一套完整的观法,所以十三观其实是一贯的,亦可说是一观,总名为极乐净土观。十四、十五、十六观是讲众生如何努力往生的阶位。第一观到十三观分别从心定从佛本愿,从依报到正报,从大到小到细到明,到有力到变动、法界起现、自身修与法界的过程,这是有顺序地从基础建立起,究竟让我们达到现证极乐,当下就在极乐世界中。

  

  设十六个观法是一种方便,真正高明者是不用形象来观的,而是现前法界观、是无相的、无阶次的,直接入弥陀性海,实相念弥陀,直接进弥陀世界即可,何必观呢?我们现在之所以需要观,是想藉由这些相来与极乐世界接触,就好象调电波一样,慢慢调,慢慢调,从漫无目标地,慢慢缩小范围,先找出一个大方向,愈调愈细,愈调愈接近,终于调到极乐世界的频道。

  

  你所观的心如幻所观,弥陀的世界亦是如幻的现起,两个就如实相应。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佛没来你也没去,而是在这个因缘相应相摄下生起。所以观想之根本意不是光在脑子里想来想去,那只是自己的幻想世界,与弥陀世界并不相干。「想」是要调整你的心念,调整到跟弥陀完全相应时,弥陀的频道就跟你完全相通了。你现在不一定就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没来到你面前,你就是清楚地看到弥陀世界的庄严。你可以去,弥陀也可以来,只要你能了解这一切都是如幻,你就真的去,弥陀也真的来。如果你无法了知这一切皆如幻,那还是在演戏,了悟如幻时虽然亦是演戏,但却能演得真,才是所谓的实相。虚幻与如幻不同,虚幻是假,如幻是实的,不能了知如幻而以一般的事实为实,那就是虚幻,不是如幻、也不是实相,而是执着。

  

  功德法身念佛

  有些人不喜欢称名念佛,也不喜欢观想念佛,他喜欢思索或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悲悯,这是所谓的功德法身。功德法身跟一般的法身不一样,我们常讲法身无相,法身就像虚空,报身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化身就像水面的倒影一样。

  

  但在早期法身是指五分法身,这五分法身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在早期舍利弗与目犍连是佛陀的二大弟子,但都先佛而走。由于舍利弗教导很多人,且受人尊敬,当他圆寂时,许多人都伤心的去找阿难,阿难也很难过,就去跟佛陀说:「唉!舍利弗一生修持得那么好,但就这样走了,实在令人悲伤。」

  

  释迦牟尼佛却向阿难说:「舍利弗尊者虽然走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是存在。戒是他的守戒清净,定是他的修学圆满,慧是他的智慧无双;解脱是由戒、定、慧的修持,达到解脱生命的缠缚,他已经自由了;解脱知见是要达到解脱所有历程的知见,而他都完全了知。」所以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成为五分法身。

  

  在此,我们先对「解脱」与「解脱知见」作一简单说明。很多人不了解这二者,以为一个解脱的人,一定懂得解脱知见,这是不正确的,一个解脱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师,很多阿罗汉根本不善于讲话,更遑论教学了,虽然他所证得是对的,但符号系统却有问题,所以有时才不得已,以神通来表达。

  

  解脱与解脱知见,用我们最平常的话来讲,解脱就像从台北到高雄,若我们已经到了高雄,就解脱了,然而可以到高雄的人,不一定知道路,也不一定会指导别人怎么走,可能某一方面很清楚,但不见得全程了知。而解脱知见就是他自己都曾走过,而且每一处是怎样,怎样调整,他都清楚,因此解脱知见比解脱难,解脱的人不一定有解脱知见,但有解脱知见的人必定能解脱。

  

  所以思惟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与佛见足一切种智、伟大的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种种功德,思惟这些内容,就是功德法身,这可使大家修持而有所成就。

  

  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空即见真实的佛,《小品般若经》里说:「无忆故,是名念佛。」就是真观生身、功德、缘起都是无自性,了知一切是无自性,整个法界无自性,法界无自性即是佛,这叫实相念佛。

  

  要对实相念佛有深一层的了解,我建议大家看《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一切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了知一切诸相非相即是见佛的真实法身,这样即是实相念佛,因此观空即是见佛。

  ~下期续~

  

  

《念佛三昧初探﹝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