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同卷又说:“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习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法界者中界也。欲会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言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
以上即明十法界具圆融三谛的三面。法界是差别相的平等。不是差别盯的媒介,不得开展一如法界,要以辩证法的本质构成。地狱界违背法理,乃至菩萨界未成佛道,故九界属权,唯佛界深证真理,顺生法性为实。但所谓权实,却非是永久性的对立,如开权即成实,隐实即显权,是以九界的权,即能融各佛界之实,十法界中各具权实,即:“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即属三谛圆融,唯显彰一界而冥伏九界,估为实相,界界融通,成就无碍自在的观趣。这就是《法华经》十界十如的说法。
二.一念三千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的十如是理论得到启发,进一步加以发挥,以十界十如为基础,提出“一念三千”的理论。此论题,是智者大师,从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经过一复九句,在荆州玉泉寺讲摩诃止观最指出来说的。《摩诃止观》卷五上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矣已,亦尔有心,即是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有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得,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者,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境可……”
下面用引述宗镜录中,阐释一念三千的大意如下:
“一念心起,有三千世间相:国土世间一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也;五阴世间一千,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生世间一千,六凡四圣假假质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之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念外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得也。此心性圆明,一而能多,无一毫法,小而能大,染而能净,因而能果,有而能无,故一一色、一一香、一一念、亦尔有心,即是三千也。……”
上面所引述的两段文字,即深明一念三千之义。此一念三千之理,是智者大师发前人所未发,而依据经论,组成的特异的法门。因为十法界不足固定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象六道中依级的地狱畜众生可以上升到佛的地位,而佛界可以示现为六道,所以每一个都具备其它九界,又每一界都有十如,百界就有十如,故名百界千如。又将此百界千如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三类,则得三百界三千如之数,略称之为三千诸法。所谓五蕴世间,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性质,就是它们的法体不外色受想行识五蕴,十法界五蕴,各各差别,故名五蕴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就是六凡四圣假名,五蕴和名构成众生个体,众共而生,假立名字,名名不同,故名众生世间。所谓田土世间(又称田世间),就是山河大地,为众生所依的国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
检点考察吾人於日夜所起的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若与杀生等的嗔恚相应,是为地狱界;若与贪欲相应为饿鬼界;若与愚痴相应,是为畜生界。若与我慢胜他相应,是为阿修罗界;若与人伦的道德律相应,是为人世间;若与四圣谛之理相应,是为声闻界;若与十二因缘观相应,是为缘觉界;若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愿行相应,是为菩萨界;若与真如法界相应,即是佛界。所以,此一念心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然此理前一念之心都具有三千诸法,名为理具三千;一念是本具三千诸法,遇缘观起,诸相宛然,名为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无有欠缺。法智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说:“若示一念总摄诸法,则显诸法同一真性。故《释鉴》说:“俗则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性。须知同居一念,用显同一真性。……此性圆融,遍入同居刹那心心中,……以三千同一性故,故总在一念也。”此一念三千的惧具理论,是天台宗的又一特色。
三.圆融三谛
天台宗的中心理论,就是南岳慧思根据《法华经》建立的诸法实相论,他说一切诸法当体即是实相,万有差别的事相都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此宗所立圆融三谛及一念三千,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慧文的一心三观经慧思传到智者时,又发展成为三谛圆融的观法。智者大师依《中论》四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建立了三谛说,此“三是偈”虽分别说成三谛,却包含着即空、即假、即中的相即精神,“三谛”是真谛泯灭一切法,俗谛建立一切法,中谛统摄一切法,(法界森罗诸法一一当体即是实相之妙体)一一法中具此三谛,即空即假即中。如果撤了于空,就撤于了假与中;撤了假与中,也是一样,这即就圆融三谛。三谛的真理是圆融无碍的,不偏于任何一方,不是相对的,它超越相对而可通达於吾方。
三谛不足抽象的理,而是存在于日常经验的一切事象中,可以说一切事象尽是三谛。普通佛教的潮流,以经理与教相对,事与理相对,实在与现象、绝对与相对是一各对照。可是智者大师以为事现不二,他以为向立的超绝的原理,虽然高尚,还不足真实的真理,应该相即于人生才有价值。他就这样解释了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以为相对差别的现实的事象,尽是绝对平等的实相,现实的事象以外,没有实相之理。这里没有事与理,诸法与实相的对立,事就是理的全面,理就是事的全体。埋头于事中的众生,与觉悟於理的佛陀,本是圆融一如的,这是普遍平等的精神,相应于一乘佛教的理念。
从《中论》三足偈的内容来说,诸法都是从因缘而生,因缘就是各种条件,由各种条件具备而生的一切法,都不会有生的自性,缘生无性,所以说即是空的,这就是真谛,真即是真空。诸法虽然空无自性,但又随缘显现一切的假相假名。所以又说:“亦名为假名”,这也就是随缘立一切法的俗谛。第四句:“亦是中道义”,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亦称中谛,此中谛之体为真俗三谛之所依,故云:“中谛统摄一切法”,这即是说中谛性体统摄一切法。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谛理遍于任何境界之上。
呵责叫唤的狱卒,也是法性的妙相,风行云走,山高水长,鸟歌鱼跃,无不是三谛圆融的微妙相,花红柳绿,即是法性常住的妙相。若取一法对境,其实相了不可得,超凡约虑即为空。空的当相即是法相常住的妙相为假。空是遮情门,假是表德门。遮情表德是一体的两面观,遮照不二,空即假,假即空,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绝对不可思议谓“中”。所以空假中是法,尔自然的妙谛,天然的性德,宇宙万有的实相。故宇宙任何一法为对境,都无不是圆融三谛。这即是“一境三谛”。即一境三谛,法法圆具三谛,尘尘是即空即假即中。若体得圆融三谛的理趣,法界的诸法相即相入,绝对不可思议,而差别的诸相,宛然存在。这互具互融三谛圆融的妙旨,实为天台大师由自解佛乘的境地,流露出来的最高至深的法门。因此“圆融三谛”是天台宗的主要特质之一。
下面再从经教来说明天台宗圆融三谛的道理。天台宗的三谛说有三种,即圆融三谛和隔历三谛。《法华玄义》卷上(大正三三──六八二)说:
分别者,但法有粗妙,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
所谓“隔历”是将空、假、中而隔别,俗“别相三谛”,一相即,即空、即假、即中,体一互融,即“圆融三谛”又名“一心三信”。
《住王》《璎珞》等所 者妙隔历三谛,三谛隔历,名不相收如说真则纤尘必尽,俗则万法皆成,中则二边区得。《楞严》所明者为圆融三谛,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举一即三,如说真则万法照然,俗则纤尘必尽,中则绝待双融。《楞严经》说:“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蜜,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即布施),乃至非般刺若(即智慧);非怛因阿竭(此云无生);非三耶三菩(即三藐三菩提,此云正偏知);非常乐我争。”此即性盖无相,是为真谛。真谛泯一切法,所以十界俱非。《楞严经》最初站非心者,即指心法。次说非空乃至非般刺若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非非常乐我净即指佛法。竟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楞严经》最初非心非空,非根尘识三。留守本谛,而凡情俱尽可也。而又并十二因缘,四谛二乘之法而俱非之,这就本谛之空而亦空了,乃至六度四德俱非,连菩萨佛果中道而俱空了,正均真谛而论,故说一一非一切俱非。正虽天台所说:“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楞严经》说如来藏无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信谛。俗谛者立一切法,所以十界俱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一即一切俱即,即者思也,此显染净诸法,随一江,无不具足三千实相,是圆融俗谛。正是天台所说:“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楞严经》又说:“如来藏妙明心无,离即非离,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荆溪之《始终心要》说:“中谛者,统一切法。”所以十界俱离即离非,是即是非。正是天台宗所说“一中一切中,天真无俗而不中。”而此十界三谛,皆不离一心,一心圆融之谛,是为不思议的圆顿法门,圆则举一备三,天有偏缺,顿则举一备三,不由渐次。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佛祖授受,历代相承,莫不教人从一心悟乎三谛。三谛即实相正印,佛说诸大乘经,同以实相为印,为位正体,但有异名,更无异体。三谛原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华严》名一真法界,《维摩》名不思议解脱,般若名…
《天台宗概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