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喜▪P2

  ..续本文上一页及禅定时,我们需要定静的心,而持戒能帮助我们开展心的定静。

  

  领受戒律并尽力持守具有无上的利益。誓愿「我将不杀生」并持守不杀戒,和仅只不杀生有极大的差别。乍听之下,我们或许相信只是不杀生就好了;可是,事实上,誓愿不杀生具有更大的利益。差别在于:在领受了不杀生戒之后,我们将会提醒自己:「我已经决定不杀生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得到了这项决定的功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只猫一整天都在睡觉,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它并没有捕杀任何动物,它会得到放弃杀生的功德吗?不,它不会。它只是避免了杀生的恶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利益,因为当它醒来时,又准备好要杀生了。相反的,如果我们领受了不杀生的戒律,这个意念会一直保留在我们心中,不杀生的善根会因而不断地增长;而当杀生的机会出现时,我们也将会戒绝此种恶行。

  

  十种利益

  第二十九章〈十种利益〉,解说忍辱波罗蜜,并讨论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及智慧波罗蜜。开展忍辱波罗蜜的利益也分为十种:不为火所伤、不为武器所杀、不为毒所害、不为水所溺、为天人所护…等,利益诸多。为什么?当我们不积极地修持「忍」的功夫时,俱生的性情使我们很容易变得焦虑、愤怒及好斗。一位愤怒的人将会招惹许多敌意;修学忍辱波罗蜜使我们能不受制于瞋怒,因而不会树敌。怨敌是我们自己的瞋怒所创造的,因为瞋怒会造成他人的敌意及仇视,而以武器、毒药…等报复。当我们训练自己不起瞋怒心时,我们的怨敌自然会减少。

  

  此外,我们将会得到天人的保护,并于来世得到庄严的身相;诸恶道的门也将紧闭,我们将不难生于善道;不论昼夜,我们都无仇恨心,能保持恒常的平静与安详,毫无被伤害的恐惧与忧虑;我们的身将不离喜乐,远离诸种痛苦与不幸,这些都是修持忍辱波罗蜜之菩萨所能成就的利益。

  

  修持精进波罗蜜也能成就十种利益。我们将为一切诸佛与圣众所喜乐接受。我们将不会偏离所闻的佛法,且不会忘却所闻的佛法。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及修持,我们不但能持记已学过的法教,还将听闻尚未听闻过的法教。我们将能契入不同境界的禅定及三摩地。如此,总共有十种利益。

  

  接下来,佛陀提到禅定波罗蜜的十种利益及智慧波罗蜜的十种利益,而完成了修持六波罗蜜之利益的说明。由于《三摩地王经》一开始就解释了禅修的利益,最后这两种波罗蜜的利益已经在此教本中解释过了。

  

  辨别之知识生起的原因是学习及研究。学习及研究佛陀的言说,及阐明佛陀之言说的论注至为重要,我们可以从研习大师们的口传或心要教法当中得到极大的利益。佛陀因而提及详细研读的十种利益。

  

  第一,我们将不会沉浸于烦恼之中,因为已经晓得它们的过患并了解法教的胜妙,我们将比较不容易受烦恼的控制。我们将不希望与他人敌对,因为我们已经了解敌意的不善果。我们将能澄清疑虑与迷惑,因为我们已经详知佛法的要义。我们将不会滞留于游移不定、暧昧不明的心识状态之中,也不会迷失于疑惑之中;换句话说,由于清晰地了解现象的本质,研习法教将澄清任何怀疑、迷惑及不确定。

  

  此外,研习法教确保我们的知见及导向是正直的、明确的,所以,我们将可避免误入歧途或步入非道;我们将安行于开悟之殊胜正道。我们将「安住于不生不灭之门」,意指自轮回中解脱。我们将趣入圆满的证悟,获得无上正觉。我们将能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时,将能至善至美地将佛法传授给一切众生。最后,我们将永不畏恶道。以上是详细研习法教的十种功德利益。

  

  既然已经听闻了佛法并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我们不应该就此感到满足而仅止于此,和他人分享我们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一位菩萨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学习,他应当具有教导他人的大愿;不论我们只知道一点点或许多,都应该乐意教导他人佛法。这么做的益处是他人将有所学,我们自己则能在法道上有所进步。佛陀提到菩萨为他人解说佛法(又称为「法施」)所能产生的十种利益。

  

  首先,我们将能完全舍弃恶行或任何不该做的事。如果我们一点都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我们将无法知道善、恶的分别;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做了某种程度的研习,尤其是当我们将正确的知见转述给他人时,自然会更加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而更能避免造作不善之事。

  

  第二,我们将能行善并遵守圣众的训诫。唯有我们自身已经研学过佛法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可能如此;否则,我们将无法这样做。为他人解说佛法能加强我们遵守圣众训诚的决心,只做有益及有意义的事。

  

  其次,我们将「彻底清净证悟之境」,意思是我们在播种圆满证悟的种子。教导他人佛法将帮助我们达到证悟之究竟境界。我们将会对财富毫无眷恋、广作布施,并将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将能极度慷慨地与他人分享法教的财富。此外,我们也能修习广大的慈心。最后,我们将于此生中达到自在与安乐的境界。这些都是行于法施的菩萨所能成就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必然能帮助我们修学三摩地及开展更深的定境。

  

  接下来,佛陀叙述确立性之见地的十种功德,然后论及修习三摩地禅修的利益。由于这是《三摩地王经》的主要课题,前面已经详细地解释过了,我们就不再重述。

  

  之后,佛陀解释遁世隐居的十种利益。隐居的藏文是「贡巴」 (gönpa)。在早期,这个字指的是一个孤立的地方或偏远僻静的闭关地区,在此处行者可把全部的时间都投注于修习三摩地。但是,这个字通常指的是住在一个修行的社区,即众人依循佛法的原则而生活在一起的佛学中心或寺庙。 :

  

  遁世隐居的利益有十种。由于远离了社会,我们将能减少不善的俗务,比较能专注于佛法的修习。所以,第一种利益是:我们将能减少与修行道相违背的活动。在修行社区之外,我们很容易忙于造作各式各类的不善行。

  

  在隐遁的生活下,我们远离了令人分心的世俗野心及繁忙的追逐,远离了竞争与纠纷,因为居住于山林或真正的修行社区之中,引起一般社区群众相互争执、彼此不陆的原因和事由都不存在。我们将能免于为他人所伤害的烦恼。我们将不会助长染污,即不会制造烦恼或纠纷。我们将能具有极其平和安详的举止。此外,遁隐的生活将使我们能彻底净守戒律。我们将不断地开展有助于解脱及证悟的顺境,而能迅速达到真正的解脱。

  

  最后,佛陀宣说持守托钵僧之行为原则的十种利益。托钵或乞食十益和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持戒十益几乎完全一样。

  

  文章:节录自创古仁波切《大手印第一课》一书,P.162-175。

  

《随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