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四篇 广大圆满 第二章 帝释天城话长安

  第四篇 广大圆满 第二章 帝释天城话长安

  正观照着 雪域的猛士

  于是 汉藏的因缘

  在法界中流转

  缘起 缘灭

  缘灭 缘生

  世世代代的歌者

  唱颂着长安中的雪域 雪域中的长安

  是你

  是我

  

  那里 有你

  有我

  

  是 不是你

  不是我

  

  那里是恰如海水的一味一色

  天乐鸣空

  李世民在否

  

  文成公主身处的时代,正居于中国唐朝的盛世,而唐朝的首府就设座于长安城。长安城就宛如帝释天王的天宫一般,矗立在关中平原上。

  这座壮丽的都城,同当时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联系,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学习的中心。唐代的文化由此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而长安城也同时融受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譬如长安人的衣食住行、音乐、舞蹈、文化活动等,就无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像波斯传来的波罗球和西域传来的胡旋舞等,在长安就非常盛行。

  这座规模空前的都城,规划严谨,建立在龙首原的南麓,它的东西长有9721米,南北长8651米,城周约3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城外有宽九米,深四米的护城河。

  城中设计为棋盘形街道,井然有序,南北有十四街,东西十一街,街道两侧还建有宽2.5米的排水沟。最宽阔的街道是全城正中央轴线南北向的朱雀门街,宽150米,全长5 316米,连排水沟都宽达三米。

  长安九个城门中,除正南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其余均为三门道,都有宏伟的门楼。明德门耸立在长安城中轴线上,通向朱雀门街、承天门街,使长安城更为壮观。明德门建筑十分壮丽,城门郭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门墙包砖。各门道都有青石门槛,有的还雕刻蔓草、走兽浮雕、线刻鸳鸯等。城门北侧有四对水缸,是洒扫与防火之用。

  长安街道不但笔直,而且街宽一百米以上的有五条,即东西向第三、第五条街与南北向第四、第六、第八条街,这都是通往各城门的主要道路。

  长安东城三门中最北的是通化门,这通化门是连接通往函谷关的大道。出了通化门后的第一个驿站叫做长乐驿,它位于浐河西岸的长乐坡上。为了适应皇家和官府长途交通的需要,这座城门附近有许多制造马车的作坊。

  而东城的中门叫春明门,门内春明门大街从兴庆宫南侧横过。南边的叫延兴门,出了这门向东南过蓝田关和武关,就能前往长江以南各地。由于东城北边的通化门内不远处即是太极宫和皇城,南边的延兴门又过于偏远,因而一般人东去或西返长安,大都是走中门春明门。

  当时唐朝人喜欢以汉指唐,汉长安东城的南头城门名为霸城门,又名为青绮门或青门,所以唐代诗人所说的“青门”或“青绮门”,大都指的是春明门或延兴门。如李白在《送裴图南东行前往蒿山》一诗中便说: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又因这里的柳树很多,所以白居易在《青门柳》中,有: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色。

  的诗句。

  从这里直到灞桥,一路上风光十分的美丽,岑参在《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一诗中说: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南城墙中门叫明德门,正对终南山,此门较其他城门多了两个门,共有五座城楼。南城西侧城门叫做安化门,东侧叫做启夏门。由长安去城南神禾原与少陵原之间的樊川,走启夏门最为便捷。家住樊川少陵原朱坡的杜牧,在《忆朱坡四韵》中说:“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便是以汉长安南城东侧的覆盎门,代指唐长安的启夏门。

  西城三门从南而北分别是延平门、金光门和开远门。金光门外通昆明池,开远门是唐代长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北城外为皇家禁苑,它东至沪河(一说至灞河),西至汉长安故城,北临渭水,其中遍植花木,并蓄养着许多供皇帝射猎、观赏的禽兽,一般人根本不能进去;中部又为宫城所占,因而北城上没有开设城门的必要。但为了凑足四城十二门的传统,仍然在宫城之西的北城墙上虚设了自东而西的芳林、景曜、光化三座城门。芳林门外即皇家园囿;出光化门,则可前往汉长安故城。

  承天门外的天门街,这条街由于穿过了皇城的朱雀门,因而又名朱雀街,它向南一直通向南郭城上的明德门。这条宽一百五十米的南北大街,像一条轴线,将长安城平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城中一百五十个居民坊里,除去了东、西市和曲江池所占的面积,实际上有一零八坊,均等地分布在大街两侧。街东归万年县管辖,街西则归长安县管辖。

  长安各坊都设有围墙和坊门,除了皇城南三十六坊,因如宋敏求的《长安志》所说:“在宫城直南,不欲开北街泄气冲城阙。”以及大明宫南被南北向的丹凤门街分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的缘故,因而只修有东西向的街道和只开东、西二坊门外,其余各坊内都有十字大街通四坊门。

  各坊中还有许多称为巷或曲的小胡同,如亲仁坊有“永巷”,兴道坊东门北有“下曲”,靖恭坊有“毡曲”,颁政坊有“锟钝曲”,平康坊有“南曲”、“中曲”、“鸣珂曲”。

  各坊里之间,纵横交错地排列着笔直的南北十一条大街和东西十四条大街。这种整齐划一,左右对称,宫城、皇城居于北部正中,以及道路均匀分布并以直角相交的格局,虽多而不繁,虽密而不乱,井然有序,往来便利,正如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中所说:“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从高处俯瞰,情景就更动人,无怪李白曾赞叹:“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划出,九衢如弦直。”“咸阳”即指唐长安。白居易则描述得更加形象鲜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各坊面积以中心大街——朱雀门街(又称为御道)为主轴,依次大小对称的排列,即愈近朱雀门街左右之坊,面积愈小,愈靠近东西城墙的坊愈大。但面积最大的坊在皇城两侧的六纵列。各坊四周都筑夯土墙,墙基约宽2.5—3米,开四门,坊内有十字街。

  长安人口达一百多万,是国际大都会。最热闹的东、西二市在城南,各占约一平方公里的两坊之地,内设双十字的井字街,四边各开二门,街内除“东市局”、“西市局”、“平准局”外,店铺罗列,四方珍奇财货均汇聚于此,交易热络,繁华日增,甚至后来还有“夜市”出现。

  居住在长安的外国客人和少数民族很多,社会风气也潜移默化,胡服、胡帽、胡乐、胡舞、胡饼等都风靡一时。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从西城的开远门,来了一位外国的远客。

  在长安这种世界级的大都会中,外国的访客实在太多了;但是有位远客却极为眼生,似乎是来自前所未见的国度。只见他身着交领左衽鸟纹团花的羊毛长袍,袖子极长,腰、摆略紧,束着一条紧身的毛腰带,腰带上缀着饰物,脚登着黑色的全剥牛脚皮靴,头上用缯彩缠头,戴着一顶形圆如钵的皮帽。

  虽然,长安人看惯了世界各国各地的人,但是对于这位来自陌生之地的访客,也不觉地多望了几眼。

  这位来自吐蕃的使者,自进入了长安城后,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怕少看了一样事物。虽然脚步极为稳健有力,但却似乎又像在梦中一般飘浮着。他在接受了大王松赞干布的命令之后,来到这传说中宛如帝释天宫般的大唐入贡,在此每天所见到的,多是前所未见的惊奇。

  他一路从都城拉萨(逻娑)出发,经过了羊八井、当雄(达木)、那曲(阁川驿)、安多、唐古拉山口、昆仑山到达格尔木进入了唐地。再经由敦煌(沙州)、酒泉、张掖、武威、兰州,而终于到达了梦寐已久的长安城。他所经行的这一段路程,后来被唐·义净法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称为“吐蕃路”,汉地佛法曾经由这一条路,大量的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王的使者从开远门进入了长安城后,就见到了一条宽达百米以上的大街展开在眼前,路上熙熙撞攘的都是车马与行人。开远门是长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人,也大都由此门往来出入。

  经由开远门的大街,绕过了皇城西侧的顺义门,使者来到朱雀门边的鸿胪寺(外交理藩部)。鸿胪寺卿(部长)接到了来使的讯息,心中十分纳闷,更不知道如何接待,虽然说当时的中国,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而唐太宗也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灭掉东突阙之后,威震各国,四夷君长呈献太宗“天可汗”的尊号,唐朝成为亚洲的盟主,国力充裕,国势如日中天,当时各国竞相上贡。但是大国毕竟要有大国风范气度,绝不能失礼,否则丢了面子,可是获罪不起。

  于是,鸿胪李卿将吐蕃使者安置于鸿胪客馆留宿后,就赶紧四处探听其虚实。

  原来吐蕃在吐谷浑的西南,是一个新兴的地区,他们的祖先原为西羌,约有一百五十种族群,过去未曾与汉地交往。吐蕃(西藏)与唐朝之间,隔了许多部族,诸如在青海高原的苏毗、多弥、白兰及强大的吐谷浑,在四川边境也隔着党项、东女部落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吐蕃境内多山,地形高峻崎岖;气候严寒多变,物产寡薄,器用不丰,交通不便;境内多呈部落割据,各不相伏的局面。直至隋末唐初,方由松赞干布在大相禄东赞的辅佐下,统一西藏高原,建立王朝政体。在完成内部的政治统一之后,为谋求民族的发展,突破先天封闭性高原的瓶颈,所以遣使欲归顺唐朝。现今土地广大,并拥有数十万的雄兵。

  了解了来使的虚实之后,虽然见他略显傲慢,但为展现大唐风范,不只供给他一切生活所需,且常供宴以飨来使,并上报天子,以安排朝觐之事。

  吐蕃先前虽然未与大唐往来,但是松赞干布王极有勇略的威名,早已风闻西域。所以,来自各国或各地的使者,每天也都趁机来拜访这位吐蕃的特使,以增进互相关系,顺便也探视吐蕃的情形。所以,吐蕃的特使,在长安期间也颇不寂寞,不只每…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四篇 广大圆满 第二章 帝释天城话长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