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二章 帝釋天城話長安
正觀照著 雪域的猛士
于是 漢藏的因緣
在法界中流轉
緣起 緣滅
緣滅 緣生
世世代代的歌者
唱頌著長安中的雪域 雪域中的長安
是你
是我
那裏 有你
有我
是 不是你
不是我
那裏是恰如海水的一味一色
天樂鳴空
李世民在否
文成公主身處的時代,正居于中國唐朝的盛世,而唐朝的首府就設座于長安城。長安城就宛如帝釋天王的天宮一般,矗立在關中平原上。
這座壯麗的都城,同當時世界上叁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聯系,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學習的中心。唐代的文化由此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而長安城也同時融受了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譬如長安人的衣食住行、音樂、舞蹈、文化活動等,就無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像波斯傳來的波羅球和西域傳來的胡旋舞等,在長安就非常盛行。
這座規模空前的都城,規劃嚴謹,建立在龍首原的南麓,它的東西長有9721米,南北長8651米,城周約36公裏,面積約84平方公裏。城外有寬九米,深四米的護城河。
城中設計爲棋盤形街道,井然有序,南北有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道兩側還建有寬2.5米的排水溝。最寬闊的街道是全城正中央軸線南北向的朱雀門街,寬150米,全長5 316米,連排水溝都寬達叁米。
長安九個城門中,除正南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其余均爲叁門道,都有宏偉的門樓。明德門聳立在長安城中軸線上,通向朱雀門街、承天門街,使長安城更爲壯觀。明德門建築十分壯麗,城門郭東西長55.5米,南北寬17.5米,門牆包磚。各門道都有青石門檻,有的還雕刻蔓草、走獸浮雕、線刻鴛鴦等。城門北側有四對水缸,是灑掃與防火之用。
長安街道不但筆直,而且街寬一百米以上的有五條,即東西向第叁、第五條街與南北向第四、第六、第八條街,這都是通往各城門的主要道路。
長安東城叁門中最北的是通化門,這通化門是連接通往函谷關的大道。出了通化門後的第一個驿站叫做長樂驿,它位于浐河西岸的長樂坡上。爲了適應皇家和官府長途交通的需要,這座城門附近有許多製造馬車的作坊。
而東城的中門叫春明門,門內春明門大街從興慶宮南側橫過。南邊的叫延興門,出了這門向東南過藍田關和武關,就能前往長江以南各地。由于東城北邊的通化門內不遠處即是太極宮和皇城,南邊的延興門又過于偏遠,因而一般人東去或西返長安,大都是走中門春明門。
當時唐朝人喜歡以漢指唐,漢長安東城的南頭城門名爲霸城門,又名爲青绮門或青門,所以唐代詩人所說的“青門”或“青绮門”,大都指的是春明門或延興門。如李白在《送裴圖南東行前往蒿山》一詩中便說:
何處可爲別
長安青绮門。
又因這裏的柳樹很多,所以白居易在《青門柳》中,有: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爲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色。
的詩句。
從這裏直到灞橋,一路上風光十分的美麗,岑參在《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一詩中說:
東出青門路不窮,驿樓官樹灞陵東。
花撲征衣看似繡,雲隨去馬色疑骢……
灞頭落花沒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南城牆中門叫明德門,正對終南山,此門較其他城門多了兩個門,共有五座城樓。南城西側城門叫做安化門,東側叫做啓夏門。由長安去城南神禾原與少陵原之間的樊川,走啓夏門最爲便捷。家住樊川少陵原朱坡的杜牧,在《憶朱坡四韻》中說:“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便是以漢長安南城東側的覆盎門,代指唐長安的啓夏門。
西城叁門從南而北分別是延平門、金光門和開遠門。金光門外通昆明池,開遠門是唐代長安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北城外爲皇家禁苑,它東至滬河(一說至灞河),西至漢長安故城,北臨渭水,其中遍植花木,並蓄養著許多供皇帝射獵、觀賞的禽獸,一般人根本不能進去;中部又爲宮城所占,因而北城上沒有開設城門的必要。但爲了湊足四城十二門的傳統,仍然在宮城之西的北城牆上虛設了自東而西的芳林、景曜、光化叁座城門。芳林門外即皇家園囿;出光化門,則可前往漢長安故城。
承天門外的天門街,這條街由于穿過了皇城的朱雀門,因而又名朱雀街,它向南一直通向南郭城上的明德門。這條寬一百五十米的南北大街,像一條軸線,將長安城平分成對稱的東、西兩半。城中一百五十個居民坊裏,除去了東、西市和曲江池所占的面積,實際上有一零八坊,均等地分布在大街兩側。街東歸萬年縣管轄,街西則歸長安縣管轄。
長安各坊都設有圍牆和坊門,除了皇城南叁十六坊,因如宋敏求的《長安志》所說:“在宮城直南,不欲開北街泄氣沖城阙。”以及大明宮南被南北向的丹鳳門街分成光宅、翊善、永昌、來庭四坊的緣故,因而只修有東西向的街道和只開東、西二坊門外,其余各坊內都有十字大街通四坊門。
各坊中還有許多稱爲巷或曲的小胡同,如親仁坊有“永巷”,興道坊東門北有“下曲”,靖恭坊有“氈曲”,頒政坊有“锟鈍曲”,平康坊有“南曲”、“中曲”、“鳴珂曲”。
各坊裏之間,縱橫交錯地排列著筆直的南北十一條大街和東西十四條大街。這種整齊劃一,左右對稱,宮城、皇城居于北部正中,以及道路均勻分布並以直角相交的格局,雖多而不繁,雖密而不亂,井然有序,往來便利,正如元李好文《長安志圖》中所說:“棋布栉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從高處俯瞰,情景就更動人,無怪李白曾贊歎:“憑崖望鹹陽,宮阙羅北極。萬井驚劃出,九衢如弦直。”“鹹陽”即指唐長安。白居易則描述得更加形象鮮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各坊面積以中心大街——朱雀門街(又稱爲禦道)爲主軸,依次大小對稱的排列,即愈近朱雀門街左右之坊,面積愈小,愈靠近東西城牆的坊愈大。但面積最大的坊在皇城兩側的六縱列。各坊四周都築夯土牆,牆基約寬2.5—3米,開四門,坊內有十字街。
長安人口達一百多萬,是國際大都會。最熱鬧的東、西二市在城南,各占約一平方公裏的兩坊之地,內設雙十字的井字街,四邊各開二門,街內除“東市局”、“西市局”、“平准局”外,店鋪羅列,四方珍奇財貨均彙聚于此,交易熱絡,繁華日增,甚至後來還有“夜市”出現。
居住在長安的外國客人和少數民族很多,社會風氣也潛移默化,胡服、胡帽、胡樂、胡舞、胡餅等都風靡一時。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從西城的開遠門,來了一位外國的遠客。
在長安這種世界級的大都會中,外國的訪客實在太多了;但是有位遠客卻極爲眼生,似乎是來自前所未見的國度。只見他身著交領左衽鳥紋團花的羊毛長袍,袖子極長,腰、擺略緊,束著一條緊身的毛腰帶,腰帶上綴著飾物,腳登著黑色的全剝牛腳皮靴,頭上用缯彩纏頭,戴著一頂形圓如缽的皮帽。
雖然,長安人看慣了世界各國各地的人,但是對于這位來自陌生之地的訪客,也不覺地多望了幾眼。
這位來自吐蕃的使者,自進入了長安城後,眼睛睜得大大的,仿佛怕少看了一樣事物。雖然腳步極爲穩健有力,但卻似乎又像在夢中一般飄浮著。他在接受了大王松贊幹布的命令之後,來到這傳說中宛如帝釋天宮般的大唐入貢,在此每天所見到的,多是前所未見的驚奇。
他一路從都城拉薩(邏娑)出發,經過了羊八井、當雄(達木)、那曲(閣川驿)、安多、唐古拉山口、昆侖山到達格爾木進入了唐地。再經由敦煌(沙州)、酒泉、張掖、武威、蘭州,而終于到達了夢寐已久的長安城。他所經行的這一段路程,後來被唐·義淨法師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稱爲“吐蕃路”,漢地佛法曾經由這一條路,大量的傳入西藏。
松贊幹布王的使者從開遠門進入了長安城後,就見到了一條寬達百米以上的大街展開在眼前,路上熙熙撞攘的都是車馬與行人。開遠門是長安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的起點,來自世界各國各地的人,也大都由此門往來出入。
經由開遠門的大街,繞過了皇城西側的順義門,使者來到朱雀門邊的鴻胪寺(外交理藩部)。鴻胪寺卿(部長)接到了來使的訊息,心中十分納悶,更不知道如何接待,雖然說當時的中國,爲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而唐太宗也于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滅掉東突阙之後,威震各國,四夷君長呈獻太宗“天可汗”的尊號,唐朝成爲亞洲的盟主,國力充裕,國勢如日中天,當時各國競相上貢。但是大國畢竟要有大國風範氣度,絕不能失禮,否則丟了面子,可是獲罪不起。
于是,鴻胪李卿將吐蕃使者安置于鴻胪客館留宿後,就趕緊四處探聽其虛實。
原來吐蕃在吐谷渾的西南,是一個新興的地區,他們的祖先原爲西羌,約有一百五十種族群,過去未曾與漢地交往。吐蕃(西藏)與唐朝之間,隔了許多部族,諸如在青海高原的蘇毗、多彌、白蘭及強大的吐谷渾,在四川邊境也隔著黨項、東女部落等。
由于地理環境的關系,吐蕃境內多山,地形高峻崎岖;氣候嚴寒多變,物産寡薄,器用不豐,交通不便;境內多呈部落割據,各不相伏的局面。直至隋末唐初,方由松贊幹布在大相祿東贊的輔佐下,統一西藏高原,建立王朝政體。在完成內部的政治統一之後,爲謀求民族的發展,突破先天封閉性高原的瓶頸,所以遣使欲歸順唐朝。現今土地廣大,並擁有數十萬的雄兵。
了解了來使的虛實之後,雖然見他略顯傲慢,但爲展現大唐風範,不只供給他一切生活所需,且常供宴以飨來使,並上報天子,以安排朝觐之事。
吐蕃先前雖然未與大唐往來,但是松贊幹布王極有勇略的威名,早已風聞西域。所以,來自各國或各地的使者,每天也都趁機來拜訪這位吐蕃的特使,以增進互相關系,順便也探視吐蕃的情形。所以,吐蕃的特使,在長安期間也頗不寂寞,不只每…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二章 帝釋天城話長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