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十二章 五台山上晤大圣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十二章 五台山上晤大圣

  吉祥地指示 莲华生

  来到了清凉的金刚窟

  现起了大梵天王的四面 看看

  看看 东台 南台 西台 北台

  只见中台端坐着

  大圣文殊菩萨 寂静地向东北

  轻埋伏藏

  止 止 止

  这一切是梦 是幻梦

  看看自心依旧

  中台 东台 南台 西台 北台

  与诸佛从来没有任何不同

  于是

  大圣文殊师利 只是我自心中的一片情怀

  莲华生大士在尸陀林中修习,安住于甚深的大圆满禅观当中,生起了微密的大悲境界,在刹那之间与诸佛悲心的总集——观世音菩萨相应。

  这时,伟大的大悲怙主观世音菩萨,了知莲华生大士与中土的因缘,于是决定策励莲华生大士前往汉地中国,随从文殊菩萨在清凉山中修法。于是他如同大力士伸屈手臂一般迅速,忽然示现在莲华生大士的面前。

  莲华生大士亲睹了观世音菩萨的圣颜,十分欢喜地向圣者顶礼。大悲怙主教诲莲华生大士道:“吾子莲华生!从无量劫来,我发起广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而为了永断一切众生的轮回,曾经施予无穷的救度。但经过长远的时劫,我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之后,我以为如此一来众生界即将减损,不再有众生继续轮回,都应当圆满解脱了;但是没有想到,当我重登普陀山上观察之后,却发现众生界不增不减,而为烦恼所迷惑的轮回众生还是如此众多。此时我不禁十分的悲伤,泪流成河;所以立即生起不退转的广大悲心,愿意舍弃此身心,为众生做究竟圆满的祈请。

  “现在,吾子!你是我的清净幻化。在无数无数的大悲幻化当中,你也应当去救度这些轮回众生。现在这些世间的众生,由于愚痴的缘故,需要具足伏藏星相卜筮之学加以调伏,来改变他们短暂时间中的生命因缘条件。虽然依佛法究竟的意义而言,所有的因果实相是如实不变的,但是在这世间的愚痴众生,如果能够赐予他们短暂的福分,或许能够使他们发心,随从于吾等真实地修行;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道理。现在整个天下众生是如此的不安,你应当幻变成为大梵天王,具足缘起之相,前去随学于文殊菩萨,并发掘文殊菩萨所埋藏的伏藏,以便救度一切众生。”

  观世音菩萨宣说完毕之后,就以广大的神变威力弹指一声,整个文殊菩萨的清凉金色世界,就宛然现前了。莲华生大士只见到在中国汉地的五台山上,宛若海印明镜一般明显现前;智慧圆满成就的文殊师利菩萨,就正如同《华严经》所授记一般,在被称为清凉山的圣地金刚窟中,率领着一万名伟大的菩萨众,精进地修行。

  在这座外现为五台山,而内密却实为清净圣地的处所,一切智慧怙主文殊师利菩萨宛转在此山中示现教化。文殊师利菩萨,全身金光万丈,从无生的法界当中,依诸佛智慧圆满示现,在清净的莲花藏世界海当中,自在游戏,教化一切众生,并以五台山作为随缘教化的根本要地。

  他具足一切清净,不染一切世俗的污秽。他右手举起智慧的宝剑,左手捧着代表一切智慧的经典,而梳卷出具足智慧清净的乌巴拉花;他的顶髻隐隐现出青靛色的光芒,如虹光般闪烁;整个身体在五彩虹光当中,自在地隐没。

  智慧怙主文殊师利菩萨,在观察汉地的因缘之后,了悟到必须以世俗谛的星相、卜筮来作为缘起教化此地众生的方便;所以在此,他就将一切的天文、易数乃至种种算术、数学,圆满地从他的清净心当中流出了。

  事实上,莲华生大士更观察,到一切南瞻部洲的有情,也都是从文殊师利菩萨的清净教诲中,随闻了俗谛的天文易数,以及人间风水卜相等各种学问;而在广大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文殊菩萨现观到:如果最殊胜的佛典没有宏扬,而只有世谛的教学,却得到大众的欢喜,如此一来,会使究竟的佛法逐渐地淹没。所以文殊菩萨经由仔细思维的结果,就将所有天文星相,占卜易数中最深密的经典,全部藏含在铜质的宝盒里,并埋藏于五台山的东北角之中。

  莲华生大士观察至此,不禁为伟大的文殊菩萨的智慧赞叹不已。此时观世音菩萨又再叮咛道:“吾子!在久远恒长的教化当中,此时三界的众生,又逐渐地示现出寿命短促,疾病增多,而人的数量逐渐减少的恶劫之中了。所有农人的庄稼,已经不能够丰收;而牧民的牲畜也日渐稀少;战争盛起,饥饿、百病兴起,使人间充满了愁苦。你应当向文殊菩萨祈请具足世间的力量来救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在如实的教诲之后,就刹那之间返回了普陀山光明中。

  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密义即是希望莲华生大士,能圆具一切世、出世间的广大智慧,就宛如在《华严经》中,究竟位的菩萨,也必须能够具足一切世谛的学问,才能导引这所有信仰世谛的行者,渐趋证入佛法;从俗谛中的逐渐导引,慢慢转入解脱的真谛,最后成就究竟的圆满佛智。而为了使莲华生具足出世间悉地与世间悉地的成就,所以才要他从世俗谛的如幻数字因缘当中,体悟一切世出、世间都是究竟一如的实相境界;更从如幻无生的性空当中,含摄一切的妙法。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在人间的位置是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为五台山脉的主峰;山势雄伟,五峰耸立,峰顶平缓如台,因此得名。又因山中气候清凉宜人,故又名清凉山。其五峰分别为北台叶斗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东台望海峰与中台翠岩峰。五峰皆由中峰发脉,而以北峰最高,海拔三千余米。

  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华严经

  菩萨住处品》也宣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领导着一万名大菩萨精进修行。

  在汉代之前的中国,佛法尚未传入汉地,所以五台山的圣境,当然少人听闻。当时五台山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其间,而五台山峰渺无路径,人迹罕通。而住在平原的农夫们,每当远望五峰之时,都看到祥光焕发,神灯夜流,他们都认为这是神仙所居的地方。

  而且自古相传,山中有仙人,头发结成五髻,身披三衣,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一群童子相随,游行在五峰山顶之上;远望十分清楚,而走近之时,就忽然消失了。农夫多以为他们是素衣仙人。在中国晋朝之时,赵无恤曾看到紫云瑞相,所以登于五台,见到了一位神仙,身穿素衣,容貌若紫金,十分的庄严;后来见到了《文殊宝藏经》才知道这位五髻的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幻化。

  另外,传说佛陀的亲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也曾化迹在五台山上。所以在五台山上有一首《赞肉身罗睺》的诗:

  罗睺尊者化身来, 十二年中在母胎。

  昔日王宫修密行, 今时凡室作婴孩。

  瑞严肉髻同千圣, 相好真容现五台。

  能与众生无限福, 世人咸共舍珍财。

  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无忧王时,就传说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台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赞诵为:

  如来真塔育王明, 分布阎浮八万城。

  震旦五峰添圣化, 满朝七日放光明。

  云霄感得楼台观, 宝刹标题善住名。

  无限梵香诸道俗, 龙华三会必同住。

  可见得五台山圣地,也是佛陀真身与诸圣者所欢喜之地。

  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历代以来有许多修行人在此成就,来自印度、中国西藏的朝礼者,更是络绎不绝,菩萨化现圣迹更是不可计数。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应下诏在五台山的五峰山顶上建寺,供奉五种文殊的化身,即:

  东台一望海寺一聪明文殊菩萨

  南台一普济寺一智慧文殊菩萨

  西台一法雷寺一狮子文殊菩萨

  北台一灵应寺一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

  恒年献祭至今不绝。

  莲华生大士在怙主大悲观世音的教诲下,幻变为众生之祖大梵天王,具足四面二臂,右手结着施无畏印,左手持着法-轮,来到了五台山上。

  他只见到半空山麓之上,没有广大的林木,只有细软如绵的香草。而五台之上的溪壑之间,生有赤色的小树及各种异草杂花,不可称记;尤其灵芝神药遍满山间,食者能开启广大的智慧。莲华生大士在五台山中广览了灵山净气,心中十分地欢喜。

  这时,忽然远远地传来嘹亮的歌声,抬头一望,只见一群童子一面嬉戏,一面唱着:

  大圣堂,非常地。

  左右龙盘,为有台相倚。

  岩岫嵯峨朝圣地。

  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

  面慈悲,心欢喜。

  西国真真僧,

  远远来瞻礼。

  瑞彩时时岩下起。

  福祚当今,万古千秋岁。

  上中台,盘道远。

  万仞迢迢,仿佛过天半。

  宝石山岩光灿烂。

  瑞草名花,似锦堪游玩。

  玉花池,金沙畔。

  冰窟千年,到者身心战。

  合掌望空重发愿。

  五色祥云,一日一回现。

  上东台,过北斗。

  望见浮叶,海伴龙神抖。

  雨雪相和更霖薮。

  雾卷龙收,化现千般有。

  吉祥鸟,狮子吼。

  闻声孤宜,便往那边走。

  才念文殊三五口。

  大圣慈悲,方便来相救。

  上北台,登崄道。石径峻层,缓步行多少。

  遍地名花唯软草。

  定水潜流,一日三回到。

  骆驼墕,风眇眇。

  来往巡游,须是身心好。

  罗汉岩前观奈何。

  不敢久停,为有神龙澡。

  上西台,真圣境。

  阿耨池边,好似金桥影。

  两道圆光明似镜。

  一朵香山,嶂屼堪吟咏。

  狮子踪,深印定。

  功德泉中,甘露常清净。

  菩萨行时龙众请。

  居士谈扬,为有天人听。

  上南台,林岭别。

  媚境孤高,岩下观星月。

  远眺霞方情思悦。

  不听神钟,感贵捻香爇。

  蜀锦花,银丝结。

  供养诸天…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十二章 五台山上晤大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