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二篇 獅子吼聲 第十二章 五臺山上晤大聖

  第二篇 獅子吼聲 第十二章 五臺山上晤大聖

  吉祥地指示 蓮華生

  來到了清涼的金剛窟

  現起了大梵天王的四面 看看

  看看 東臺 南臺 西臺 北臺

  只見中臺端坐著

  大聖文殊菩薩 寂靜地向東北

  輕埋伏藏

  止 止 止

  這一切是夢 是幻夢

  看看自心依舊

  中臺 東臺 南臺 西臺 北臺

  與諸佛從來沒有任何不同

  于是

  大聖文殊師利 只是我自心中的一片情懷

  蓮華生大士在屍陀林中修習,安住于甚深的大圓滿禅觀當中,生起了微密的大悲境界,在刹那之間與諸佛悲心的總集——觀世音菩薩相應。

  這時,偉大的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了知蓮華生大士與中土的因緣,于是決定策勵蓮華生大士前往漢地中國,隨從文殊菩薩在清涼山中修法。于是他如同大力士伸屈手臂一般迅速,忽然示現在蓮華生大士的面前。

  蓮華生大士親睹了觀世音菩薩的聖顔,十分歡喜地向聖者頂禮。大悲怙主教誨蓮華生大士道:“吾子蓮華生!從無量劫來,我發起廣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衆生;而爲了永斷一切衆生的輪回,曾經施予無窮的救度。但經過長遠的時劫,我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之後,我以爲如此一來衆生界即將減損,不再有衆生繼續輪回,都應當圓滿解脫了;但是沒有想到,當我重登普陀山上觀察之後,卻發現衆生界不增不減,而爲煩惱所迷惑的輪回衆生還是如此衆多。此時我不禁十分的悲傷,淚流成河;所以立即生起不退轉的廣大悲心,願意舍棄此身心,爲衆生做究竟圓滿的祈請。

  “現在,吾子!你是我的清淨幻化。在無數無數的大悲幻化當中,你也應當去救度這些輪回衆生。現在這些世間的衆生,由于愚癡的緣故,需要具足伏藏星相蔔筮之學加以調伏,來改變他們短暫時間中的生命因緣條件。雖然依佛法究竟的意義而言,所有的因果實相是如實不變的,但是在這世間的愚癡衆生,如果能夠賜予他們短暫的福分,或許能夠使他們發心,隨從于吾等真實地修行;這就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的道理。現在整個天下衆生是如此的不安,你應當幻變成爲大梵天王,具足緣起之相,前去隨學于文殊菩薩,並發掘文殊菩薩所埋藏的伏藏,以便救度一切衆生。”

  觀世音菩薩宣說完畢之後,就以廣大的神變威力彈指一聲,整個文殊菩薩的清涼金色世界,就宛然現前了。蓮華生大士只見到在中國漢地的五臺山上,宛若海印明鏡一般明顯現前;智慧圓滿成就的文殊師利菩薩,就正如同《華嚴經》所授記一般,在被稱爲清涼山的聖地金剛窟中,率領著一萬名偉大的菩薩衆,精進地修行。

  在這座外現爲五臺山,而內密卻實爲清淨聖地的處所,一切智慧怙主文殊師利菩薩宛轉在此山中示現教化。文殊師利菩薩,全身金光萬丈,從無生的法界當中,依諸佛智慧圓滿示現,在清淨的蓮花藏世界海當中,自在遊戲,教化一切衆生,並以五臺山作爲隨緣教化的根本要地。

  他具足一切清淨,不染一切世俗的汙穢。他右手舉起智慧的寶劍,左手捧著代表一切智慧的經典,而梳卷出具足智慧清淨的烏巴拉花;他的頂髻隱隱現出青靛色的光芒,如虹光般閃爍;整個身體在五彩虹光當中,自在地隱沒。

  智慧怙主文殊師利菩薩,在觀察漢地的因緣之後,了悟到必須以世俗谛的星相、蔔筮來作爲緣起教化此地衆生的方便;所以在此,他就將一切的天文、易數乃至種種算術、數學,圓滿地從他的清淨心當中流出了。

  事實上,蓮華生大士更觀察,到一切南瞻部洲的有情,也都是從文殊師利菩薩的清淨教誨中,隨聞了俗谛的天文易數,以及人間風水蔔相等各種學問;而在廣大的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由于文殊菩薩現觀到:如果最殊勝的佛典沒有宏揚,而只有世谛的教學,卻得到大衆的歡喜,如此一來,會使究竟的佛法逐漸地淹沒。所以文殊菩薩經由仔細思維的結果,就將所有天文星相,占蔔易數中最深密的經典,全部藏含在銅質的寶盒裏,並埋藏于五臺山的東北角之中。

  蓮華生大士觀察至此,不禁爲偉大的文殊菩薩的智慧贊歎不已。此時觀世音菩薩又再叮咛道:“吾子!在久遠恒長的教化當中,此時叁界的衆生,又逐漸地示現出壽命短促,疾病增多,而人的數量逐漸減少的惡劫之中了。所有農人的莊稼,已經不能夠豐收;而牧民的牲畜也日漸稀少;戰爭盛起,饑餓、百病興起,使人間充滿了愁苦。你應當向文殊菩薩祈請具足世間的力量來救度衆生。”

  觀世音菩薩在如實的教誨之後,就刹那之間返回了普陀山光明中。

  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密義即是希望蓮華生大士,能圓具一切世、出世間的廣大智慧,就宛如在《華嚴經》中,究竟位的菩薩,也必須能夠具足一切世谛的學問,才能導引這所有信仰世谛的行者,漸趨證入佛法;從俗谛中的逐漸導引,慢慢轉入解脫的真谛,最後成就究竟的圓滿佛智。而爲了使蓮華生具足出世間悉地與世間悉地的成就,所以才要他從世俗谛的如幻數字因緣當中,體悟一切世出、世間都是究竟一如的實相境界;更從如幻無生的性空當中,含攝一切的妙法。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在人間的位置是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爲五臺山脈的主峰;山勢雄偉,五峰聳立,峰頂平緩如臺,因此得名。又因山中氣候清涼宜人,故又名清涼山。其五峰分別爲北臺葉鬥峰、西臺挂月峰、南臺錦繡峰、東臺望海峰與中臺翠岩峰。五峰皆由中峰發脈,而以北峰最高,海拔叁千余米。

  佛陀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告訴金剛密迹主菩薩說:“我滅度後,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而《華嚴經

  菩薩住處品》也宣說文殊菩薩住于東北方的清涼山,領導著一萬名大菩薩精進修行。

  在漢代之前的中國,佛法尚未傳入漢地,所以五臺山的聖境,當然少人聽聞。當時五臺山五百裏內林木茂密,虎豹縱橫其間,而五臺山峰渺無路徑,人迹罕通。而住在平原的農夫們,每當遠望五峰之時,都看到祥光煥發,神燈夜流,他們都認爲這是神仙所居的地方。

  而且自古相傳,山中有仙人,頭發結成五髻,身披叁衣,有時獨自一人,有時一群童子相隨,遊行在五峰山頂之上;遠望十分清楚,而走近之時,就忽然消失了。農夫多以爲他們是素衣仙人。在中國晉朝之時,趙無恤曾看到紫雲瑞相,所以登于五臺,見到了一位神仙,身穿素衣,容貌若紫金,十分的莊嚴;後來見到了《文殊寶藏經》才知道這位五髻的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幻化。

  另外,傳說佛陀的親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尊者,也曾化迹在五臺山上。所以在五臺山上有一首《贊肉身羅睺》的詩:

  羅睺尊者化身來, 十二年中在母胎。

  昔日王宮修密行, 今時凡室作嬰孩。

  瑞嚴肉髻同千聖, 相好真容現五臺。

  能與衆生無限福, 世人鹹共舍珍財。

  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無憂王時,就傳說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臺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贊誦爲:

  如來真塔育王明, 分布閻浮八萬城。

  震旦五峰添聖化, 滿朝七日放光明。

  雲霄感得樓臺觀, 寶刹標題善住名。

  無限梵香諸道俗, 龍華叁會必同住。

  可見得五臺山聖地,也是佛陀真身與諸聖者所歡喜之地。

  五臺山在密義上,即是文殊菩薩自身;五臺宛若文殊菩薩的五髻,也代表著諸佛如來的五種佛智。《清涼山志》上記載,東漢明帝時,已有迦葉摩騰來到此山建立靈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遊中臺時創建了大孚靈鹫寺後,至盛唐時山中的寺院已有叁百六十座。曆代以來有許多修行人在此成就,來自印度、中國西藏的朝禮者,更是絡繹不絕,菩薩化現聖迹更是不可計數。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應下诏在五臺山的五峰山頂上建寺,供奉五種文殊的化身,即:

  東臺一望海寺一聰明文殊菩薩

  南臺一普濟寺一智慧文殊菩薩

  西臺一法雷寺一獅子文殊菩薩

  北臺一靈應寺一無垢文殊菩薩

  中臺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薩

  恒年獻祭至今不絕。

  蓮華生大士在怙主大悲觀世音的教誨下,幻變爲衆生之祖大梵天王,具足四面二臂,右手結著施無畏印,左手持著法-輪,來到了五臺山上。

  他只見到半空山麓之上,沒有廣大的林木,只有細軟如綿的香草。而五臺之上的溪壑之間,生有赤色的小樹及各種異草雜花,不可稱記;尤其靈芝神藥遍滿山間,食者能開啓廣大的智慧。蓮華生大士在五臺山中廣覽了靈山淨氣,心中十分地歡喜。

  這時,忽然遠遠地傳來嘹亮的歌聲,擡頭一望,只見一群童子一面嬉戲,一面唱著:

  大聖堂,非常地。

  左右龍盤,爲有臺相倚。

  岩岫嵯峨朝聖地。

  花木芬芳,菩薩多靈異。

  面慈悲,心歡喜。

  西國真真僧,

  遠遠來瞻禮。

  瑞彩時時岩下起。

  福祚當今,萬古千秋歲。

  上中臺,盤道遠。

  萬仞迢迢,仿佛過天半。

  寶石山岩光燦爛。

  瑞草名花,似錦堪遊玩。

  玉花池,金沙畔。

  冰窟千年,到者身心戰。

  合掌望空重發願。

  五色祥雲,一日一回現。

  上東臺,過北鬥。

  望見浮葉,海伴龍神抖。

  雨雪相和更霖薮。

  霧卷龍收,化現千般有。

  吉祥鳥,獅子吼。

  聞聲孤宜,便往那邊走。

  才念文殊叁五口。

  大聖慈悲,方便來相救。

  上北臺,登崄道。石徑峻層,緩步行多少。

  遍地名花唯軟草。

  定水潛流,一日叁回到。

  駱駝墕,風眇眇。

  來往巡遊,須是身心好。

  羅漢岩前觀奈何。

  不敢久停,爲有神龍澡。

  上西臺,真聖境。

  阿耨池邊,好似金橋影。

  兩道圓光明似鏡。

  一朵香山,嶂屼堪吟詠。

  獅子蹤,深印定。

  功德泉中,甘露常清淨。

  菩薩行時龍衆請。

  居士談揚,爲有天人聽。

  上南臺,林嶺別。

  媚境孤高,岩下觀星月。

  遠眺霞方情思悅。

  不聽神鍾,感貴撚香爇。

  蜀錦花,銀絲結。

  供養諸天…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二篇 獅子吼聲 第十二章 五臺山上晤大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