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来,大家还特别将此足迹围绕起来,盖了一座塔来供养,并时常有着僧人和居士们持花拈香前来供养,络绎不绝。
乌仗那国的初春,暖风轻拂着山谷,鸟儿于春树上轻语,蝶儿在花丛中飞舞着,草木更是青翠地吐着嫩芽。
在佛陀降伏了阿波逻罗龙王之后,有一天,佛陀正在龙泉之东施行教化时,有一位阿步罗龙王因事而发怒,兴起大风雨,瞬间,佛陀的衲衣内外都湿透了。大雨停后,佛陀在阿步罗龙渊旁的石下向东而安坐,以洗濯并曝晒轻裟。在佛陀离去之后,这块石上留有文彩焕发的佛陀袈裟的衣纹,于是后人就在此处设立佛塔,纪念佛陀行化的因缘。
佛陀继续带着弟子,在乌仗那国境内游行教化众生,当来到瞢揭厘城东北处遏部多的地方时,就在此为诸天天人宣说佛法、开导正见。诸天人们听闻了佛陀的教说,都心生欢喜,随喜奉行。在佛陀离开之后,此处居然从地下涌出了一座佛塔,高度约有四十余尺。从此之后,许多僧俗之众,都前来此地参访礼拜,供养不断,而香花献供更是交替不绝。
佛陀常在乌仗那国躬身教化,有一日他来到了瞢揭厘城南两百余里的山侧,在此处有一座白色的高塔——摩愉伽蓝。在这座百余尺高的塔旁,有一块方形的大石,佛陀就在此大石上端坐,并为一些天人大众宣说他本生的故事。
佛陀说道:“在过去久远当中,修习菩萨行之时,为了听闻正法,曾经在此处折我自己的身骨为笔,剥皮为纸,并以血为墨书写经典。”
当佛陀宣说这些可歌可泣的不可思议因缘之时,他更指着当初的折骨之处说:“而在折骨之处,骨髓沿着石头流下,所以你们观察着这座石塔的基石之下,有些石头的颜色会略带黄白之色;这是髓脂的颜色,这些脂色肥腻,常保明晰。”天人大众听闻了佛陀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许多人都心生感动,掩面哭泣。
而佛陀在此为天人大众说完本生故事之后,更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神通,脚踏此块大石,留下了足蹈的痕迹,并放射出百万光明,照耀着摩愉伽蓝。
佛陀不断地在乌仗那国分身教化,与乌仗那国结下了甚深的因缘。事实上,乌仗那国的王统与佛陀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都是同属于释迦族的后代。而会产生这样的因缘,则是来自于憍萨罗国国王琉璃王为了报复释迦族人对他的轻视侮辱,所以发兵攻伐,将释迦族灭族,释迦族人逃到乌仗那国所生起的因缘。
在当时,佛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世人都尊称他为大沙门,对佛陀十分的尊崇与渴仰。那时,波斯匿王刚刚继承王位,他也想获得广大的荣耀,因此,他心中想着:“我现在刚刚登基为王,应当先娶得释迦族的女子为妃。若释迦族人能答应我的要求,那就太合乎我的心意了;如若不然,他们拒绝的话,那我就以武力来逼迫他们,接受我的要求。”于是波斯匿王就命令他的臣子到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去谈论迎娶释迦族女子的婚事。
但是,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十分盛行,所以释迦族人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优等种族,不肯把女子嫁与他族;另一面又畏惧波斯匿王的势力,于是当时王族中的摩诃那摩大将就说道:
“波斯匿王十分残暴,若是不应他的要求,他必然会攻打我们的国家,在军事上我们是无法胜过他,在政治上我们也没有他的国家安定。现在,我想出一个办法,在我家中的婢女里,有一位名叫末利的女孩,长得十分端正貌美,我就说她是我的女儿,把她嫁给波斯匿王,来渡过这一场危机。”
于是大家就采行了这个计策,而将末利嫁给了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得到此释迦族女之后,并不知道真相,他心中非常的欢喜,便以迎娶的释迦族女未利为王后。波斯匿王在众多的嫔妃之中立末利为第一夫人,就是因为认定她是释迦族中的王女。
后来末利夫人生下了一位太子,被立名叫做琉璃王太子。在琉璃王太子八岁的时候,他奉父亲波斯匿王的命令,到以射术闻名的迦毗罗卫国的都城,去学习射箭的技术。
当时,适值迦毗罗卫城新建好一座庄严巍巍的讲堂,准备要迎接佛陀来此说法。释迦族人把讲堂当成神圣之地,敷设着整齐清洁的坐具,悬挂着庄严的幡盖,洒满芬芳的香料,并焚烧珍贵的檀香,准备迎接佛陀的驾临。
有一天,琉璃王太子和其他孩童一起来到讲堂中游玩,这时,释迦族的人见到他也进入讲堂,便勃然大怒。他们认为婢女所生养的孩子进入讲堂,是污秽了圣地,于是便命令护卫把琉璃王太子早日送回憍萨罗国,而且凡是琉璃王太子在讲堂中所经过之处,一律掘土七尺,重换清净的泥土,琉璃王太子受到了这样的侮辱之后,便生起大瞋恨心,他发誓说道:
“等我登基为王之时,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所以,在波斯匿王去世之后,琉璃王太子正式登基为王,继承王位,他便想起过去曾经遭受释迦族人的侮辱与轻视,不禁心生瞋恨难以歇止。于是他发出宣战宣言,要去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了这个不幸的讯息之后,想到自己的母国即将要濒临灭国的灾难,心中十分悲悯,于是便独自一人前往琉璃王军队必定要经过的一条道路上,并且在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静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军队。当琉璃王和他的大军从远处而来时,即遥见佛陀在树下静坐,琉璃王看见佛陀,立即下车顶礼佛足,然后,立于一旁问讯佛陀说:“佛陀世尊,您为何不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下静坐,却在这棵枯萎凋零的树下静坐呢
”
佛陀回答道:“亲族的覆荫,是胜过一切外在的覆荫的。”
虽然是凶恶残暴的琉璃王,听到佛陀这慈悲的声音,也不能不有所感动。佛陀明指着他要前去灭亡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人,而当母国和亲族的覆荫都没有了,还需要其他的什么覆荫呢
因此琉璃王心中想道:“佛陀是出于释迦种族的人,而在过去,国与国之间交战,只要碰到沙门,总是要回兵,以避免不吉利,何况今日是遇到伟大的佛陀呢
我现在应当返回本国不再进兵。”于是就下令撤军回国了。
不久,琉璃王又第二次带兵征伐迦毗罗卫国,途中佛陀再次坐在枯树之下,他只得再回军;当第三次琉璃王再度出兵的时候,还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他仍然下令回军;当琉璃王第四度出军时,佛陀了知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没有再加以阻挡了。
当时,阿难见到佛陀似有心事一般,就很恭敬地问道:
“佛陀!自我跟随您出家学佛以来,我从未见过您像今日这样哀戚的面容。”
佛陀轻轻地回答道:”阿难啊!七天之内,释迦族要遭遇悲惨的命运,我脸上悲戚的面容是为了祖国和亲族服丧啊!”
这时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在旁听到,不禁进言道:“佛陀!我们是否应当尽全力来营救迦毗罗卫城呢
”
佛陀看着目犍连尊者,就以慈悲的口吻回答道:“目犍连!释迦族人将受到宿世的业报,这是因缘果报的实相,实在难以改变,而且,你不能为他们代受苦果!”
但是目犍连尊者并不死心,还是想以自己的神通威力,来营救释迦族人。
于是在琉璃王第四度出军,包围了迦毗罗卫城时,目犍连先以神通力营救城中的人民,用钵盛装五百位的释迦族的族人从天空飞出,但出城一看,这五百位释迦族人却都已化为血水。这时目犍连尊者才真正了悟到:佛陀所说因缘果报的定业难以改变的道理,就是神通力也敌不过业力啊!
就在琉璃王攻伐诸释迦族的时候,释迦族人中有四人拒绝前去从军,于是受到众亲族人的摈逐。后来这四人便各自分飞,远离国境。其中有一位释迦族人,在出离国都之后,经过长途不停的跋涉,在身心俱疲的状况下,于路途中安止休息。
这时,恍惚之间,忽然见到一只大雁鸟飞至他的跟前,很温驯地亲近他,于是在似梦似醒之际,这位释迦族人便跨乘坐在这只大雁的背上,让此大雁乘载着他飞行。这只大雁一直飞翔,飞到了一座大水池边才停了下来。
这位释迦族人眼见自己飘流远至异乡国度,也不知此路将通往何处,心中十分彷徨恐惧,且身体又十分疲累,于是便靠在大池旁的树荫下,闭目养神,稍作休憩。
此时,在这大水池里安居的一位龙女,刚好从水池边经过,看到释迦族人靠在树旁休息,她怕自己龙身的身形,会惊吓到这位释迦族人,于是便用神通将自己的身体转变成为人身,然后走到他的身旁,亲近照顾,抚慰他的辛劳。
释迦族人在朦胧睡意之中,忽然惊吓而醒,但是随即感谢她说:“我乃是一位流浪在外无依无靠的游子,何以有此荣幸得到你如此温暖亲切的照顾与抚慰呢
”于是对龙女越加的殷勤献好,希望与她结下良姻善缘。
然而,龙女却回答道:“我们在一起不可能有美满的姻缘,而且我的父母有严格的明训,不能随意与异族人通好,我也只能奉行而不敢违背。虽然承蒙你的眷爱,但是恐怕无法顺从你的心意了。”
释迦族人于是问道:“这里的山谷极为深远,远离村落居所,到底你的家在何处呢
”
龙女回答说:“不敢瞒你,我就是此地的龙女,由于听闻到圣族有人流离逃难,又很幸运地刚巧游经此处,我才能前来抚慰你的疲惫劳苦。但是由于我过去所积聚的业报,而今受报得此龙身,人畜殊途,我们两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释迦族人了解龙女的顾虑后,就说道:“听到你的这番话,我已完全了解。我的心愿已满足了,实在十分地感激你。” ;
龙女回答道:“你能了解就好,现在我可以毫无牵挂地离去了。”
就在龙女将要离去的时候,这位释迦族人在心中暗暗地立誓:“以我毕生所积聚的福德力,回向给这位龙女,希望能令此龙女转为人身。”
由于释迦族人福德力的感召所致,这位龙女于是举身转为人形。龙女得到人身之后,感到十分庆幸与喜悦,万分感激地对释迦族人说:“由于我累劫的业报,所以流转于恶道之中,今日承蒙你的垂爱眷顾,以及福德力加被的缘故,令我这累劫的业报身,得到了转变成为人身。你对我的大恩德,是我此生尽形寿也无法报答得完的,我愿…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一篇 莲花王 第一章 佛陀加持净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