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4

  以上我们由善生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接下来讲“经”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的第一个意思就叫“常”,“经”的第二个意思是贯穿。“经”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的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是叫花环,因为众生执著,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地花穿起来。“经典”中的“经”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而得名的。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宝贵、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一个地方摆些鲜花就显得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不是说坐在那儿几天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随地可以得到证实。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做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分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题,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个层次,二百件事。

  5

  甲一证信缘起

  乙一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按照传统的分法,这是初分,讲的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引起佛陀说这部经,所以叫证信缘起,证信是指乙一证信序,缘起是指乙二缘起序。证信,一般是叫做六种成就,又叫六种证信,这十七个字,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闻成就:“我闻”。“我”指阿难,阿难尊者亲自从佛所闻,“如是”指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耳所闻。“如是”是信成就。“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成就。“佛”就是说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是众成就。这些是所有的佛经必须有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够取信于人,所以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说法有因有缘。乙二缘起序又分为丙一、丙二、丙三、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琐,讲经看经才能条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6

  乙二缘起序

  丙一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敕。”

  这段讲善生子回忆父亲临终时给他讲的话,并且要照父亲的话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的《善生经》没有这一段,文字比较简单。印度的语言习惯和西藏的语言习惯一样,都是一件事要反反复复地讲。实际这段话用十几个字也就够了。

  先讲“六方礼”。在印度文化里,六方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阿弥陀经》就讲六方佛。六方的顺序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南西北下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与天体的运行一致。六方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就是十方。佛经里也常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这里只讲六方。佛在印度说法,也要和印度文化的传统习惯相结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法,这就是佛法的二世圆融。世间、出世间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临终之时告诉儿子,我们婆罗门文化应该重视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礼拜,因为六方都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我们都要恭敬他、供养他、礼拜他,因为每一位众生都对我有恩德。如果像上文所说的那位居士那样,别人到你家,你却把人家轰走,他就和你形成对立,你念经的时候,他唱歌,你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你应该欢迎他、供养他、给他磕头才对,想着每个众生都对我有恩德,这样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们学这部经,要学这部经的精神,哪一方有众生,我就向那一方礼拜、恭敬、供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悲心、感恩心。而我们常常这样想:我挣钱,我吃饭,与你何干?为什么感谢你?你错了。没有别人你到哪儿挣钱?没有别人你挣了钱怎么花呢?你买得了衣服、粮食、蔬菜吗?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独自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我们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大,看得多么有能耐、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须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没有群体,没有社会,没有人类,我们绝对不能生存。所以,这位长者告诉他的儿子,你要向一切众生感恩,恭敬、供养、礼拜。

  这里有一句话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样的付嘱、这样的对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亲这样期待儿子,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唯”这个字是表示下一辈对长辈最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个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诺诺”,说一个人没有出息,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点头、就怎么承诺。我觉得,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承诺,那就是一种美德。虚伪的唯唯诺诺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

  7

  接下来讲缘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讲父亲怎么教育他,第二段是讲善生子怎么依教而行。

  丙二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印度人有一个习惯,由于气温比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里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阳和我们处在平行位置的时候。洗了澡以后要穿一种礼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这种衣服就是一块布,类似于袈裟,只是没有勾、没有环。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我们的袈裟形状一样,只是没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整块布。手里拿着一片树叶,是新鲜的。因为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四季都有鲜花来作为供养。这里是讲拿着新鲜的树叶来供养。

  在缅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花,然后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树下或佛塔下,将花供养在那里,到庙里烧香的不多。刚才说到花环,有一种茉莉花,非常香,那些卖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针线串起来,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出来,过路的人就来买。有的放在车子里,因为车子里有佛像,这样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车子里无异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很有意思。

  供花比烧香要安全。中国的寺院由于烧香点蜡烧掉了的,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几年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烧香的人大把大把地烧。爆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几撮子。我就建议昌明大和尚说:“你不要在这里卖香,你卖香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信徒赶快把寺院烧掉,真把寺院烧掉了,你的责任就大了。”所以,我不鼓励人们烧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质结构,而且面积狭窄,真是危险极了。虽然院子里摆了几大缸水,真烧起来,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烧香。当然,要取消烧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提倡文明烧香,进门的时候,给五毛钱就给你三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开光,香烧得特别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个人买了一三轮车的香,堆在那里烧。不过,一车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门口摆着卖的那种用稻草做成的香。我坐在那里实在坐不下去了,觉得脸上非常难受。这就是佛教呀?简直乌烟瘴气。佛教本来很文明、很高雅,绝不是那么庸俗、那么不讲文明。那形象完全是乌烟瘴气,充满迷信。以为烧的香越多,不管是杀了人放了火,老佛爷也会保佑他。哪有这么回事呢?你杀了人,烧再多的香也没有用。从这件事联系起来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叶来供养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样很虔诚吗?

  第二个问题:“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养你,是求回报。我们刚开始学佛,当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话,因为礼尚往来嘛,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是他真实的心态。所以佛同样欢喜赞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着团结与和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