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身、口二業與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同時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說,我們在沒有貪心、嗔心、癡心的時候,就會發起一種布施心、慈悲心、離欲心,這就是等起善。
佛經所講善法的種類,就是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僅僅有自性善還不能落實善法,還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實在行動上。
唯識宗所說的十一種善法,其中屬于心理活動的有六個,叫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這六個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動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話“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是將正信具體化了。佛經上講:“信實、信德、信能。”“實”就是真實,一切諸法的真實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叁寶殊勝的功德;“能”就是我們自己能夠認識這個真理,能夠成佛。
生命、生活與善相應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僅是從個體講生命,還從全體講衆生、講生活。“善生”既是兒子,又是父親。《善生經》就是佛對善生子所說的經。
4
以上我們由善生講了善,又由善引申講了信有實、德、能。接下來講“經”字。經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經”的第一個意思就叫“常”,“經”的第二個意思是貫穿。“經”在梵文裏叫“修多羅”,它的字面意思是線,從線的作用來講就是貫穿。什麼是貫穿?就是把零散的東西貫穿在一起。這是一個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緬甸、泰國,人們都喜歡戴鮮花做的花環。雖然它也是個圓圈,但不叫花圈,而是叫花環,因爲衆生執著,叫花環沒關系,如果說把這個花圈給你戴上,你馬上就不高興了。花環中間還有一根線,那根線把一朵一朵地花穿起來。“經典”中的“經”就是從這個形象的比喻中而得名的。佛所說的只言片語,都像黃金一樣寶貴、像鮮花一樣美麗,必須用一根線來貫穿起來,否則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經是多麼神聖!一個地方擺些鮮花就顯得清淨莊嚴、美麗優雅,我們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淨莊嚴、美麗優雅,就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學佛就得到受用了。什麼是受用?你的生活改變了,人際關系更好了,這就是學佛的受用。不是說坐在那兒幾天不動就是受用。坐在那兒幾天不動,一動就發無明火,有什麼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實際,隨時隨地可以檢驗,隨時隨地可以得到證實。
這部經的經文本來是連貫的,沒有分成一段一段。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來講是把段落大意提出來,佛經上叫做科判。科判就是把經的段落大意、結構層次和主要內容提示出來。現在的分科是太虛大師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來講的。
這部經分爲叁大科,或者叁個大段。這叁大段又叫做叁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叁流通分,每部經都分成這叁段。太虛大師用的是證信緣起、應機正說、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經的主要內容都在正宗分,應機正說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裏面,甲一是一類標題,乙一是二類標題,丙一是叁類標題,丁一是四類標題,戊一是五類標題,己一是六類標題。這部經一共分爲甲乙丙丁戊己六個層次。爲了方便大家學習,我根據經文把責任和義務的條目也都一條條分開。比如說當兒子的怎麼孝順父母、當父母怎麼去照顧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實、去操作,這樣學佛就不會顯得那麼空洞,不管你受過叁皈五戒還是沒受過叁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著去做。一共六個層次,二百件事。
5
甲一證信緣起
乙一證信序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
按照傳統的分法,這是初分,講的是以什麼樣的因緣而引起佛陀說這部經,所以叫證信緣起,證信是指乙一證信序,緣起是指乙二緣起序。證信,一般是叫做六種成就,又叫六種證信,這十七個字,講了六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聞成就:“我聞”。“我”指阿難,阿難尊者親自從佛所聞,“如是”指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耳所聞。“如是”是信成就。“一時”就是說法的時間成就。“佛”就是說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是衆成就。這些是所有的佛經必須有的內容。有了這些內容,才能夠取信于人,所以叫證信序。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說法有因有緣。乙二緣起序又分爲丙一、丙二、丙叁、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瑣,講經看經才能條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6
乙二緣起序
丙一述父囑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終時,因六方故,遺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善生居士子聞父教已,白父言:“唯!當如尊敕。”
這段講善生子回憶父親臨終時給他講的話,並且要照父親的話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讀經典》裏的《善生經》沒有這一段,文字比較簡單。印度的語言習慣和西藏的語言習慣一樣,都是一件事要反反複複地講。實際這段話用十幾個字也就夠了。
先講“六方禮”。在印度文化裏,六方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阿彌陀經》就講六方佛。六方的順序不是東西南北,而是東南西北下上,按照順時針方向,與天體的運行一致。六方再加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維,就是十方。佛經裏也常說十方叁世一切佛,這裏只講六方。佛在印度說法,也要和印度文化的傳統習慣相結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離世法,這就是佛法的二世圓融。世間、出世間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臨終之時告訴兒子,我們婆羅門文化應該重視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禮拜,因爲六方都有衆生,對每一個衆生我們都要恭敬他、供養他、禮拜他,因爲每一位衆生都對我有恩德。如果像上文所說的那位居士那樣,別人到你家,你卻把人家轟走,他就和你形成對立,你念經的時候,他唱歌,你永遠也戰勝不了他。你應該歡迎他、供養他、給他磕頭才對,想著每個衆生都對我有恩德,這樣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們學這部經,要學這部經的精神,哪一方有衆生,我就向那一方禮拜、恭敬、供養,這是多麼寬廣的胸懷!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悲心、感恩心。而我們常常這樣想:我掙錢,我吃飯,與你何幹?爲什麼感謝你?你錯了。沒有別人你到哪兒掙錢?沒有別人你掙了錢怎麼花呢?你買得了衣服、糧食、蔬菜嗎?沒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獨自生存的人是沒有的,包括佛在內,因爲沒有了衆生就沒有了佛。我們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多麼大,看得多麼有能耐、了不起。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須在群體當中才能生存。沒有群體,沒有社會,沒有人類,我們絕對不能生存。所以,這位長者告訴他的兒子,你要向一切衆生感恩,恭敬、供養、禮拜。
這裏有一句話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說這樣的一種教育就是好的教育;這樣的付囑、這樣的對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親這樣期待兒子,兒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囑托。“唯”這個字是表示下一輩對長輩最恭敬的態度。現在這個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諾諾”,說一個人沒有出息,上級怎麼說我們就怎麼點頭、就怎麼承諾。我覺得,如果真正是發自內心的承諾,那就是一種美德。虛僞的唯唯諾諾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
7
接下來講緣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講父親怎麼教育他,第二段是講善生子怎麼依教而行。
丙二正行禮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臨終後,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印度人有一個習慣,由于氣溫比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裏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陽和我們處在平行位置的時候。洗了澡以後要穿一種禮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這種衣服就是一塊布,類似于袈裟,只是沒有勾、沒有環。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們的民族服裝和我們的袈裟形狀一樣,只是沒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整塊布。手裏拿著一片樹葉,是新鮮的。因爲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長得非常好,四季都有鮮花來作爲供養。這裏是講拿著新鮮的樹葉來供養。
在緬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買花,然後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樹下或佛塔下,將花供養在那裏,到廟裏燒香的不多。剛才說到花環,有一種茉莉花,非常香,那些賣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針線串起來,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擺出來,過路的人就來買。有的放在車子裏,因爲車子裏有佛像,這樣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車子裏無異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很有意思。
供花比燒香要安全。中國的寺院由于燒香點蠟燒掉了的,從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幾年我在武漢歸元寺,看到燒香的人大把大把地燒。爆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幾撮子。我就建議昌明大和尚說:“你不要在這裏賣香,你賣香實際上就是讓這些信徒趕快把寺院燒掉,真把寺院燒掉了,你的責任就大了。”所以,我不鼓勵人們燒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質結構,而且面積狹窄,真是危險極了。雖然院子裏擺了幾大缸水,真燒起來,也無濟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燒香。當然,要取消燒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龍華寺提倡文明燒香,進門的時候,給五毛錢就給你叁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開光,香燒得特別厲害,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個人買了一叁輪車的香,堆在那裏燒。不過,一車也花不了幾個錢,因爲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門口擺著賣的那種用稻草做成的香。我坐在那裏實在坐不下去了,覺得臉上非常難受。這就是佛教呀?簡直烏煙瘴氣。佛教本來很文明、很高雅,絕不是那麼庸俗、那麼不講文明。那形象完全是烏煙瘴氣,充滿迷信。以爲燒的香越多,不管是殺了人放了火,老佛爺也會保佑他。哪有這麼回事呢?你殺了人,燒再多的香也沒有用。從這件事聯系起來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葉來供養衆生,表示對衆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樣很虔誠嗎?
第二個問題:“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這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養你,是求回報。我們剛開始學佛,當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這是實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話,因爲禮尚往來嘛,來而無往非禮也,這是他真實的心態。所以佛同樣歡喜贊歎。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著團結與和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一講 在家必讀《善生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