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二講 在生活中落實佛法

  第二講  在生活中落實佛法

  這一講主要是講佛陀當時在乞食時看到善生居士子行六方禮的情景。

  1

  丙叁述佛見

  彼時,世尊過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時,遙見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世尊”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就是世間最尊、最貴、最受尊崇的偉人。因爲佛萬德莊嚴,德無不備,不管用什麼德號來稱呼,都只能表達一部分內容。在世間,最尊最貴莫過于佛;在世間,人格最高尚莫過于佛;在世間,受到一切人的供養、恭敬莫過于佛,所以稱爲世尊。

  “過夜半平旦”,“夜半”就是子時。印度把晝夜分爲六時,晝叁時、夜叁時,所以說“晝夜六時恒吉祥”。我們中國古製一天是十二個時辰,後來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與十二個時辰來搭配,剛好是兩小時一個時辰,十二個時辰與印度的六時來搭配,就是兩個時辰等于印度的一個時。晚上的時叫初夜、中夜、後夜,白天叫日出時、日午時、日落時。“平旦”就是日出時,大約在八點鍾左右,剛好是吃早飯的時候。中國古代寅時叫“平旦”,是六點鍾左右。從這點可以了解到中國、印度在計時方法上的差別。

  在印度、緬甸,出家人早上去化飯相當早,大概五點左右,天還不怎麼亮。然後上午十點鍾去化午飯。一天雖然是兩餐飯,也是疲于奔命。有些富庶的國家,像泰國,化飯較爲容易;像緬甸這些國家化飯就比較難,要走很遠的路,而且是光著腳丫子走在路上,中午時候太陽曬在路上很熱,有很多小和尚排成一隊,非常艱難。但化飯吃也有好處,知道飯來之不易。我們中國的出家人自己開夥、自己種菜,對修行來講其實有很多方便,而且只要是信徒,都有機會來供養叁寶。

  出家人吃飯要著衣持缽,化飯時披上五條衣。出家人的衣服分爲叁種:五條衣、七條衣、九條衣。乞食的時候穿五條衣;誦經的時候穿七條衣;有大的禮儀活動,如聽上座講法、比丘觐見國王大臣、遊行教化,就要穿九條乃至二十一條衣。

  “著衣”主要指袈裟,指福田衣。在印度這些國家天氣比較熱,有叁件衣服就夠了。佛法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的氣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別嚴寒,穿叁件衣服不夠。實際上在古代,和尚除了把頭剃光,一般場合不穿袈裟,衣著與在家人沒多大區別。明朝以前的人都穿我們出家人現在穿的這種衣服。清朝入關以後,將中國人的衣服改成了滿清穿的小圓領,無領的方袍沒有了,但是和尚與皇上講條件:“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保持了漢民族的傳統。辛亥革命以後,除了和尚服裝保持沒變以外,其他人都改了,我們漢人就沒有自己的服裝了,一會兒穿西裝,一會兒穿中山裝,一會兒穿青年裝。中山裝也不是漢人的服裝,而是列甯裝改造而成的。列甯裝是叁個口袋,中山裝是四個口袋,而且有蓋。所以我在很多場合都呼籲,希望我們漢人有自己的民族服裝,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我們固然有文字、有語言,但是作爲擁有十多億人口的民族,沒有服裝實在是很悲慘的事情。我希望有志氣的人、搞服裝設計的人,能把我們漢人的服裝恢複起來,至少是在舉行重大的禮儀活動時,比如說過年、男婚女嫁、辦理後事時穿民族服裝,以加強民族凝聚力。

  日本很先進,但是日本人一到家,就把西裝脫了,往牆上一挂,穿上和服。日本這麼進步、這麼變革,他們的民族服裝卻沒有丟,所以我很欽佩日本人能夠把民族傳統保留下來。在其他一些國家,都保留了民族服裝。像緬甸、印度,除了重要的禮儀活動要穿西服、穿皮鞋、穿襪子,平時都是打赤腳,穿自己的服裝。

  我們和尚的衣服保存了漢人服裝的特點,實際上就是漢服,現在成了和尚的專利品。居士穿的海青也有份。海青是一種鳥,叫海冬青,海青的袖子飄動起來,很像海冬青張開翅膀飛起來一樣。古代的海青沒有封口,翩翩起舞時,風灌進袖子裏很好看,後來就成了朝廷的禮服。再到後來,和尚因爲天氣冷,加上穿袈裟沒有海青來襯托不雅觀,所以也采用了朝廷禮服的樣式,只是把顔色改了一下,做成海青。現在海青也成了佛教徒的專用禮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如果不說,大家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爲什麼叫海青,有些東西是書本上有的,有些是書本上沒有的,就是通過老和尚傳小和尚、口口相傳傳下來的。

  再就是吃飯用的缽。缽就是飯碗。缽有個名字叫應量器,意思是與食量相應的飯碗。這是佛製的,沒有吸取印度文化,婆羅門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不用缽。

  王舍城是印度的古都。一大早,佛與大家一起去化飯吃,可見佛和僧是一個整體,佛在僧數,在僧人的系統裏。所以乞食時佛並沒有特權,也同大家一起化飯吃。

  “著新刍摩衣”,刍摩就是麻,用麻製成的衣服,叫刍摩衣,是婆羅門教在禮儀方面的一種專用服裝。

  “叉手向六方禮”,“叉手”就是這樣,左手的指頭壓在右手上,也是一種合掌。密宗的人都是這樣合掌。吳立民居士到我這裏來,到大殿禮佛的時候就是這樣。這叫“叉手禮”。大家記住不要搞錯了,是左手的指頭壓在右手上,這在《焰口》上是叫火輪印,又叫金剛合掌、皈命合掌。

  2

  佛教的禮儀有很多種,可以分九等。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對人表示禮貌,可以有九種方法。

  第一種是發言慰問。中國人見面問一句:“吃了沒有?”再就是:“你近來忙什麼?”“你好嗎?”佛經裏發言慰問是:“少病少惱否?”現在的人問“你身體好嗎”也有這個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

  第二種叫俯首示敬;第叁種舉手高揖;第四種合掌平拱;第五種合掌屈膝,就是膝蓋彎一彎,相當于現在的問訊。本來這個動作是和發言慰問同時的,現在和發言慰問分開了。一方面在說話,一方面有動作,就是口業與身業、意業相結合。在古代,禅宗把這種儀式叫做“打不審”。“不審”後面還有好多話;第六種就是長跪,要跪下去;第七種是手膝至地,兩手兩膝都彎下去;第八種是五輪俱曲,頭、兩手、兩膝都彎下來;第九種是五體投地,五體與五輪是一樣的,只不過五輪俱曲頭還沒有著地,到了頭著地就叫五體投地。

  敬禮有這九個層次。敬禮應包括叁業,身體有動作,口裏要稱佛號、說恭敬問候的話語,在意業方面要誠敬觀想。以身、口、意叁業共同表達恭敬。

  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禮拜呢?不是的。戒律規定有幾種情況是不能給法師頂禮的。在廁所或者在澡堂裏碰見了不能頂禮;法師在剃頭時不要頂禮;法師正在給人說法不要頂禮,因爲他不可能再分心跟你寒暄;法師在嚼楊枝、吃水果的時候不要禮拜;法師在走路的時候也不要頂禮。一定要等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再頂禮。

  《大比丘叁千威儀經》講到有五種情形不能禮拜:一、讀經、誦經時,不得向上座作禮;二、上座在下處,自己在高處時,不得作禮;叁、上座在前,自己在後,不得作禮;四、不能從自己的座位上向上座作禮;五、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禮拜時要摘下帽子。現在的軍人都知道這個禮節,我們有些人不注意,冬天戴著帽子,在大殿裏面禮佛時,別人都摘了他不摘。那是一種我慢,不恭敬。

  根據佛經的記載,禮拜有五種功德:

  第一,禮拜時見佛的相好,生歡喜心,生渴仰心,生恭敬心,感得來生相貌端正。

  第二,拜佛時,同時也要稱佛的名號,感得來生甚至在當生當世得到好的聲音。

  第叁,拜佛時要燒香,要供花,要燃燈,作種種布施,感得來生多財寶。

  第四,禮拜時心無雜染,至心禮拜,感得來生投生到長者家。佛經上把有道德、有知識、有財富的人叫長者。來生得生這樣的長者家,就會有更好的因緣回報社會大衆,報衆生恩,報叁寶恩,報國家恩。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你想發揮自己的慈悲心,往往會受到很大限製。

  第五,生善處、生天上。由恭敬禮拜叁寶所獲得的功德,來生就生善處、生天上。善處也包括淨土宗人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能生到天上也非常好,許多經典鼓勵在家教徒生天,盡管不究竟,但是很實際。因爲在家人的修行總是很有局限,能夠得生天上,也非常了不起。這是講叉手向六方禮。

  3

  丙四佛垂問,講的是佛向善生居士子提問。

  丙四佛垂問

  世尊見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問曰:“居士子!受何沙門梵志教,教汝恭敬、供養、禮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耶”?”

  “沙門”指出家比丘。沙門翻譯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故名爲“沙門”。勤修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總法門,貪嗔癡是戒定慧所要對治的煩惱總根子。一切的煩惱,貪嗔癡是根本;一切修行法門,戒定慧爲根本。“梵志”有叁種: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不過所著的衣服不同,所受的戒律不同,所依的經典教法、教主不同。道教有乾道、坤道,就是男道士、女道士。他們也離開了家,沒有家室之累,一心修道。“梵”就是清淨的意思,婆羅門教信仰的是梵天,相當于現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所信仰的上帝或真主。梵天從哲學意…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二講 在生活中落實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