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二講 在生活中落實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義上來講是宇宙的本體,以此爲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問善生子:“你從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羅門受到這樣的教導,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裏拿著生拘舍葉,向六方衆生恭敬禮拜?”

  下面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詢問。

  丙五答佛問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門、梵志教也。世尊!我父臨命終時,因六方故,遺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世尊!我受父遺教,恭敬、供養、禮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這段文字完全是根據印度文化的習慣,把相同的內容重複了好幾次,在中國人看起來很累贅。爲了尊重原文,翻譯的時候把重複的話全部翻譯出來了。

  上面所講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證信緣起。下面講經的第二大部分應機正說,相當于經的正宗分。正宗分是這部經的主體,也分好幾段,文字簡練,不像前面那樣重複。

  4

  甲二應機正說

  乙一因機贊善

  世尊聞已,告曰:“居士子!我說六方,不說無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于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

  佛聽到善生居士子禮拜六方的因緣,沒有馬上就說:你是外道,搞什麼名堂!我再給你說一個;而是贊歎說:你說得對,我也說有六方,如果能夠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實含義,遠離四種煩惱汙垢,今生今世就能成爲一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壞命終之後也一定能得生善處,上生天上。世尊說法就是這樣平易近人,因勢利導。水已經流到這個地方,不可以把它堵死,要順著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適當的地方去,這就叫因勢利導。

  “離四方惡不善業垢”,下面會詳細講到。“現法”就是現世,“身壞命終”就是後世。善法既要符合現世善,也要符合後世善。善法可以帶到多生多世以後,成爲你的善根。

  乙二泛說諸法

  丙一四業穢

  “居士子!衆生有四種業、四種穢。雲何爲四?居士子!殺生者是衆生業種、穢種,不與取、邪淫、妄言者,是衆生業種、穢種。”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殺生不與取,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實,慧者不稱譽。”

  “穢”就是不幹淨。所謂“四業穢”,就是說這四種業是不幹淨的。這種不幹淨的業,就是殺盜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條戒,就是針對四根本罪而製定的。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這裏翻譯爲不與取,從這件事本身的性質來講是不與取,不經過人家同意就拿走了,從行爲來講是犯盜戒。第叁條是邪淫,這裏叫犯他妻,從男性的角度來講是犯他妻,從女性角度來講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這條戒不僅是爲男性來製定的,同時也爲女性來製定的。也就是說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守好這條戒。守好這條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則就會導致家庭破碎。現在的社會風氣實在是一言難盡。我們希望整個社會都遵守這四條戒,遠離這四種不清淨業。

  能夠遠離殺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視一切衆生。能夠把一切衆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貴,還會去殺生嗎?絕對不會的。要做到不殺生,首先要培養慈悲心,有慈悲心就能尊重愛惜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愛惜,不去傷害。

  如果我們有一種自他平等、視人如己的胸懷,難道還去犯盜戒嗎?想到人家沒有和自己沒有一樣,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樣,人家幸福我們應該高興,人家生活富裕我們應該高興。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儉。勤是開源,儉是節流。勤儉持家,一定就會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講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愛惜自己的家庭,又要愛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譽。在夫妻之間的感情上一定要專一,至少是要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愛惜名譽。要從一個維護自他家庭幸福、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愛惜自己名譽的角度嚴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僅是在此生,會感得名譽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壞命終之後來生也會感得同樣的報應。

  四根本戒的第四條是妄言,即說謊、罵人、挑撥是非,說那些言不及義的話(绮語)。一個人平時的言語不誠實,就沒有信用。一個人要有信用,首先要從自己言行一致開始。說的做的要一致,承諾了的事情要兌現,這就是不妄言。不惡口,就是對一切人要恭敬,不要罵人家。不罵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屬在內,都要慈言軟語。軟語就是柔和的語言,不要用生硬的語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撥是非、說離間語,對著張叁說李四,對李四說王五,對王五說趙六,所以要有誠實的語言。

  作爲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實信仰呢?就是在這些地方。要在這些地方體現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間的差別。

  5

  佛陀爲了大家便于記憶,把四種不清淨業簡練地歸納成一個頌。這在佛經的文體上,前面這一段叫長行,頌叫重頌。長行是散文,重頌從印度梵文原本來講是很優美的詩句,屬于韻文一類。

  丙二四罪福

  丁一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雲何爲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癡。”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欲恚怖及癡,行惡非法行,

  彼必滅名稱,如月向盡沒。”

  這段是講四種罪,與前面所講四種穢業是一致的。爲什麼叫四種罪呢?這是從果說到因,是做這四種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講的四種穢業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殺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嚇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類型的過失。現在有人寫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脅恐嚇別人,使別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種種痛苦。有些人可能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在過去那個動蕩的年月當中,像我們這麼大年紀的人都有過這種經驗,整天生活在恐嚇、畏懼當中,自己對自己的命運完全無法把握。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那個年代的經曆,再看看今天寬松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我們就會倍感珍惜。“行癡”,就是愚癡,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沒有智慧的事情。這四條實際就是貪、嗔、癡叁毒煩惱的另外一種說法。

  世尊爲了總結這一段內容又說了一首重頌。“欲、恚、怖及癡”這些都是惡行,都是非法的行爲。什麼是非法的行爲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則,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倫道德的精神,當然也就不符合國家法律的精神。比如“欲”,這裏指特定意義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當的行爲,在不正當的行爲方面有所放縱,就很容易觸犯法律,所以說這四種事是惡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則,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倫道德,也不符合國家法律。如果我們堅持做這四種事,“彼必滅名稱”,必定身敗名裂。下面說了一個比喻:“如月向盡沒。”就像十五以後的月亮那樣,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叁十,月亮就沒有了,你的名譽、地位、財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來,慢慢消失殆盡。

  6

  丁二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雲何爲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斷欲無恚怖,無癡行法行,

  彼名稱普聞,如月漸盛滿。”

  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轉變過來就是多福。一個是順生死,一個是順解脫。你順著欲、恚、怖及癡去行,就是順生死,就是惡因惡果,此生後世就會得到惡報應,就不會生善處,更不會生天上;反過來,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癡、不行恚,就是順解脫,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聲,有德望。佛教並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如四大菩薩、曆代的高僧大德,因爲他們有德行,所以他們名稱普聞。從世間法來講,那些有德行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會廣泛的贊譽。大家都會背毛主席的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是曆史上受到贊譽的人,他們對國家、對人民有功,對于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作出過重大貢獻,所以他們也是名稱普聞。還有那些知識分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們的稱贊。現在,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向秀麗,都是爲人民、爲國家作出貢獻的人。

  我們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稱贊我們是另外一回事。不爲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這是辯證法的道理。

  能夠做這四種有福之事,就能夠像初叁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圓滿,所以“名聲普聞”。有人會說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圓滿,過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猶如淨滿月”,過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圓了嗎?比喻總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錯誤了,世界上也就沒有完美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當下而言。

  7

  丙一、丙二是把世間、出世間的善法、惡法的總根源是什麼提示出來,叫總標。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總綱下的具體闡述。

  丙叁六非道是講在家佛教徒應該怎樣求得生活資源、謀求財富的問題。我們生活一定要有生活來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還要有車子。“不可食無魚,不可出無車”,…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二講 在生活中落實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