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上来讲是宇宙的本体,以此为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问善生子:“你从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罗门受到这样的教导,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里拿着生拘舍叶,向六方众生恭敬礼拜?”
下面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询问。
丙五答佛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这段文字完全是根据印度文化的习惯,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在中国人看起来很累赘。为了尊重原文,翻译的时候把重复的话全部翻译出来了。
上面所讲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证信缘起。下面讲经的第二大部分应机正说,相当于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这部经的主体,也分好几段,文字简练,不像前面那样重复。
4
甲二应机正说
乙一因机赞善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听到善生居士子礼拜六方的因缘,没有马上就说:你是外道,搞什么名堂!我再给你说一个;而是赞叹说:你说得对,我也说有六方,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实含义,远离四种烦恼污垢,今生今世就能成为一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也一定能得生善处,上生天上。世尊说法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因势利导。水已经流到这个地方,不可以把它堵死,要顺着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叫因势利导。
“离四方恶不善业垢”,下面会详细讲到。“现法”就是现世,“身坏命终”就是后世。善法既要符合现世善,也要符合后世善。善法可以带到多生多世以后,成为你的善根。
乙二泛说诸法
丙一四业秽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秽”就是不干净。所谓“四业秽”,就是说这四种业是不干净的。这种不干净的业,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条戒,就是针对四根本罪而制定的。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这里翻译为不与取,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来讲是不与取,不经过人家同意就拿走了,从行为来讲是犯盗戒。第三条是邪淫,这里叫犯他妻,从男性的角度来讲是犯他妻,从女性角度来讲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戒不仅是为男性来制定的,同时也为女性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守好这条戒。守好这条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则就会导致家庭破碎。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言难尽。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遵守这四条戒,远离这四种不清净业。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视一切众生。能够把一切众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还会去杀生吗?绝对不会的。要做到不杀生,首先要培养慈悲心,有慈悲心就能尊重爱惜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爱惜,不去伤害。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他平等、视人如己的胸怀,难道还去犯盗戒吗?想到人家没有和自己没有一样,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样,人家幸福我们应该高兴,人家生活富裕我们应该高兴。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勤俭持家,一定就会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讲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爱惜自己的家庭,又要爱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在夫妻之间的感情上一定要专一,至少是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爱惜名誉。要从一个维护自他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爱惜自己名誉的角度严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仅是在此生,会感得名誉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也会感得同样的报应。
四根本戒的第四条是妄言,即说谎、骂人、挑拨是非,说那些言不及义的话(绮语)。一个人平时的言语不诚实,就没有信用。一个人要有信用,首先要从自己言行一致开始。说的做的要一致,承诺了的事情要兑现,这就是不妄言。不恶口,就是对一切人要恭敬,不要骂人家。不骂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属在内,都要慈言软语。软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拨是非、说离间语,对着张三说李四,对李四说王五,对王五说赵六,所以要有诚实的语言。
作为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实信仰呢?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在这些地方体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
5
佛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把四种不清净业简练地归纳成一个颂。这在佛经的文体上,前面这一段叫长行,颂叫重颂。长行是散文,重颂从印度梵文原本来讲是很优美的诗句,属于韵文一类。
丙二四罪福
丁一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
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这段是讲四种罪,与前面所讲四种秽业是一致的。为什么叫四种罪呢?这是从果说到因,是做这四种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讲的四种秽业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杀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吓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类型的过失。现在有人写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胁恐吓别人,使别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种种痛苦。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月当中,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整天生活在恐吓、畏惧当中,自己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把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再看看今天宽松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我们就会倍感珍惜。“行痴”,就是愚痴,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没有智慧的事情。这四条实际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
世尊为了总结这一段内容又说了一首重颂。“欲、恚、怖及痴”这些都是恶行,都是非法的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的精神,当然也就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比如“欲”,这里指特定意义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当的行为,在不正当的行为方面有所放纵,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所以说这四种事是恶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也不符合国家法律。如果我们坚持做这四种事,“彼必灭名称”,必定身败名裂。下面说了一个比喻:“如月向尽没。”就像十五以后的月亮那样,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三十,月亮就没有了,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来,慢慢消失殆尽。
6
丁二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
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转变过来就是多福。一个是顺生死,一个是顺解脱。你顺着欲、恚、怖及痴去行,就是顺生死,就是恶因恶果,此生后世就会得到恶报应,就不会生善处,更不会生天上;反过来,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痴、不行恚,就是顺解脱,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声,有德望。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如四大菩萨、历代的高僧大德,因为他们有德行,所以他们名称普闻。从世间法来讲,那些有德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大家都会背毛主席的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受到赞誉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他们也是名称普闻。还有那些知识分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现在,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能够做这四种有福之事,就能够像初三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圆满,所以“名声普闻”。有人会说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圆满,过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犹如净满月”,过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圆了吗?比喻总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错误了,世界上也就没有完美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当下而言。
7
丙一、丙二是把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恶法的总根源是什么提示出来,叫总标。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总纲下的具体阐述。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